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幼代际共享模式下的社区中心设计探究

2022-09-09吉林建筑大学马辉张希文

工业设计 2022年8期
关键词:代际人群中心

现今社会快速发展,国内家庭人口正向“422”的模式转化,更朝着“423”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研究的关注点更多的倾向于老年人与儿童这两大弱势群体。2020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开始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相关工作的具体安排

。2021 年儿童友好型社区写入到“十四五”规划中

,社会各界对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越来越专注,发展老幼共享的社区公共空间必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身体机能衰退等问题,活动范围缩小,只能在社区附近活动;儿童因独自出行能力有限,大部分时间只在家附近活动。因此,社区中心成为老人与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日常需求与日常活动上,老幼人群具有一定的共性与互补性。但现如今我国社区中心设计多以成人为主或者只侧重单一的人群,缺少对老人与儿童的综合分析,活动时往往是一方迁就另一方,往往不考虑二者的代际交流。文章立足于社区中心设计的现状,根据老幼人群对社区中心的需求,将老幼代际共享模式引入其中,并对社区中心进行研究。这种模式有利于在社区内部方便老幼人群形成小型的“熟人社会”,营造老幼友好、安全的环境和文化气氛。

1 老幼代际共享概述

“代际”指具有极大年龄差异的两代人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共享”其概念最早在经济学领域发展起来,随后“共享经济”的概念提出,指资源的拥有者在某段时间内将“使用权”转给有需要的人使用,使共享的概念深入人心。

所以代际共享的本质是强调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群对各种物质空间、知识、技能与资源等共享与利用的过程

。在文章中,老幼代际共享是从老年与儿童群体角度出发,也可以从家庭和居住社区两发面理解:一方面是从家庭方面出发,老幼代际指的是有血缘亲属关系的老幼两代人,共享家庭共同体中的资源,在家庭内部进行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沟通;另一方面是从居住社区方面出发,冲破传统血缘限制的社区老幼两代人,因生理心理、社会分工等因素的不同,两个世代人群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通过分享社区公共空间与服务的资源,获得非正式交流的机会,以实现共建共享、公平共享、代际互动的社会环境。

由表2数据可看出,pH值对菌体浓度有较大影响,随着培养基pH值的逐渐降低,19株菌的OD值都逐渐降低。除SC-09外,其他18株菌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SC-09呈现出随着pH值的降低,菌体浓度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该株菌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数据资料库的搜索平台,以“武术散打”“散打运动员”“技术特点”“中量级别”等为关键词,查阅相关资料近20篇,借鉴前人研究经验,梳理中量级别散打运动员技术发展现况,探寻技术发展特点,以期为散打运动员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 社区中心设计现状

2.1 设施功能单一且滞后于时代

在我国,社区中心目前大多以行政服务类等功能为主,具有一定片面性,还未兼顾老年人与儿童设置文化、活动、商业、卫生服务等服务。现有功能设施更多面向青年人,难以同时满足老幼的需求,社区中心多种服务的需求提升与社区设施功能滞后产生一定矛盾,未及时更新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便民的作用。

2.2 设施布局分散不利于老幼出行

根据调查,高龄老年人与低龄儿童独立出行不便,以往社区服务设施具有分布散乱的特点,不利于为老人与儿童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办理社区事务、进行日常活动等行为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复杂的交通方式使老幼人群出行的危险概率增加,所以分散式的社区设施难以吸引更多的老幼人群参与其中。

2.3 日常服务与危机防控未能转变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居住的社区从居民大院到现在的高档小区,虽然住宿环境越来越好,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老幼之间想互动却没有空间,所以需要共享空间拉近老幼的距离。不同类型的老幼交往互助对社区空间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以此分为三种类型:

3 老幼人群对社区中心的需求分析

社区中心作为城市生活区域内的核心建筑,社会服务严重不足,老幼人群作为在社区中长时间活动生活的主要人群面临着各种问题。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老幼人群对社区中心衍生出更多元化、更高层次的需求。文章通过分析老幼人群对社区中心的更深层次需求,更好地顺应共享生活形态,助力老幼人群的生活。

3.1 老幼安全健康活动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的层次论”,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作为最基础的需求,也是设计中最需要考虑的

。在社区中心,老人、儿童作为最核心的服务需求者,通过社区中心公共空间来满足两者的业余时间活动、学习、交往等需求。根据相关研究,两者在心理和身体是需要特别关照的群体。

因此,通过老幼代际共享模式为老幼人群提供了安全适宜、绿色健康的社区公共环境。在社区中心设计中应综合分析老年人与儿童的生理、心理、安全、情感等多种需求,注重空间的儿童安全防护设计与老人的无障碍设计,避免他们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使社区中心为老幼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同时,使家长、子女放心,减轻他们同时育幼与养老的压力。

