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场报道教学改革探索

2022-09-13梁海新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教学反思融媒体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利用移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传统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时代正式到来。这也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为了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期。文章以现场报道课程为例,从融媒体时代现场报道的特点、高校的教学现状到高校教学改革方法的探索,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思维方法等研究方法,从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等角度对当下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从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方式的优化等方面探讨现场报道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缩小业界与学界的差距。

关键词:融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场报道;教学反思;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2.2;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6-0192-03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进步,融媒体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现场报道和直播已经不再是电视台的“专利”,它改变了“我播你看”的播报模式,且双向互动和参与性成为融媒体现场报道和直播的核心要义[1]。为了提高融媒体环境下的现场报道的效果,作为未来从事现场报道工作的新闻记者面对新的挑战,应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和转变。

一、融媒体时代现场报道的特点

(一)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渐渐从报纸、广播、电视转换为移动互联网。为了顺应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各类信息传播的APP应运而生,且流量巨大。传统的纸媒和广播电视行业也迅速作出调整,纷纷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直播,这都意味着融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是上网的主要设备,短视频用户使用率为90.5%,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由此可见,移动媒体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例如,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新媒体报道界面入围作品,央视新闻《震撼!一张图带你领略港珠澳大桥》,就是央视记者在港珠澳大桥实地采访后,梳理数据,通过“场景化”的图形化方式,制作的一件出色的新聞可视化作品,让港珠澳大桥的关键信息活起来、动起来,实现了内容架构和呈现形式的完美结合,让新闻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也让用户获得了连续、完美的观看体验。其是新媒体在重大工程报道上一次新的尝试,获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是大型工程项目可视化报道的力作。

(二)传播身份的转换

在传统媒体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除了要将新闻现场的最新信息以最快速度传达给受众之外,还承担着链接新闻背景、引导观众关注新闻重要信息、现场采访、点评新闻等重要作用[2]。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镜记者的传播是单向的、强制性的,受众无法选择观看的时间、无法及时参与话题的讨论和互动中,尤其在直播型现场报道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但移动直播开始盛行后,很多媒体和平台都设置了弹幕、实时评论和互动等功能,形成了一个活跃的交流现场,实现了全民互动、全民参与话题讨论。受众从“看客”身份,变成了参与者,大大提高了直播的收视率。

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的身份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具备了话题引导者和解答者的身份特点。例如,广州台《超强台风“山竹”袭广州(超长)》的直播,连续推出五场手机直播,其中一日联动八家城市电视台12小时进行不间断直播,为网友、观众直击报道台风动向、台风登陆的情况及台风过后的保障、清障情况,让观众可掌握最新的讯息,并在直播中为观众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这是以往的传统媒体基本不可能完成的直播报道形式。此外,人民网的《两会进行时》直播报道,每日直播超过9小时,拥有上亿的播放量和观看量。在2020年初,对武汉方舱医院建造过程也进行了现场直播,每日访问量上百万,人们不但可以实时了解方舱医院的建造进程,并且可以进行实时互动,为武汉加油,为医务工作者加油,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了抗疫的士气。

二、高校现场报道课程教学现状

(一)缺乏权威系统的理论指导

目前,各个高校都陆续开设了现场报道的相关课程,但相对于高校的其他课程,现场报道课程的理论体系相对薄弱,可使用的权威教材较少。武汉传媒学院目前使用的是宋晓阳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这本书出版于2008年1月,主要内容为出镜记者的产生和发展史、现场报道的分类、出镜记者的采访报道等。书中大量案例较老,且对于当下的新媒体现场报道的方式没有涉及。市面上还有张超的《出镜报道》,这本书在很多高校也广泛使用,该书出版于2017年1月,主要内容为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不同环境下的出境报道、出镜记者的镜前准备等,在书中有一个小章节涉及移动直播出镜报道,但是内容较少,案例分析也较少。此外,高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很多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对于教材中的案例比较陌生和难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吃力。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当下的高校现场报道课程的教学,教学方法相对较为单一,可实操的空间受限。以本校的现场报道课程为例,基本采用的授课方式为“理论+模拟训练”为主。我校的现场报道课程为48课时,其中24课时理论,24课时实践。理论授课多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辅助以教学案例和视频,实践课多在演播室进行,学生提前一周准备好新闻素材,在演播室进行模拟现场报道的训练。

在这样的教学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就会比较多,由于大多是场景模拟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带入角色、身份、场景等,就会出现表情夸张、语气不真实、缺乏交流感等状况,且训练的现场报道的类型也会受限,因此学习效果和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而在其真正走出校门,实际参与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处于纸上谈兵的窘境。这是目前高校现场报道课程授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

