APP下载

远去的花手帕
——浅谈20世纪上海手帕业简史

2022-09-17

关键词:手帕印花上海

徐 铮

(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02)

手帕,也称手绢、绢头等,由古代的“巾帕”演变而来,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其中“手巾”的功能就近似于擦眼泪的手帕。直到纸巾还不怎么流行的20世纪,手帕一直是人们拭泪、擦汗的第一选择,甚至时髦女子还会把它别在腋下作为装饰品。上海曾是中国工业化生产手帕的主要基地,早在20世纪初,上海的民族资本手帕工业就已起步,此后,经过长足发展,到90年代初,上海手帕总产值达到近3亿元,产品出口占世界手帕市场进出口量的25%。[1]然而,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手帕工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了一批20世纪的上海生产的手帕及相关文献档案,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分析,可以清晰地展现出20世纪上海手帕业的发展历程。

1 肇兴

据《上海纺织工业志》记载,上海的民族资本手帕工业肇兴于1917年由王宝全创建的源昌手帕厂,王宝全原是宁波鄞县梅墟的裁缝,后来沪谋生,当时国内的手帕市场为舶来品所充斥,据上海海关统计,仅1913年由上海口岸进口的手帕就有59961打,近72万条,价值白银12896海关两。[1]王宝全敏锐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崇尚个人卫生,手帕是人人皆用的必备品,大有可为,于是在本家亲戚王和馨资助下,在六马路22号(现北海路)开设源昌手帕厂,自产自销棉织品手帕。

源昌厂配备有“胜家牌”缝纫机,手帕以日本漂布作坯布,由于其吸水性较丝巾为佳,很受市民欢迎。同时,日本漂布的门幅阔、质地薄、成本低,使源昌厂获利颇丰,1922年在六马路附近的靖远街买下两处房产,用作生产车间及门市部。为防仿冒,又向主管部门注册了“宝禾”商标(图1),采用禾苗图案,寓意产品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富有生命力。

图1 上海源昌手帕厂“宝禾牌”商标(20世纪上半叶,私人收藏)

源昌厂最初生产手帕的工艺十分简单,将漂布裁剪、缝纫后即可制成成品,只有白、本等色,后来开始模仿市面上流行的日本印花手帕。这种手帕采用双面石印技术,但日本人对此秘而不宣,源昌的技术人员几番尝试失败后,联合协升印刷厂老板吴友章,终于学到此种技术,于1923年推出石印手帕,因其款式新颖、花样美观,市民称之为文明手帕,一时供不应求,于是除协升外,又请鸿章、统一、珍记、源源等厂代为进行手帕的印花加工。[2]但最初的石印手帕以28×38支全棉漂布作原料,质地较为粗糙,且色牢度不够,此后才有所改进。

2 艰难中发展

源昌厂取得成功后,上海地区又陆续兴建了一批民族资本的手帕厂,如宝昌、华昌、三义、新昌等,但多数仍以坯布的裁剪、缝纫简单加工为主,属于低档产品,20世纪30年代初,在英国、瑞士、捷克等高档织造手帕的倾销下,国产手帕业遭受沉重打击,不少手帕企业面临绝境。面对如此困境,手帕业者奋起直追,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开发出机织手帕与舶来品抗衡,其中又以汉阳、寰球等厂最具代表性。

上海汉阳手帕厂的前身是汉阳工业厂,由许资新于1929年独资创建,最初位于南市大境路,后迁往贝勒路(现黄陂南路)368弄1号(图2)。最初与其他手帕厂相同,汉阳厂也是简单将日本坯布裁剪、缝纫制成手帕,在舶来品冲击下,购置了4台人力织机,于1933年在斜土路476弄开设第一分厂,以英国产塔牌手帕为参照,经过对染色、上浆、织造等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首次织出40支织条手帕,次年试织成功60支单纱手帕,大大提高了国产手帕的市场竞争力。

图2 汉阳厂飞鱼牌手帕包装盒(民国,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1939年,汉阳厂又引进了16台日本平野式四梭箱双辊筒多臂织机,试制成功单面缎条手帕。所谓“缎条手帕”其实是在平纹地上以缎纹组织显花,利用两者间的外观效果不同,形成条纹暗花。同时,此种手帕还采用60支棉纱和60支双股丝光线交织,这样既可让帕身保持挺括,又能利用丝光线本身的光泽使所织的缎条显得光亮柔滑,加上使用士林染料,染色色泽更鲜艳,更不易褪色。产品以“飞鱼”作为商标,品质可与同类进口产品媲美,最高月产量达9.4万打,其中70%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区。特别是40年代中后期,汉阳厂已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手帕织造企业之一,由于产品信誉高,在南洋群岛飞鱼牌手帕的栈单(即期货提单)可直接在市场里流通。

另一家重要的手帕生产厂家——上海寰球手帕织造厂由青浦人姚思伟(图3)于1939年创办,厂址在杨树浦路2639弄43号,姚思伟担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姚思伟是个富有新思想、勇于创造的人,原来他与人合资在曹家渡高家宅开办振新绸厂,有6台提花织机,然而建厂初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丝绸进出口受阻,进口手帕也因此缺货供应,他注意到“漏卮之巨,殊堪骇叹”,于是创办了手帕厂,并将全部绸厂设备并入以扩大手帕生产。寰球厂的拳头产品是本厂研发的美术双纹缎条麻纱手帕,这种手帕的正反图案相同,号称“花纹亦艳亦雅,无正无反;式样美观新颖,漂亮大方;品质细密柔韧,久洗如新”,而且售价低廉,是舶来品的劲敌(图4)。同时,又将原来普通日常使用的手帕礼品化,开发出手帕花篮及手帕礼盒,使得销量大增(图5)。

