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研究

2022-09-16苏文玉

旅游纵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基尼系数苏州市江苏省

苏文玉 王 颖

(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12)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基因,也是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同时,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转型与升级,已掀起一股“非遗+”热潮,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既可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又可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江苏省非遗资源丰富,拥有良好的非遗旅游发展基础,研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江苏非遗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研究,主要以不同空间尺度与非遗类型为研究点,研究不同等级的非遗分布特征。从资源类型来看,体育类非遗、少数民族特色聚居地区非遗分布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有学者将时间和空间纬度相结合来研究,如吴迪等人研究了重庆市非遗空间格局特征与地理因素,张梅芬等人研究了云南省非遗的时空分布;有学者研究非遗传承人时空动态分布;有学者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中国非遗在欧洲的传播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

本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研究数据及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省会是南京,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江苏省总面积为10.72万km,总共设有13个地级市,95个县(市、区),包括55个市辖区、19个县、21个县级市。

(二)数据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数据包括名称、级别、类别、保护单位等主要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截至2021年,江苏省一共有五批国家级和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包含正式及扩展性名录,国家级非遗与省级非遗均为10个门类,分别有162项和745项。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年份分别为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21年,四批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年份分别为2007年、2009年、2011年、2016年。以上各项非遗项目的地理坐标经纬度,均通过百度地图的坐标拾取系统工具获取相关 坐标。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包括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用于分析江苏省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均衡度、空间集聚程度。

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

(一)非遗资源的总体分布特征

通过数理统计,按照江苏省行政划分的13个地级市统计的162项国家级非遗与658项省级非遗项目数据进行列表(见表1),从江苏省非遗项目分布的数量和密度两个角度,对其总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表1 江苏省13个地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表

江苏省拥有大量的非遗资源,其分布覆盖到所有地级市,但资源分布相对不均衡。苏州市的非遗项目数量最多,最少的是宿迁市,分别拥有非遗142项、27项,占非遗总量的17.317%、3.292%,两个地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在数量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从空间分布密度上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均空间分布密度为93.966项/万平方千米,有7个市的空间分布密度在平均值以上,其中密度值最大的为苏州市,高达169.148项/万平方千米,而盐城市的密度值最小,为18.537项/万平方千米,相差较大。

(二)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

最邻近点指数表示点状事物在空间中的相互邻近程度,以该指数表示和分析江苏省非遗资源的空间相邻情况,可分为凝聚、均匀、随机3种类型。最邻近点指数的公式:

式(1)、式(2)中,R为最邻近点指数,r是平均观测距离,r是预期平均距离,n是非遗数量,S是江苏省总面积。当R=1,且r=r时,说明江苏省非遗资源分布趋向于随机;当R>1,且r>r时,说明江苏省非遗资源分布趋向于均匀;当R<1,且r<r时,说明江苏省非遗资源分布趋向于凝聚。

采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平均最邻近指数进行计算,将江苏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的坐标输入并分析,可得出最邻近指数和江苏省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图,其平均观测距离是0.0196,预期平均距离是0.0667,最邻近指数点约为0.2932,数值小于1,且r<r,此时Z(表示标准差的倍数)<-2.58,P<0.01,置信度达到99%。由此,江苏省非遗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趋向于凝聚。

(三)非遗资源的均衡度

1.基于地理集中指数的非遗资源空间分布

地理集中指数用来表示研究区域内的集中程度,用来衡量江苏省非遗资源在江苏县级行政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地理集中指数的公式:

式(3)中,G表示江苏省非遗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Y是第i个地级市的非遗个数,T是江苏省非遗资源总量,m是江苏省地级市总数。G的取值范围为0~100,G值愈大,表明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非遗资源分布愈密集。

通过公式分别计算不同行政区域尺度下江苏省非遗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根据统计,江苏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资源共有820项,即T=820,地级市总数m=13,根据表1统计出的各地级市国家级和省级非遗总数,通过公式可以得出江苏省非遗资源地理集中指数约为30.7012。假设820项非遗资源平均分布在各市内,即每个市内的非遗资源数量为820/13≈63.08项,地理集中指数约为30.1511,此时G>G,表明江苏省非遗资源分布在省级区域内,比在市级区域内分散。

而以区县级行政区域尺度来分析,区县总数m=94,根据统计得出各区县级范围内国家级和省级非遗总数,可得到G约为13.31,假设820项非遗资源平均分布在各区县内,即每个区县内非遗资源数量为820/94≈8.72项,此时Y为8.72(i=1、2、3…),则此时的G约为10.21,G>G,表明江苏省非遗资源分布在区县级区域内,比在市级区域内分散,江苏省非遗资源在整体上分布较集中,均衡程度不高。

2.基于基尼系数的非遗资源空间分布

基尼系数反映各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也反映各个因素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利用基尼系数可以衡量江苏省内的非物质资源的分布情况。相关公式:

式(4)、式(5)中,G代表基尼系数,n则是江苏省的地级市总数,p是第i个地级市非遗数量占江苏省非遗资源总数的比重,C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均衡性。G的数值越接近于1,代表江苏省非遗资源分布的均衡度越小。

运用公式计算市级行政区域尺度下江苏省非遗资源的基尼系数,地级市总数n=13。将各地级市的非遗数量带入公式并计算,可得G约为0.961,则C为0.039,该数值与1十分接近,说明江苏省非遗资源在各个地级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不均匀性,呈较为明显的集中分布特征。

再使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区县级行政区域尺度下江苏省非遗资源的基尼系数,区县总数n=95。除去非遗资源数量为0的雨花台区后,带入公式计算,可得到G约为0.944,则C为0.056,该数值与1十分接近,结果显示,江苏省各区县的非遗资源分布存在着一定的不均匀性,而且存在着集中分布的特点。

(四)非遗资源的空间集聚程度

江苏省地级市非遗分布呈不均衡聚集状况,总体呈现“南部多,北部少”的分布特征,苏州和南京两个城市是非遗的重要集中地。苏州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许多远古文化遗址,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苏州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比较高,近年来已经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苏州市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年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已远远超越南京市年GDP,成为江苏省第一,其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高度的保护意识等使得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较多。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与江苏省的省会,国家对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会率先实行,且其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较高,同时有大量的相关单位和高校分布,更能促进当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此外,扬州市是世界遗产城市,且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界之处,沿运河传播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扬州落地生根,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其中邗江区的非遗资源数量高达31项;镇江市紧邻南京市,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港口,受到南京市的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程度也较高;无锡市靠近苏州市,受到苏州市的影响,对非遗资源的申报和保护措施与政策也积极贯彻 落实。

三、结语

研究表明,江苏省非遗资源的数量和密度存在着分布不均衡的特点,非遗数量最多的是苏州市和南京市,有6个市的空间密度在平均密度以上,非遗资源空间集聚程度不一,呈凝聚型,苏州市和南京市为高密度区,总体上呈现江苏省南部地区聚集程度高,北部地区聚集程度低的特点。由于江苏省各地级市的非遗空间分布差距较大,应根据不同的类型和发展潜力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江苏省各地级市当地的文化特色,提出相适应的非遗旅游开发策略,在形式上、内容上有所创新,努力提高江苏省非遗旅游品质,从而提高非遗旅游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苏州市江苏省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