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旅游演艺项目研究

2022-09-16郭凯军

旅游纵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幻城演艺河南

郭凯军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旅融合在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和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排头兵”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多年来,我国各地旅游演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荣光也有失意。新时期从产业融合视角分析《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对旅游演艺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一、旅游演艺:文旅产业融合的艺术结晶

(一)旅游演艺发展概述

旅游演艺最初定位是旅游目的地的增值服务之一,旨在解决游客“白天观景、晚上睡觉”的单调体验与旅游目的地“白天喧闹、晚上安静”的昼夜经营失衡问题。自从2004年《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在桂林市漓江景区推出并取得商业成功,旅游演艺正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印象西湖》《梦回大唐》《又见平遥》《三亚千古情》等一系列旅游演艺在全国各个景区或旅游目的地涌现,并取得市场认可。

河南省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山水景观,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在资源和市场上均具备发展旅游演艺产业的独特优势。同时,国家政策也给予其充分支持,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河南省更是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十大战略之一。河南旅游演艺项目在政策、资源和市场的多方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各个景区或旅游目的地陆续推出获得较高口碑的演艺项目,如以禅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实景演出《禅中少林·音乐大典》、宋文化为主题的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寻根拜祖文化为主题的《皇帝千古情》等。2021年6月开业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将整个河南作为内容搬上舞台,既书写荣光又直面悲壮,在投资规模、演出时长、剧场建设、效果制作、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实现了创新突破,是河南旅游演艺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产业融合概念介绍

产业融合是通过资源、市场、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重组,使不同产业实现融合,形成新兴产业的动态过程。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格林斯滕和汉纳按产业性质将产业融合分为两个维度,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在此基础上,彭宁斯(Pennings)等学者引入全新的两个维度——需求和供给,构成一个全新的矩阵,分别是需求替代性融合、需求互补性融合、供给替代性融合和供给替代性融合。斯蒂格利兹(Stienglitz)将产业融合分为技术替代性融合、技术互补性融合、产品替代性融合、产品互补性融合四种。然而,产业替代和产业融合不能混为一谈,产业融合的前提是两个产业具有互补性,如果有替代性就不能称之为产业融合。

(三)产业融合对于旅游演艺项目发展的意义

第一,产业融合为旅游演艺项目的质量提升提供新的动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演艺项目通过优势互补,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效融合,而文旅产业融合又为旅游演艺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产业融合是促进旅游演艺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产业融合是两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结果又通过市场的认可、效益的提升等促进旅游演艺项目进一步创新,实现旅游演艺螺旋式创新发展。这里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还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产品和服务等方面。

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建业集团联袂王潮歌导演共同创作的河南省A类重点项目,是王潮歌团队继“印象”“又见”系列之后的升级作品,它是全国文化作品中屈指可数的,也是王潮歌所有作品中第一个由民营企业全额投资的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占地面积约414668.74 m,项目核心区是一座单边长328 m、高15 m的幻城。幻城内拥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剧目、近千名演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于2021年6月5日开城首演,6月6日开城纳客。45天累计接待观众16万人次,观剧人次近100万,所有剧目(包括3大主剧和18个小剧)累计演出2800余场。2021年中秋假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同年国庆假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共接待游客10.01万人次,7天内主剧场演出100场次,总观剧人次超过60万。

截至2021年12月底,《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已累计接待观众50万人次,观剧人次近300万。据统计,《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近1/3的游客,为观剧专程来河南,这点相比作为景区增值服务的传统旅游演艺项目具有较大突破。该项目已经成为游客了解河南文化,感受中原文明的首选。

经济效益方面,2021年开业半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实现门票收入1.24亿元,酒店收入2892万元,文创商品销售收入1104万元,VIP通道及讲解收入244.55万元,餐饮收入92.27万元;社会效益方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拥有员工1400余人,直接带动就业8000余人。可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业首年就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021年12月11日,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旅游协会等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上,该项目与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乐园等景区共同入选“2021文旅融合创新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座投资近60亿的“幻城”,是河南省讲好“黄河故事”、实现文旅产业融合的现象级作品。

(二)特点

在项目启动仪式上,王潮歌导演表示,“印象”系列是1.0版本,“又见”系列是2.0版本,“只有”系列则是最新的3.0版本。作为王潮歌3.0版本的首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破茧而出”具有鲜明特征。

