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施秉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2022-09-16

旅游纵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分布区区块景观

房 斌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一地质大队,贵州凯里 556000)

引言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是内、外地质营力不断作用的产物,其产生、分布、演化和发展,无不遵循地学基本规律,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对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的调查、分类、评价、规划等方面。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挖掘新的、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旅游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研究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对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贵州省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中北部,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东经107°52'37"~108°28'47",北纬26°46'46"~27°20'16",系黔东南、铜仁、遵义三地州(市)结合部,县域面积1531.85 km,县境呈南北向不规则水滴状。县内分布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及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旅游胜地,是黔东地区旅游大县。本文通过梳理统计施秉县2016年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再与县域地质环境进行叠加分析,探寻自然旅游资源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以期为施秉县自然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施秉县地质环境与自然旅游资源概况

(一)地质环境特征

贵州省施秉县隶属于铜仁开阔复式褶皱变形 区,其境内构造发育,以北东及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主。自北向南以马溪断层、区域性贵阳-镇远断裂带及施洞口断裂带3条横跨县境的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为界,施秉县可划分为4个地质环境区块,各区块的地质环境特征见表1。

根据表1,施秉县境内的4个地质环境区块中,分布于县境南北两端的区块Ⅰ与区块Ⅳ均为浅变质岩分布区,地质环境基本相同;中部则以区域性贵阳-镇远断裂带为界,北部区块Ⅱ为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南部区块Ⅲ为构造发育区,故本文仅就此3类地质环境进行研究。

表1 施秉县地质环境特征统计

(二)自然旅游资源概况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能被旅游业所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我国将旅游资源分为8类,其中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及天气与气候景观属自然旅游资源,通过对施秉县旅游资源的统计、梳理,发现其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共计880个,各单体数量见表2。

表2 施秉县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分类汇总统计表单位:个

施秉县部分自然旅游资源具备一定的文化属性,其中少量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主要是文化内涵,如华严洞旅游资源单体、洞口摩崖石刻及寺庙的历史文化价值高,而本身溶洞的游憩价值并不高,开发利用价值也集中在人文方面,但本次研究为避免漏项,仍将该类单体作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统计分析。

此外,飞水岩瀑布旅游资源单体实则是陡崖之上的废弃引水渠,因年久失修,破损后流水溢出,形成三瀑同挂的奇观,虽为人工修筑形成,但其基本属性及开发利用价值仍属水域风光,因此作为特殊个例,本次亦将其作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由于施秉县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单体仅有两个,空间分布特征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施秉县境内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3类自然旅游资源。其中,生物景观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动物与植物两大类,由于动物的流动性大,县境内尚未划分固定的动物栖息地等可供旅游开发的区域,故本次生物景观自然旅游资源仅以植物生物景观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自然旅游资源与地质环境的关系,通过将施秉县境内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及生物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位置分别投影至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基础图件中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环境之间的规律,并探讨地质环境对自然旅游资源产生的影响。

四、施秉县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施秉县境内自北向南可划分为4个地质环境区块,各区块由于地质环境的不同,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有所不同(见表3)。

通过表3可知,区块Ⅰ与区块Ⅳ的地质环境相近,而这两区地文景观与水域风光自然旅游资源分布数量少,密度相对较低。但由于Ⅰ区内分布有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其自然旅游资源,尤其生物景观的分布密度相对较大。

表3 施秉县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统计表

地质环境区块Ⅱ由于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且连续,以岩溶地貌为主,自然旅游资源的成景条件较好,尤其是地文景观与水域风光,无论是分布数量、密度还是质量,与其他区块相比都占优势。

地质环境区块Ⅲ则由于构造发育,受断裂构造控制,该区地层岩性分布变化较大,断裂构造成为该区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多、密度大的特点,且具有沿断裂构造聚集分布的特征。

五、原因分析

地质构造与岩石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及基础,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地质环境密不可分。就施秉县而言,其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表面上受控于地形地貌特征与水文地质条件,但究其根本,地形地貌特征与水文地质条件是受地质构造及岩性分布特征控制的,故而影响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是地质构造和岩性分布特征。

就地文景观而言,在地质构造不甚发育的浅变质岩分布区(区块Ⅰ、Ⅳ),地貌以侵蚀地貌为主,地势相对宽缓,地形起伏不大,自然旅游资源的成景条件较差,故极少有地文景观的出现;在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区块Ⅱ),地貌以岩溶地貌为主,河流切割深,地势陡峭,峰丛、峡谷、陡崖、溶洞等微地貌发育,地文景观成景条件好,故该区地文景观集中且成景质量高,以象形山石、峡谷、溶洞为主;在断裂构造发育区(区块Ⅲ),地层受断裂构造切割影响,断裂构造两侧多存在岩性差异,而岩性差异部位多具有良好的成景条件,故该类地区地文景观具有类型多样且沿断裂构造聚集分布的特征,地文景观以象形山石、峰丛为主,零星分布溶洞、丹霞及雅丹等特殊地貌形态。

水域风光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地文景观较为相似:在地质构造不甚发育的浅变质岩分布区,地下水类型以变质岩类裂隙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由于河段切割较浅,两岸平缓,泉点分散且水量少,少有具备开发价值的水域风光出现;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地下水类型以纯碳酸盐类岩溶水为主,河段切割深,两岸陡峭,且一般分布有溶洞、溶槽、岩溶管道及陡崖等岩溶地貌,水域风光成景条件好,以可供观赏游憩的河段、瀑布及跌水为主;断裂构造发育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出现含水层、透水层与隔水层叠合乃至交叉分布的情况,故该类区域水域风光类型多样,且一般具有沿构造聚集分布的特征,多以泉点、可供观赏游憩的河段、瀑布为主。

相对地文景观与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旅游资源与地质环境的联系不甚紧密。但总体而言,生物景观的分布仍集中在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和断裂构造发育区,主要是岩溶地貌奇特的山势和优异的水域风光,使生物景观更具有成景优势;而浅变质岩分布区以侵蚀地貌为主,地势宽缓且针叶林密布,由于没有地形地貌及水域风光的配合,生物景观的成景条件一般较差,以古、大、珍、奇树种为主。

六、结语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就像自然环境的骨架,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影响自然环境的演化,进而形成不同的旅游环境,决定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施秉县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其县境内以3条东西向深大断裂为界,可划分为4个地质环境区块,4个地质环境区块可归并为浅变质岩分布区、碳酸盐岩分布区及构造发育区三大类。各类区块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因地质环境的不同而各有特点,表面是受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实则受地层岩性和构造的控制。浅变质岩分布区由于地势相对宽缓,构造不甚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自然旅游资源成景条件较差,分布的数量较少、密度较低;碳酸盐岩分布区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性,其地势多陡峭,河流切割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自然旅游资源成景条件好,分布的数量大且质量较高,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和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断裂构造发育区由于受断裂构造切割,地层破碎,岩性变化大,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类型多样,且具有沿断裂构造聚集分布的特征,未来可以沿断裂构造进一步挖掘新的自然旅游资源。

猜你喜欢

分布区区块景观
景观别墅
恩平市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研究
广东地区夹竹桃科植物区系分析
火山塑造景观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物种分布区特征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