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高控制下一次局地致灾强降水天气分析

2022-09-08吴文心苏海报韩星竹郑丽君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上饶市云团反射率

吴文心,苏海报,韩星竹,郑丽君

上饶市气象局,江西上饶 334000

在常规的天气观测及预报中,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通常为下沉气流,对应为晴好天气,极少出现副高控制下的强对流天气。此类强对流天气是预报工作中的难点,极易出现漏报和错报。傅云飞等[1]分析研究了副高控制下发生的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云和降水云之间的关系。张树民等[2]统计分析了苏南地区56例副高型强对流天气个例,认为该类型天气主要会发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不同的强对流类型,其环境参数区别明显。张晓芳等[3]分析了江西副高边缘热雷雨天气特征,认为该类天气有极明显的日变化规律。赵强等[4]分析了4次副高影响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场特征和触发机制。通过对此类副高控制下的强降水过程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副高控制下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双偏振雷达探测数据等,分析了2021年6月11日强降水天气过程,并结合雷达的回波特征、双偏振特征量及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剖析了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过程、风暴结构及云物理机制,为今后副高控制下的强对流风暴监测提供一定的经验依据。

1 天气实况概述

2021年6月11日18:00~24:00,江西省上饶市出现了大到暴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降水主要集中在上饶市的东南部,降水时间集中、短时雨强大。6 h总雨量为30~102 mm,以广丰区泉波镇101.8 mm最大;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信州区茅家岭为60.1 mm/h。此次降水的短历时雨强较大,雨强较大的站点如表1所示。上饶市信州区茅家岭区域站点18:40~18:50的降水量达到24 mm,18:50~19:00的降水量达20 mm;上饶市信州区张家村区域站点18:50~19:00降水量达23 mm。18:00~19:00小时雨强较大的有4个站,以茅家岭和张家村最大,分别为60.1和60 mm/h,广信区国家站和信州区国家站分别为39.5和32.8 mm/h。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导致了城市内涝、农田被淹、房屋毁损等严重灾害损失。

表1 2021年6月11日短时强降水出现站点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环流背景分析

副高控制型热雷雨指的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范围内,受午后热对流与低层(或底层)辐合线影响,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出现强降水或强雷电。2021年6月11日的致灾性强降水过程具有明显的副高型热雷雨的特征。11日08:00 500 hPa副高588线位于福建省西部,然后逐渐西伸北进控制江西省大部分地区,20:00已经控制上饶市广信区和广丰区,与此同时,700 hPa上饶市上空为弱的西南气流,850 hPa和925 hPa为弱的偏东气流,地面图上也有辐合线生成,本次强降水主要出现在辐合线附近。

2.2 物理量特征分析

从 图1可 以 看 出,2021年6月11日20:00,上饶市左侧南昌站和右侧衢州站的整层能量条件全部较好,南昌站对流有效位能为1 108.8 J/kg、K指数为38.7℃,衢州站对流有效位能为1 670.6 J/kg、K指数为37.9℃;整层湿度也全部比较深厚,925 hPa比湿为16 g/kg、850 hPa为14 g/kg、700 hPa为10 g/kg、500 hPa为5 g/kg。从 低 层 到 高层,风随高度顺时针变化,有暖平流,下暖上冷,大气不稳定,容易触发对流。较好的湿度和能量条件,也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

图1 2021年 6月11日20:00南昌站(a)与衢州站(b)温度对数压力图

3 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

3.1 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演变

从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来看,对上述降水区域影响较大的雷达回波主要分为2个时间段,影响信州区和广信区的回波云团A在6月11日的17:30初生,形态为块状的分散型回波;18:00回波迅速加强,出现2个中心强度大于60 dBz的强回波中心,分别位于信州区和广信区的中部;18:23,最强的2个块状回波合并为一个较大的块状回波,边缘较不规则,最强中心位于块状回波的西北部,强度维持并稳定少动,回波形态逐渐演化成“V”字形,19:09开始回波强度逐渐减弱,减弱速度较慢,至20:35大于60 dBz的强回波中心消失,然后回波在东移的过程中减弱。21:03,位于信州区上空逐渐消散的块状回波东南侧有一新块状回波云团B生成,并向偏北方向移动,在21:55出现大于60 dBz的强回波中心,强中心位于广丰区的中东部,在22:00,对流发展最为旺盛,回波形态呈团状,结构紧实,强回波中心至22:57才消失,然后回波在北移的过程中减弱。

