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中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2022-09-16陈丽清福建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科学小学生

◇陈丽清(福建: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抽象成为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并最终传授给学生,使小学生对科学有着深度认知,培养起科学观、创新力,就是小学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因此,联系实际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策略,对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起着积极作用。

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发的必要性

目前,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是基本教育要求,创新思维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且与小学科学课程存在契合性。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思维能力开发,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活跃思维,较好地完成科学实践并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用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在其今后的成长中,创新思维能力将为其学习提供充足动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发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时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科学课程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多样性活动内容着重开发,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一)利用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起于疑,问题往往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的源泉。当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时,就意味着学生在认真思考,要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独立思考,并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创设适合学生提问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敢于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以往的科学课堂,教师通常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取教师讲解知识,缺少参与性,很难激起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较好锻炼。若想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转变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巧妙筛选、设计课程问题,使小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比如,在讲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溶解得快与慢》一课时,教师可改变部分教学内容的顺序,利用“吃糖”引入溶解课程,并设置问题:“溶解得快与慢,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然后利用盐与水,设计竞赛问题,让每个小组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效的办法,加快盐的溶解,以竞赛推动实验,使学生在好奇心、竞争意识的驱使下,主动完成实验探索全过程,通过组内分析得出结论。

要教授学生提问方法,使得学生“善问”。小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时,对科学知识缺少足够了解,加之科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虽然对课程本身有着浓厚兴趣,但由于观察力、观察意识不强,很难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应传授学生提问方法,增加交流、实践教学部分,确保小学生有充足思考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如评价问题方向、思考方式等,也可以联系社会热点事件、新闻,配合讲解科学课程,增添科学课程活性。

(二)借助实践活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践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科学课程教师都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探究机会,即以实践验证理论,从实践中寻求创新突破。

课上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严密安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设计实践活动,使所有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比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需提前准备好冷热水、气球、烧瓶等实验器具,制作PPT,为小学生演示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具体掌握后,才能进入实验阶段。在此之后,教师应为学生讲解实验步骤。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很难针对具体知识设计实验加以验证,需要教师提前设计,明确实验步骤,让小学生操作,使其能够感受实验过程。步骤1:组装实验装置,将气球套在烧瓶口的位置并固定;步骤2:将实验装置放在热水中,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装置的变化情况;步骤3:将实验装置放在冷水中,观察并记录变化;步骤4:进行实验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发言探讨,分享观点、意见,概括“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实验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针对金属、液体分别独立完成实验,对比三者变化,分析差别。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观察学生的实验步骤,若存在错误操作,应及时制止,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保证绝对安全,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开阔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课后实践活动主要以作业形式存在,应具备开放性、探究性特点。但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无法独立完成探索、实践全过程,因此可以小组合作作业形式来完成。比如,教师在讲授“探索宇宙”的有关知识内容后,学生会对宇宙产生浓郁的兴趣,而课上教师呈现的美丽宇宙景观,也会根植于学生心中。因此,教师可设计“科技幻想画作创意大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动脑筋,在画作中融入更多科技、宇宙等元素,发挥想象力与创新思维,也可以是对未来科技探索宇宙的畅想,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突破,提高自身思维能力。

(三)多维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鼓励,往往抱有强烈热情,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激励小学生,使其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以活跃思维紧随课堂教学。多数小学科学课程均是以小组合作、实验、探索实践进行的,对小学生的个人能力有着较大的考验。科学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建立多元、互评的评价模式。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评价指标设计应遵循多元、全面的原则,发掘小学生潜能,给予学生认可,避免其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后续学习。

具体而言,教师可按照以下流程完成教学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不同小组可参考其他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法,开展评价,了解其他小组的优点,并虚心请教、借鉴;组内小组成员互评,小组成员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往往会扮演不同角色,相互评价更有助于小学生发现自身问题,而后加以改正;学生自评,根据自我表现情况,针对自身做批判性评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对于发挥创新思维完成实验设计、探究的学生,应着重表扬,起到激励作用;由学生评价教师,对于教师讲解不清楚或哪一环节无法满足自身学习需要等情况进行评价,为教师提意见。

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师生双方均可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互相改进、相互促进,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小学生敢于在课上提问,勇于创新、创造打好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一门集趣味性、实践性、生活性为一体的学科,教师在授课时可利用问题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借助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多维评价鼓励学生踊跃思考,使其在丰富多样的课程活动中,增强善于提问、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个人能力,较好地开发创新思维潜能。这对于小学生树立科学观、价值观等,均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科学小学生
培养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是小学生
科学拔牙
非常小学生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