1.区位选址更贴近市场,凸出“可见即可得”意识

产业融合视角下,产品与市场的距离被有效缩短,产品主动向市场靠拢,在游客心目中力求“可见即可得”体验。传统的演艺旅游项目大多依托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作为景区资源的延伸拓展,以此增强景区本身的吸引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则是在一片原属于城郊旧改荒地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开发,周边并无像《印象·刘三姐》《又见平遥》那样的成熟知名景观。可以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没有依托现有景区资源在“高原之上建高峰”,更像是在“洼地起高楼”。《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选址郑州城郊,正是为了有效贴近市场。从区位来看:宏观上,中原城市群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叠加郑州“米”字形高铁带来的交通红利,客观上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提供了超过2.5亿的潜在消费群体;中观上,以“郑汴洛”三个历史文化资源名城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快速“突破郑州,出圈中原”提供较强保障;微观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位于郑州与开封交界的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核心地段,同时该创意产业园经过政府、市场等多方合力建设,目前周边汇集了海昌极地公园、建业华谊电影小镇、方特游乐园、绿博园等在内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容易形成“旅游+”协同效应,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视听、休憩、教育、娱乐等需求,延长游客的驻留时间。

2.内容为王,千人千面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产品更加强调质量、创新和个性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依托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创作了21个剧场,包括李家村、火车站、幻城3大主剧和18个小剧,总时长近700分钟。首先,这21个剧场通过灯光、幕布、水雾、声控等科技手段,创新性地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用于戏剧演出,不仅让历史人物走向现实,讲述了周朝“天子六驾”的威严、唐都洛阳的恢宏、北宋东京的繁华,还让观众走进历史,直面二七大罢工的理想青年、张家大院的豫商精神,还有1942年的那场惨烈如斯、饿殍遍野的大逃荒;《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讲述了一个威严与悲壮并存、繁华与血泪共生的河南,讲述为什么“只有”河南。其次,21个剧场的滚动真人实景演出,内容丰富、可选性强,使得游客需要根据自身爱好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独自规划观看内容与线路,包容性和个性化的定制使得每个人所观内容不同,即使观看同一内容,因为线路顺序不同,所获感受也不尽相同。最后,通过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剧场群落的游览与观看,有的人是感官性的,有的人是知识性的,还有的人是寻根性的,最终实现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游客心中的“千人千面”。这正是历史、文化、科技、建筑、艺术等不同行业人员互相碰撞、融合所呈现的独特性与个性化。

3.舞台原真性的艺术突破

原真性是旅游演艺项目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旅游者对旅游演艺项目关注的焦点。在舞台原真性创新表达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实现了艺术性突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基调是黄土色,黄土地的颜色正是河南产粮大省的舞台化呈现。景区由四道单边长328 m、高15 m的夯土墙合围,夯土墙的细沙取自向北十多千米的黄河。幻城56个迷宫般的格子院落、一座地坑院依然由夯土墙围建,尤其在麦收时节,大门口外就地取材的百亩金黄麦田,更将土黄色的基调宣扬得淋漓尽致,游客进入大门之前需先穿越这百亩金黄麦田,充满了“朝圣”般的仪式感。黄土地、黄河、黄色的麦田,这些在河南耳熟能详的符号构成了整个剧场的主基调,很容易让游客产生共鸣。同时,黄土色表现的是不轻飘、不浮躁、不假装欢乐、不故作扭捏,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代河南人民勤劳、淳朴、坚韧的真实写照。《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414668.74 m的剧场上,让游客“看戏”并融于“观景”之中,成为舞台的一部分,艺术化地将整个河南历史文化、乡土人情呈现于舞台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运用大胆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对舞台化原真性的 突破。

三、产业融合视角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发展策略

河南的历史是发展的、动态的,那么《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也应该不拘泥于眼前的“只有”,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在现有成就基础上,将文化、科技、艺术等不同产业进一步融入剧场的舞台与周边的建筑,打造动态的、活生生的、与时俱进的“河南”。