3.2 偏振量特征分析

3.2.1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与差分相移率KDP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与粒子的大小和圆扁程度密切相关,差分相移率则能较好地反映出扁平大水滴粒子的数量[5-6]。如图2所示,在回波云团A发展至强盛时期,ZDR均大于2 dBz,在18:57更有大于5 dBz的区域存在对应组合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的区域,说明对流云团中的降水粒子主要以大雨滴为主,高ZDR值的回波在21:37才减弱至2 dBz以下,雨滴直径减小。回波云团A的KDP在回波强盛时在0.75~7 deg/km,尤其是组合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的区域对应的KDP均在2.4deg/km以上,在21:32减弱至0.5 deg/km以下,说明大雨滴在对流发展旺盛时期数量密集。回波云团A的雨滴直径大、浓度高,说明该云团为典型的短时强降水云团。

图2 回波云团A和回波云团B旺盛时期的组合反射率因子(a、d),差分反射率因子ZDR(b、e)与差分相移率KDP(c、f)

回波云团B在回波发展初期ZDR值分布零乱,强盛期间为1.5~4 dBz的连续性回波,KDP在21:26出现大于1.7deg/km的中心,在22:23强中心达3.1~7 deg/km,对应组合反射率因子回波中心强度大于60 dBz,说明雨滴浓度较高,且雨滴直径大,云团具备短时强降水的特征。

3.2.2 相关系数CC和粒子分类HCL 相关系数CC主要应用于大气中粒子非气象回波、相态的识别、0℃层识别和冰雹的识别等,液态水的CC值通常为0.90~0.99[7-8]。如图3所示,在回波云团A发展最为强盛的时期,CC的值在0.5°仰角大部分<0.99,在1.5°和2.4°仰角则大部分高于0.99。在HCL产品中可以看出对流发展旺盛阶段,均识别为大面积的大雨区,有分散性冰雹镶嵌其中,面积不超过3个单位。在回波云团B发展强盛时期,CC值在0.5°仰角十分乱,在1.5°和2.4°仰角则值多>0.99;在HCL产品中,云团被识别为大面积的小雨,在回波强度超过60 dBz的面积对应了小面积的大雨和冰雹。造成2个云团中相关系数及HCL产品不同的原因主要为A云团尺度较大,回波不容易受到干扰,而B云团尺度小,且受雷达波束阻挡影响,因此有较多的杂波干扰。

图3 回波云团A和回波云团B旺盛时期的组合反射率因子(a、d),相关系数CC(b、e)与粒子分类HCL(c、f)

4 结论

(1)通常情况下,副高控制大气下沉增温,天气晴好。但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也会积累不稳定能量,当有触发机制存在时,这种潜在不稳定能量就会得到释放,形成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天气,产生局地强降水。上饶市此次强降水过程就产生在该类形势背景下。在副高控制下,地面存在中尺度的辐合线,加之充沛的水汽和较好的能量条件,从而出现了局地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由于这一类天气受副高下沉气流的控制,抑制对流发展,因而出现的强对流天气往往具有局地性、突发性的特点,属于中小尺度系统,因此预报难度较大。

(2)造成强降水的回波云团在发展强盛时期,中心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以上,且对应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2 dBz,差分相移率KDP最大值可达7 deg/km,偏振量参数显示云团主要以高浓度的大雨滴为主。相关系数CC在低层反应不一,对于对流云团A有较好的识别结果,对流云团B由于雷达波束的阻挡等因素,则杂波较多,对HCL的分类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猜你喜欢

上饶市云团反射率
中红外波段超广角抗反射微纳结构的研究
商品条码印制质量检测参数
——缺陷度的算法研究
车灯反射腔真空镀铝反射率研究
巴蜀少年齐上一堂云团课
云爆子引信与云团高速交会的云雾浓度探测试验方法
上饶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基于可达性分析视角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评价与优化
上饶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与对策探析
上饶市中小学跑操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葡萄牙现明亮橘色云团似握着火球的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