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无极,世事无定数

2022-09-16丁云

现代苏州 2022年17期
关键词:山房旧书店平江

记者 丁云

在平江路一带兜兜转转近30年后,于祥的镜头近日定在了钮家巷。摄影是一条涉猎广泛的创作之路,既是不断学习、不断吸收,也是不断回顾、不断反思。这些年来,可以在《现代苏州》上看到他作品的拍摄、累积和凝结历程。“我常常翻看以前的照片,有些觉得当时拍肤浅了,回忆为什么没再深入下去。有些又觉得当时构图还算灵动、出其不意,现在可能很难达到那种状态。摄影就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于祥说。

钮家巷夹在临顿路与平江路之间,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之内,通常被视作“平江路”的一部分,或可被看作是一条“鱼骨”一样上的一根“鱼刺”。巷子长414米,1956年填塞了巷南侧的河以后,宽度达到5.6米。

钮家巷不止是一条苏州街巷,它还是一条苏州古巷,一条内藏其中,“须静观止”的苏州古巷。

《我拍“钮家巷”》里记录着巷子里的古往今来、人间烟火、五味杂陈,也是于祥回顾、反思、再创作的一处试验场。

巷子中段有一家坐南朝北的旧书店,两位老先生呈斜角坐在店堂里。120余年前,江杏溪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立了文学山房,到1931年已是东南旧籍贩卖的名铺。地方志记载,“其子静澜精于贩书之术,其孙澄波精鉴版本。”“往来南北名家有涵芬楼张元济、顾颉刚、郑振铎、阿英、李根源、张一麐、汪东等人。”

1.沈氏笔庄里的师傅正在做毛笔的笔尖

2.停云香馆里有了禅意

3.当年的潘世恩故居里是“七十二”家房客

4.曾经的钮家巷有浓郁的苏州味道

5.评弹演员在纱帽厅里为附近居民表演评弹

6.潘宅要改造了,屋子里的一把小锁会牵动所有人的心(2012年拍摄)

7.每天出门自己走着去书店,旁人只能在边上说:慢点,慢点!

8.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给江老的信

9.江老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的,也是岁月的记忆

从历史中走来,这座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闻名全国的书坊如今落脚在这条巷子中段。坐在“文学山房旧书店”东北角店门口的,竟是江澄波先生,业已97岁高龄。

10.江老在整理老的资料古籍

于祥在《我拍“钮家巷”》里记录了江老和文学山房的日常。早上九点不到,江老和儿子来开店门,中午江老回去吃饭,于祥都跟着,有时兴许能拍到老爷子的“宝物”,比如当年郭沫若夫人与他的往来书信等。

“我想拍老先生补书,但奈何他眼力大不如从前,或许只能让儿子上了,他从旁指点一二。”一个周末,于祥“撞”到了“素材”,店里来了一位客人,从关于老先生的一条视频里发现了书店架子上的一套清版康熙辞典,专程从浙江赶来买下……

拍摄之外,于祥现在在前后道上花更多心思,做大量工作,“功夫在诗外啊。”每次重要拍摄,他都要翻阅书籍资料、写日志、留视频。像文学山房江家历史,花心思了解、挖掘后,于拍摄理解大有裨益,日志里记录下当时的设想、构思和见闻等,“权当胡乱写,但日后会有启发。”

11.我喜欢苏州,更喜欢这座城市的你

宣统《吴县志稿》载:“凤池园,在銮驾巷,俗呼钮家巷。顾都宪汧自中州归,得顾氏旧圃重修治之,益擅名胜。汧自有记。今其东归陈大业,名仍其旧,其中归王资敬,其西归大学士潘世恩。”《我拍“钮家巷”》里有七十二家房客的潘宅,有作为书场演出的潘宅,也有修缮后成为状元博物馆以后的潘宅,时间跨度逾20年。而钮家巷里,凤池园的中、东部仍在修缮。

这条400多米长的巷子里此刻不止一家旧书店,还有一家笔庄、两家香馆……“隔壁香馆原本在平江路上已经创出了名气,但平江路上的租金扶摇直上,老板就买下了钮家巷那里的房子,搬了过来。”于祥了解那一带的掌故,但诸如此类的巷子不断冒出的“新芽”,滋生出的“细节”也让他始料不及。他的影像之路正是如是变得宽广、无极。

12.巷子还在改造中,行走的年轻人叫“八宝”,她在钮家巷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猜你喜欢

山房旧书店平江
山房连花径(钢笔画)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后素山房
毛泽东为何特别关注平江惨案
蔽月山房
“平江晒书节”开启“24小时”不打烊
遇到麻烦的蝌蚪
山房春事(其二)
惠彦芳油画作品
在英国“淘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