(三)教学资源设备的局限性

在现场报道的教学中,除了基本的预测性事件的现场报道外,还有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报道、直播型现场报道、演播室连线等现场报道方式。目前,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只能进行预测性事件现场报道的模拟性训练。虽然高校也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大型活动,例如运动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专业汇报演出等活动,学生可以去真实的现场进行现场报道的录制,但是学校的录像设备、收声设备等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都能充分参与报道和录制工作。而直播型现场报道和演播室连线更多的也只能在演播室完成虚拟录制。因此,学生对于直播型现场报道和演播室连线这部分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会大打折扣,达不到基本教学要求和目标。

学生在学习现场报道的课程时,除了掌握报道技巧、报道方式等知识外,还应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摄像设备、导播台等仪器,只有这样才能在走出校门后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而教学设备的局限性,无疑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因此,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更新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除了以上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外,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也存在客观条件限制。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参加艺术类提前批的录取,文化分普遍不是特别高,文学素养和知识文化水平相对于大文大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差距。在学习现场报道的课程中,针对新闻事件现场采访和评论的角度和深度不够,且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这些均为目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场报道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高校现场报道教学改革方法

(一)在教学反思中创新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也是教师常用到的提高业务水平的方法。在大多数老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选择去听其他優秀教师的授课,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又或者通过观看网络优秀教学视频,从中获取最新的教学模式。而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每个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有的班级课堂互动比较积极,就会多组织话题讨论,在探索、思考中学习;有的班级听课记笔记比较认真,就会多进行理论知识的扩充,辅以最新的案例讲解;有的班级喜欢实践训练,针对这样的班级,就会多组织课堂训练和课外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学生可能由于一些原因,上课和训练均不够积极,但是专业条件不错,有一定的学习热情,针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选择多促使其把握实训机会,不断激发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通过一次次专业实践让其获得专业成就感和自我专业认同感。通过这种办法,很多这类型的学生慢慢会越来越热爱自己的专业,毕业后走上专业对口的岗位。由此可见,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也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运用“三段式”教学模式

“三段式”教学模式契合库伯体验学习的结构模式,其体验学习是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完成了学习、反馈和调整。而现场报道课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体验式自主学习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还原现场。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案例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剖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个记者在现场的工作流程以及面对各种情况的解决方案。在这一阶段,要根据案例为学生讲解清楚新闻背景,并让学生主动思考相关新闻事件,从横向和纵向扩展新闻角度。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选择报道角度,并根据这个角度设计报道内容、采访提纲、总结落脚点等,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及面对突发情况该如何解决等等。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指导,尤其要注意指出学生的欠缺点,这样才能使其不断优化方案、不断进步。

第二个阶段是模拟现场,也就是学生在演播室进行模拟训练,主要练习的是出镜状态、语言组织和表达以及针对新闻现场的还原情况。在这个阶段主要指导的是学生的出镜状态、有声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针对出镜状态,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是面对镜头缺乏讲述感、交流感,很多学生面对镜头模拟训练时肢体僵硬,多为站桩式报道,目光呆滞或闪躲,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指出并帮助学生改正。针对有声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出现较多的问题是念稿、背稿痕迹重,不能流畅自然地进行表达,且语言表达不够口语化,显得不接地气,也有学生的表达条理性、逻辑性较差,存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混乱等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在模拟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兼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双重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练习,提升实践水平。

最后一个阶段是实战训练,这也是现场报道教学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我校学生的实战训练多为校内实践,即在学校举办重大活动时,组织学生完成现场报道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更强,也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比如面对真实的现场学生会更加紧张,语言组织和表达会更容易出错,在采访中只会严格按照准备好的提纲进行,难以做到灵活变通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能够让教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方式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具体问题,了解下一步自己的训练重点。因此,实战训练对于现场报道的教学非常重要。

通过“三段式”教学法,让学生从认知到模拟训练再到实战训练,更加自主地实现了全过程学习,并从中完成了自我反思和提升。

(三)优化教学实践方式

融媒体是指把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3]。针对融媒体时代下的现场报道教学,传统的演播室模拟训练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媒体环境,因此,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主动地优化实践方法和手段。

如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创办微信公众号或其他短视频平台的账号,并完成个人的账号运营,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发现新闻、记录新闻,养成用手机短视频记录的习惯,比如出去旅游时,可以用手机实时进行路况信息的报道、景区信息的报道,进行沉浸式学习和训练,不再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之中。同时,可以将账号运营情况纳入考核方案,激励学生去进行日常实践。而在演播室连线的实训中,可以让学生运用手机实现真实的现场连线,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以及实训效果。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思考解决方案,优化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四、结语

通过结合实际授课情况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场报道教学现状的研究与分析,发现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现场报道教学水平的提升任重而道远,其不仅仅依赖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更多业界的从业人员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进行经验分享;需要高校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未来的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未来的融媒体从业者的素质也会越来越高,融媒体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张超.出境报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10-216.

[2] 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45-50.

[3] 王丹.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9):150-151.

作者简介 梁海新,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教学反思融媒体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