3.2 老幼社会交往互助的需求

社区中心推动社区网格化治理服务,能够对社会矛盾危机进行及时预警,在提供无缝隙、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并不完善,依然存在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其次社区居民平时的需求无法与危机时社会网格化治理服务相契合。

3.2.1 以老人为主导的互助空间需求

在老幼社会交往互助的过程中,老人起主导作用,负责儿童的日常生活。例如,重庆市所发起的“共享奶奶”志愿活动,由于各种家庭原因无人接送放学的孩子,统一由社区组织的共享奶奶们来接,在社区中心进行托管。所以社区中心需要既有“共享奶奶”的休息空间,又要有儿童课后的托管空间。

3.2.2 以儿童为主导的互助空间需求

在此过程中儿童起主导作用,儿童带给老人陪伴与帮助。例如,在社区中心举行活动,儿童为老人表演才艺。为此社区中心需要表演与互动的空间,来实现儿童对老人的陪伴。

3.2.3 老幼相互平等合作的空间需求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进行治疗的肝胆病变中盲选46例作为纳入本次研究之中,男与女之比为27:19,年龄25岁~83岁,平均年龄为(57.18±6.39)岁。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接受1.5T磁共振平扫联合增强扫描。患者均接受了超声、CT、典型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相结合,最终确诊为肝脏病变性质。

在此过程中老人与儿童相互合作,二者具有平等的地位,每个人在此过程中作出贡献并从中获益。例如,在考虑双方发展兴趣的情况下,老人与儿童一起在社区中心参与游戏与公益活动。

3.3 老幼精神高阶层次的需求

在满足老幼人群低阶需要的基础上,更要实现二者追求人伦情感、文化娱乐、教育营造、科学探索等多层次的精神追求。社区中心作为中介来联系老幼人群,既可以促进老人的能力发展,又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例如,交通空间作为各种人群共同使用的空间,在交通空间中加入儿童攀爬空间与老人休息空间,老人交流时可照看到儿童,使交通空间具有可变性,增加了空间的功能多元化,模糊了功能空间的边界,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增加使用者的参与度,为老幼自由交流互动带来了可能性。再如,将楼梯空间与短暂休息区结合,使老人与儿童可以获得短暂的休息,减缓楼梯的倾斜角度,让空间设计人性化,老人与儿童最大限度上实现相互看护、相互陪伴、互帮互助、相互娱乐。这种模式既节约了用地,将老年与儿童群体的各类服务功能涵盖在内,还给予老人与儿童便利,推动老幼共享空间的置换与整合(如图1、图2、图3)。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老幼共同社区营造的需求

从儿童角度来说,在社区营造时人们通常因为儿童年龄小忽略了儿童自身所具备的能量与想法,但儿童作为参与的主体具有决策的权利

老人可以发挥余热重回社会,对社区营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现代社区中心更加侧重共同与共享的性质,老年人对所居住的社区理解颇深,汲取他们的建议一起解决问题,共创最适合他们的社区中心,营造不同的社区文化,实现老有所为。

她穿过客厅,走到阳台上,这个阳台,是最佳的观景处,想必爸爸当年也是站在这样的位置看见这样的风景吧?春天时风摆杨柳、夏天时碧云满天、秋天时秋月扬辉……冬天时……冬天时,冬岭秀孤松……

从老年人角度来说,现代的医疗、康养领域发展迅猛,老人趋于“年轻化”,也称为“新老年人”。他们之前在社会共同体中被社会与家庭同时需要,在退休后回归家庭,虽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承担高强度的工作,但也很难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交流的变化,容易产生老而无用的心理落差。

研究成果可以为森林资源评价、管理、统一确权登记提供数据支撑,为快速、大范围估测森林蓄积量提供技术支持,为自然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还可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等。

为了实现三系配套,采用最常用的测交筛选法选育保持系,即利用质不育两型系891AB的不育株与大量的常规油菜品系(包括多个波里马及陕2A的保持系)杂交,但均未筛选到能保持不育性彻底程度与891A一样的(不受低温影响)相应保持系。

4 老幼代际共享模式下的社区中心优化设计策略

由于社会的加速发展使得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思想观念不同、社会范围的非亲缘代际关系僵化,不利于社会的有序传承。现有的物质空间无法满足代际人群,文章结合了儿童与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使自然景观与建筑相辅相成,营造出轻松和谐的社区公共环境,重振代际关系。在老幼代际共享模式下,社区中心着重从功能复合化、设施安全化、服务多层次三个方面阐述优化设计策略。

4.1 整合功能复合化的优化高效策略

由于老年人与儿童在活动中的灵活自由度较高,所以老幼代际共享模式下的社区中心不同于传统社区中心空间功能单一、形式单调乏味的特点,不利于老幼代际共享,使得老人与儿童缺少归属感,所以更需增强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与复合化。在空间本身功能使用特性的基础上,与其他空间进行复合,各功能空间相互关联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建筑空间形式,实现“1+1>2”的效果,使社区中心满足老幼同时共享和分时共享。