(一)资源融合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由建业地产投资建造,地产公司在地产项目开发管理及投融资上具备丰富的经验与比较优势,上下游供应链稳定,且随着房地产行业逐渐进入饱和阶段,企业转型动机增强,文旅融合项目成为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转型的重点之一。不过,地产求快、旅游求趣、文化求新,三者各有特色,资源融合更能彰显优势。房地产企业在项目拿地、开发、销售等环节虽然经验丰富,但是旅游演艺项目的经营、管理,尤其是持续优化、创新等方面专业度不够,需要与戏剧、影视、演艺、旅游中介、互联网、文化传播、餐饮、住宿、交通等多个行业在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组织架构等资源方面实现融合发展,发挥自身的实体建筑框架优势,为旅游演艺项目注入鲜活的灵魂,以满足旅游者的高标准、差异化需求。

(二)市场融合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市场融合的检验标准。

首先,经济效益方面,旅游求快,文化求稳;旅游求规模、文化求深度。旅游演艺项目往往是重资产,并不是所有的演艺项目都适合以旅游形式展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应该寻找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点,进而带动产业间的融合,具体可以采取“消费者-产品-组织架构”三者逐步深入的方法:其一,寻找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共性群体,如学生、教育从业者、家庭游客等,实现消费者画像定位;其二,有针对性地设计文化旅游产品,以提升共性群体的满意度,扩大共性群体;其三,根据文旅产品的量与质的提升目标,有针对性地对生产体系进行变革,如精简组织架构、缩减内部层级等,以期创造更为优质的文旅融合产品,扩大消费群体,实现经济效益提升。此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成就是其将原本不同产业的消费客群集中融合的结果,因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后期共性群体的营销可以进一步向企业、政府、旅行社等团体客群倾斜,也不要忽视广大农村的消费群体。

其次,社会效益方面,作为一部极具创新力的旅游演艺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开业后品牌知名度持续攀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不仅关注外在演出效果,更直抵中原文化、黄河文明的内核。戏剧围绕“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主线,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以讲述黄河故事、传承中原文化为基调,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对于增强河南文化自信,繁荣黄河文化,促进郑州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加速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效益的提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可以从传统媒体、影视节目取景、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面进一步“出圈”。例如,近两年河南卫视打造的以《唐宫夜宴》《中秋奇妙游》《元宵奇妙游》《清明奇妙游》等为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收获无数好评,其取景地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太原晋阳湖剧场也频频登上“热搜”,《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可以效仿以上景区,通过与优秀的影视节目实现团队合作,将自身的场景布局、戏剧文化通过影视节目实现线上传播,这对于其展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提升社会效益具有特殊意义。

最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共同促进旅游演艺项目的市场融合。经济效益是市场融合的载体,可以对社会效益的提升提供物质基础,为旅游演艺项目的提质创新提供经济保障。社会效益是市场融合的灵魂,尤其是消费者的口碑积累带来的社会效益提升,可以进一步扩大旅游演艺项目的消费群体,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发展创新应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走出一条具有创新示范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演艺精品路线。

(三)产品融合

旅游演艺在跨界融合方面要做到形融神合,而不是貌合神离。第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河南历史与文化的表达广度、张力十足,但是深度不足,部分广为观众熟知的历史人物、典故由于时间限制,被一笔带过,部分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同时出场,隔空对话,略显紊乱;第二,21个剧场在时间上排列密集,全部看完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据剧场导游介绍,游客往往希望在第一天观看尽可能多的戏剧,难免在节奏上过于紧凑,时间安排不均;第三,《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剧情上对郑州和河南其他地市的呈现略显失衡,如会通过讲述火车拉来的城市、二七工人大罢工、车站候车厅、老库房等历史故事呈现郑州,但对于同为古都的洛阳、开封、许昌、安阳等地市呈现不足,因此,其应该重视这种历史地理空间的失衡;第四,文创产品往往是旅游演艺精华的物质化表达,也是旅游对旅游演艺内容的肯定,《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受制于开业仅一年,文创产品的开发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方面可效仿北京故宫、河南博物院等,在盲盒、文具、口红、玩偶、服饰等方面实现跨界融合,在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上展现时代性、新颖性,文创产品不在多而在精,几个“爆款”足以出圈。

四、结语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是讲述“黄河故事”、传承中原文化的旅游演艺精品。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需不断完善创新,在资源、市场、产品等方面进一步融合,力求形融神合,深挖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良性循环,促进河南旅游演艺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幻城演艺河南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幻城(油画)
出彩河南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幻城》并不“壕”,追求“好”
幻城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