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 测量肩峰角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意义

2022-09-16王纪鹏郑园园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6期
关键词:骨质增生肱骨肌腱

王纪鹏,郑园园(通信作者),白 岩

(1聊城市人民医院MRI室 山东 聊城 252000)(2聊城市人民医院CT室 山东 聊城 252000)

Neer[1]于1972年提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概念,肩部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肩袖退变甚至撕裂。

肩峰形态分扁平型,钩型及弯曲型[2],与SIS关系密切,钩型肩峰最易引起SIS。但依靠影像诊断医师由MR图像中获得肩峰形态并不可靠,不同影像诊断医师所得结果并不全部一致。

肩峰指数、临界肩胛角越大,肩袖损伤越易发生[3]。二者都与肩峰长度相关,可评估肩峰侧向延伸[4],与肩峰形态无关。肩峰骨赘影响肩峰形态[5],但描述是否存在肩峰骨赘不足以客观体现肩峰形态,需更加客观的指标取代观察肩峰外形。肩肱间距为肩峰下表面与肱骨头上缘间距离[6],肩峰形态影响肩肱间距,肩肱间距减小与SIS明显相关[7],肱骨头向上移位时,肩肱间距测量不准确。肩峰角又叫δ角,为肩峰前1/3下表面与后2/3下表面间的夹角,与肩峰形态密切相关。肩峰角不受迁移影响,比肩肱间距更准确[7]。本研究回顾分析肩峰角与SIS之间的关系,评价其在SIS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20年8月—2022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因肩痛就诊证实为SIS的57例患者,关节镜确诊32例,临床确诊25例,设为撞击组,患者平均年龄54.3岁,包括男26例,女31例;另选取肩关节正常志愿者6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28名,女32名,平均年龄53.5岁。两组受检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明确外伤、畸形、肿瘤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体格检查中Hawkins征、Neer征、Jobe试验敏感度高;落臂征、lift-off试验特异度高,lift-off试验特异度最高[8]。Hawkins征、Neer征、Jobe试验为阴性,诊断SIS可能较小,落臂征、lift-off试验阳性,诊断SIS可能性较大。本研究临床确诊的25例患者五种体格检查均为阳性。

1.2 方法

仪器采用GE Signa 3.0 MR。四个标准序列:斜冠状位T1WI、FS-PDWI,横轴位、斜矢状位FS-T2WI。

1.3 图像分析与数据测量

观察两组有无肩峰骨赘形成及部位,测量δ角。由2名主治以上影像专业医师共同完成(图1)。McGinley等人[9]沿肩峰下表面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测量,肩峰下表面前1/3与后2/3移行处多不处于同一平面,故测量时多有偏差。本实验在肩峰下表面沿前1/3划一直线,再沿后2/3划一直线,二者在移行处相交得出夹角即δ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δ角测量结果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角ROC曲线见图2。

撞击组肩峰骨赘48例(84.2%),包括男21例,女27例。对照组肩峰骨赘20例(20.0%),包括男8例,女12例。根据肩峰骨赘数据得四格表见表2,两组肩峰骨赘观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骨质增生均位于外下缘。

表1 δ角测量结果

表2 两组肩峰骨赘观测数据结果[n(%)]

注:*括号内为各个表格的理论频数,均>5,且总数>40,选用Pearson χ2检验。

图1 δ角测量

图2 δ角ROC曲线

3 讨论

3.1 肩峰形态与SIS关系

SIS分广义和狭义,狭义特指SIS[10]。肩峰形态,主要指下表面形态与SIS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肩峰下表面的形态影响肩峰下间隙的大小,而SIS主要发生在肩峰下间隙内,因此肩峰下表面的形态可称为诱导形成SIS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在上臂内旋、外旋及协同三角肌参与上臂外展、前举方面至关重要[11]。在肩胛骨平面,中立旋转位时冈上肌腱位于肩峰前1/3下面;内旋位向上抬肩时,冈下肌腱位于肩峰前1/3下面[12]。肩峰下表面前1/3的形态对肩袖撞击尤为重要。

3.2 肩峰角测量

研究[9]指出δ角>7.5°,冈上及冈下肌腱全层或近乎全层撕裂可能大大提高。本试验得出δ角≥7.1°,诊断S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5%、83.3%。此结果与之前研究基本一致,但角度偏小,原因可能为国人扁平型较国外多,SIS患者弯曲及钩型较多[13];也可能与试验测量方法不同相关。

肩峰下表面骨赘的形成也会影响肩峰下表面的形态。本组试验中,撞击组骨赘形成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肩峰骨赘多发生于肩峰外下缘,影响了肩峰前1/3下表面的形态,使得其下表面的位置更低,肩峰下间隙变窄,从而易发生SIS。

3.3 肩峰角较大易致SIS机制探讨

肩峰角较大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钩型肩峰,由于肩峰外侧位置较低,肩峰下间隙减小,肩峰下间隙内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冈上肌腱及冈下肌腱受到撞击的可能性增大;此外,位置较低的肩峰外下部也可直接撞击冈上肌腱等组织。后天因素主要为骨质增生引起。肩峰骨质增生多发生在外下缘。本研究所有实验对象中,骨质增生共68例,所有病例骨质增生均发生在外下缘,使得肩峰向外、向下伸展。肩峰向下伸展时肩峰形态类似钩型肩峰,肩峰下间隙减小、压力增大,致冈上、冈下肌腱受到撞击,或直接撞击冈上肌腱。肩峰向外伸展时,影响三角肌中部止点位置,从而影响三角肌力学性质,使三角肌对肱骨头合力发生变化[14]。

根据Gagey[14]建立的盂肱关节外展初期肱骨近端受力示意图,得图3,瞿玉兴等人从Gagey建立的示意图中得出三角肌产生向上、向内的分力F上、F内[15],肩峰外侧缘位置越靠近外侧,F上增大,肩峰下间隙压力增大,发生撞击可能增加;F内减小,盂肱关节稳定性下降,加大撞击可能。

图3 盂肱关节外展初期肱骨近端受力示意图

3.4 本研究优势与局限性

本研究得出撞击与对照组肩峰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从先天及后天因素较深入讨论其易引发撞击原因。但SIS并不是只与肩峰形态相关,肩锁关节下部骨赘、肌腱本身因素等均可诱导撞击发生。

猜你喜欢

骨质增生肱骨肌腱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钢板内固定与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右肱骨巨大骨囊肿1例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骨质增生患者不能补钙吗?
骨质增生是自然老化现象
骨质增生不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