图3 寰球手帕厂创办人姚思伟

图4 上海寰球手帕厂手帕广告(民国,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图5 寰球手帕花篮广告(民国,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上海手帕从业者还开发出了一些特制的手帕产品,如1937年6月29日的《新闻报》刊登了一则裕生祥手帕织造厂最新发明的“幻术手帕”广告(图6),这种手帕使用特制的化学药品印花,平时与普通的麻纱手帕无异,但“每逢晴雨,变幻更妙,受热花显,移时花杳”,加热以后就能显示图案或者各种色彩,一旦把加热源移走,图案就会消失,“屡试屡验”。从这则广告中看,该厂还生产刺绣手帕、电光手帕等,大小凡数千余种,图案则有百家姓、生肖图等,颇有时下个性定制商品的意味。同时为扩宽销路,还设有函购部,外地客户可用邮政先汇两成货款,其余货到付款。

图6 《新闻报》上的幻术手帕广告(1937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由上所见的各厂广告可见,在这一时期,舶来手帕常被本土企业当作对标对象,在此基础上,各厂 努力改进纺纱及漂整技术,同时精梳纱的使用量不断增多,手帕质量不断提高。20世纪40年代成为上海本土手帕业产品发展较快的时期,一些产品如寰球手帕厂的100支线特号手帕已可与英国名牌产品塔牌手帕媲美,手帕出口量大幅提升,至1949年,上海共有手帕厂107家,全年产量达到560万打。[1]

3 系统化发展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起初由于外销受阻,手帕业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1956年,上海手帕业共226家手帕厂,包括175家织造手帕厂、21家印花手帕厂、17家手帕缝边厂(组),及上下游的12家染纱厂和1家漂整厂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成立上海市手帕工业公司,归属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管理。此后,经过多次裁并改组,1966年,划归上海市第一织布工业公司管理,下属企业按顺序更改厂名为手帕一厂至十五厂,及手帕染纱厂和手帕整理厂,共计17家。

在这种集团化的系统发展情势下,上海手帕业在织造、染纱及整理等工艺技术上不断革新,各厂发展均各有特色,推出了一批名、特、优产品。

在织造手帕方面,生产设备的自主研发和更新为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手帕业的机织手帕设备以陈旧的人力织机和杂牌织机为主,此时陆续被淘汰,更换为1511型织机。上海手帕六厂在1511织机基础上又改装换上1515型墙板,添上24页多臂机,改革成功三滚筒24页多臂织机,和原织机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30%~40%,产品有大提花效果,图案清晰,为设计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3]暗花纱罗手帕也是上海手帕六厂的拳头产品,为使手帕的图案表现更加清晰美观,六厂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革,如半综加装回转辊、综眼改用钢综、半开口改全开口、尼龙全绦加长等。[4]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市场流行月牙边手帕新品种,为满足外销需求,上海手帕一厂研制成功了圆形手帕冲剪机,同时利用原有缝纫机的机械零件,借助原机车的动力由单花桃子带动蜗杆和蜗轮,再由万向接头连接带动转盘使其转动,成功试制了生产圆形月牙手帕的专用缝纫机。这种缝纫机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小,同时造价也不高,实现了月牙边手帕的大量投产(图7)。[5]

图7 上海手帕一厂月牙边手帕设计稿(196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在印花手帕方面,这一时期也有飞速发展,比如上海手帕一厂,其前身是上海仁丰机器染织厂,由德孚洋行染料买办谢克明于1929年独资建立,主要生产机制印花布,发展到1936年时已成为国内声誉卓著的大型全能染织厂之一。1966年改名为上海手帕一厂,鼎盛时期有职工近千人,生产各类印花手帕,并加工整理色织手帕,集手帕的织造、染整、印花于一体,是手帕行业的全能厂;另一家以生产印花手帕见长的是上海手帕十五厂,其前身为成立于1950年的五和工业社(图8),成立之初采用丝网浆印的技术印制手帕,然而由于技术薄弱,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销售情况不佳。1951年,通过派遣调色技师徐源康到瑞士嘉基洋行学习印地科素染料印花技术,使印花工艺得以改进,之后,又开发出防拔染印花手帕和经过特殊化学处理的透明玻璃纱手帕等新品种。60年代以后,由于彩色照相制版技术的采用,印花手帕的品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十五厂的产品形成了内、外销两大类花型的风格特色:内销手帕图案注重写实,主要以人物、花草、风景为主题,外销手帕则以白底小花为主,色彩强调淡雅(图9)。[6]

图8 五和工业社时期的手帕(20世纪50年代,中国丝绸博物馆)

图9 上海手帕十五厂生产的印花手帕(20世纪下半叶,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上海手帕行业总产量已达2649万打,但由于工业、外贸考核办法不同,部分手帕厂转产色织布,影响手帕出口创汇。为解决手帕出口产销矛盾,于1982年1月1日成立上海手帕进出口公司,将上海手帕一厂等12家手帕厂从第一织布工业公司划入,成为工贸合一的手帕专业公司(图10)。公司成立以后,积极开展外贸活动,派推销小组出访,调查海外市场需求动向,设立外贸联络点,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渠道,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90年代初,上海手帕产品出口已达世界手帕市场进出口量的25%。[1]

图10 上海手帕进出口公司宣传折页(20世纪90年代,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4 结语

由上可见,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民族资本的手帕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诞生了众多的知名品牌和一系列名优产品,虽然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手帕工业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其间各位前辈业者在面对各种困境时不断创新和努力奋斗的作风,对于如何在新形势下振兴传统产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手帕印花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印花派对
上海之巅
花花草草染手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手帕游戏1、2、3
烧不坏的手帕
印花蛇
印花游戏
印花上装往上爬让清新Flora装扮整个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