例如,社区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学习会等丰富老人与儿童的精神世界。不仅邀请各行“大足”人士,同时也有当地非营利组织、志工团体和大学生等各个领域人群开设剪纸、摄影、葫芦丝、太极拳、书画等课程传授给老年人与儿童,社区中心为老人与儿童提供了汲取知识的公共空间,丰富了日常生活,实现了知识资源共享。应用“非制度化教育”,使教育不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还能构建学习型社会。有丰富知识储备的老人也可以在社区中心开设基础课程,将自己的社会经验与专业知识对小一辈进行传授,使老年人保持活力,为参与社会服务、实现个人价值提供机会。

医院财务会计管理人员是开展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主体和主力,一旦执行过程中参与其中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普遍专业素质较低、职业素养不高,就会直接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纵观当前我国不少医院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情况,还是存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偏低,财务管理工作执行不深入的情况,导致很多执行主体无法真正参与到内部控制的工作当中,大大降低了医院内控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使得医院内部控制的实施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效果。

4.2 配置设施安全化的优化升级策略

从社区中心的室外设施安全性考虑,社区中心的位置通常处于小区内部或者几个小区的中心位置,所以社区中心周围的安全措施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设置软性隔离桩,隔离出安全人行通道为老年人与儿童提供保障,起到提醒司机缓慢行驶,防止车辆随意停靠,阻碍步行交通。

从社区中心的室内设施安全性考虑,社区中心中儿童与老人能触碰到的设施需要避免或尽量减少尖锐的三角形、锥体等形状的设计出现,同时进行软包设计。随着老人身体机能的退化和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完全,便利的设施使用变得尤为重要,可增设如楼梯代步器的使用,为老幼上楼提供方便。亲子餐桌座椅,可以保障儿童安全的同时方便老人与儿童共同用餐;在室内设施材料的化学形态安全性选择方面,老人和儿童都为低免疫人群,要选择易挥发、无刺激性气味、无毒害的绿色环保材料,来保证材料对老人和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无有害影响(如图4、图5、图6)。

其实社区中心也是小朋友聚集玩耍的场所,儿童可以和人们一起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空间,小朋友参与设计后体验时会记忆更加深刻,提高孩子们的参与感和价值感,让他们为社区营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3 构建服务多层次的优化共享策略

根据老幼代际人群服务的需求,在社区中心的社区服务者与管理者从多个层次开展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老幼服务活动,建立良好的社区服务机制,通过全面强化社区老幼服务供给,满足社区养老与社区育幼服务的需求。基于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协同共创老幼服务驱动的协作形式,在服务过程中将老年与幼儿群体紧密关联起来,具有延展性与凝聚力。设计策略点包括:

1)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方法构建社区“养老+育幼”服务平台。将社区老幼人群的信息、活动满意度评价、活动组织类型等归入服务平台成为线上共享载体,方便对社区老幼人群进行外界输入式帮助服务的同时学会输出式自助线上服务。

2)进行线上线下联动来组织线下老幼代际活动。平台集合老幼人群的需求,结合老幼代际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活动爱好、活动时间等因素进行代际活动匹配,架构线下活动内容,为社区老年人和儿童创造更多共享活动场景,促进老幼群体情感上的沟通。

3)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渠道,加强社会各领域对老幼服务的拓展,提升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与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老幼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猪寄生虫病是猪三大类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之一。随着一些重要传染病被控制和消灭,猪寄生虫病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通过对集约化养猪场的常见寄生虫病调查,常见寄生虫的流行病学及感染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做了深入研究,从而为完善猪病综合防治提供好的实验依据,使集约化养猪场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社区生活物资采购与配送。通过社区网格化治理服务收集小区信息板块联合周边大型超市供给生活物资配送服务。在面对突发灾难与危险时,根据小区信息板块第一时间对口支援独居老人与儿童的买菜难等问题,形成新的社区网格化治理方式。

5 结语

老幼代际共享模式是随着社会发展衍生而成的,该理念在国内并未发展完善,未来社区中心需要同时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与儿童的影响。文章基于老幼代际共享模式,分析社区中心设计现状,结合老幼人群对社区中心的需求,提出一系列社区中心设计的优化策略,致力于打造老幼同乐共享的社区环境。

[1]蒋炜康,孙鹃娟.居住方式、居住环境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一个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分析框架[J].城市问题,2022(01):65-74.

[2]贾红旭.基于儿童友好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供需调查研究——以南京市样本社区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05):57-59.

[3]张倩,乔雅楠,王荣,等.基于居民时空行为的高校住区代际共享空间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8(34):35-39.

[4]潘晴,田治国.基于需求层次理论下的老旧社区步行空间微更新策略[J].现代园艺,2022(05):129-131.

[5]周慧,陈连庆,郝习君,等.城市年轻退休老年人自我效能、自我价值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护理研究,2021(23):4209-4213.

猜你喜欢

代际人群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逃犯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