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学凸现独特价值和魅力

2022-09-07顾利锋江苏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正方体数学教师

◇顾利锋(江苏: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育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要在学习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空间。这就意味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必须大胆创新设计教学,来凸现数学的独特价值和独特魅力,把数学课堂打造成凸现数学价值的主阵地、主战场,因生而教,富有创造性地使用发掘现有数学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环境。

一、在资源开发之中凸现科学性

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缺乏、临场应变能力的不足,备课中对所设计的数学解决问题考虑不充分,进而在教学中产生一些意外状况,这显然有违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因此,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方面都是数学教学中必须重点利用整合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遵照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这三个数学教学原则,恰当地开发和运用课程教学资源,致力于凸现数学的科学价值。

在校级数学公开课上,上课教师为全班学生即兴出示了一道创编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7 分米和6 分米,另一条边为9 分米,斜边上的高是多少分米?”这道数学创编题表面上看似乎紧扣了本堂课数学知识点,但仔细推敲,其实这道数学题违背了数学教学的科学性:通过勾股定理判断这个三角形内角中没有哪个角是直角。恰逢此时,被班上一位学生发现并当众指出这个三角形并非直角三角形,于是课堂上一片哗然,直接影响了这堂数学课正常教学秩序和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基于素材的合理性进行开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要契合现实生活、有正当意义、富有挑战性,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能让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凸现数学教学的科学性。

二、在活动组织之中凸现发展性

课标强调,让“人人在数学活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必须在现实数学操作活动中,自主理解和发展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作为教师,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客观事实本身,为他们提供数学实践学习活动并充分参与、相互探讨,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解决方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造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努力凸现数学的发展性。

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我运用课件出示生活中各个时期的钟表,让学生观察、举例、交流钟表的作用,充分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认识时针、分针、整时等相关教学重点,然后运用“看、读、指、说”四种手段和“摆、议、猜”三种教学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亲历、体验时间,最后以“我的星期天”为主题,共同进行数学活动的设计,最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主体。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也发展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活动中,学生受到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充分凸现了数学的发展价值。

三、在内容拓展之中凸现文化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树立大的教育观,发挥数学学科蕴含的其他功能,如德育功能、美育功能等,进行数学文化传递,与其他课程之间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欣赏数学之美,努力凸现数学的文化性。

我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这一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大胆地创新改造,提出“现实社会中,怎样的人才最具发展的潜质,最受未来社会的普遍欢迎?”这个社会问题进行大讨论。在广泛的师生间、家长间的交流活动中,总结出以下观点:善思考,会学习;善沟通;善创造;乐助人,有爱心;有特长,兴趣广。

在统计班级认可哪一观点的人数时,学生运用画“正”字这种统计方法,得出持“善思考,会学习”“乐助人,有爱心”“有特长,兴趣广”观点的人较多,我顺势让学生各自发表了看法、想法。活动结束之后,我再一次要求学生到学校教师队伍中去调查统计相关情况,再绘制成统计表,结果显示:教师认可“善沟通”“善创造”观点的人较多。面对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很是不解,我鼓励学生通过访问相关教师、亲历过程来了解:未来社会,怎样的人才最具发展的潜质、最受欢迎?

对于这样独特、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学生兴趣盎然,从数学实践活动中学到了有关“统计”的重要知识点,又从中深刻领会了统计要点及其价值。更可贵是,我在活动过程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人文教育,更是对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培养。

四、在生活联系之中凸现应用性

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为:“数学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就是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的思想。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有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所赋予的力量,才能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习了《整数乘除法》一课后,我创设情境:学校组织师生春游,一起去公园游玩,其中教师22 人,学生151 人。公园售票处写着“公园门票成人每人20 元,孩子每人10 元,团体50 人以上每人15 元”。问哪种购票方案更合理?写出具体原因。学生根据情境设计出了如下可行性方案:1.全买团体票:(22+151)×15=2595元。2.不买团体票:22×20+151×10=1950 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2+28)×15+(151-28)×10=1980元。

通过以上三种不同方案的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有效理财的意识,并运用到数学问题当中,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在数学阅读之中凸现逻辑性

近年来,数学中考、高考的题型越发趋向于同实际生活问题相联系,出现阅读量较大的数学题,小学阶段也有这种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深度阅读领悟数学的内在逻辑性,让学生真正懂得阅读和表达。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一课时,出示这道练习巩固题:用一个长为4 分米、宽和高都为3.6 分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棱长6 厘米的正方体纸盒,最多可以装多少个?不少学生的解法是:(40×36×36)÷(6×6×6)=240(个)。从理论上讲,这种解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大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多少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可以装多少个小正方体。但这种解法错在不符合实际情况。学生阅读题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领会题中数学的内在逻辑性,彻底理解外显性知识与内隐性知识。长40 厘米的一边可以放6 个正方体,还多4 厘米,就无法再放了,也就是说,多出来的长是4 厘米、宽和高都是36厘米的长方体内,1 个正方体都放不下。正确解法是:40÷6=6(个)……4(厘米),36÷6=6(个),6×6×6=216(个),答:最多可以装216个。与按体积计算,这两种解法相差(4×36×36)÷(6×6×6)=24(个)。

正确解法出来后,对这类题目解法进行总结:先算长的一边能放几个,宽的一边能放几排,高的一边能放几层,再把三个数相乘就得到一共能放多少个。因此,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不能仅仅从数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凸现数学的逻辑性。

六、在练习巩固之中凸现趣味性

在众多的学生眼里,数学知识的传授是枯燥乏味的,巩固练习是机械、反复性的。要想改变这个观念,就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好玩、好用、有趣,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功夫在教学上,设计出更多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及创新能力。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堂课的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写出下列成语中表示的百分数,并且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百战百胜( %);平分秋色( %);一箭双雕( %);百里挑一( %);半壁江山( %);十拿九稳( %)。这道练习题瞬间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抢着答题。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成语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呢?学生马上有了答案:痴心妄想、十全十美、一心一意、半信半疑、百发百中、竹篮打水一场空等等。

又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课后,课件出示两幅人体图(分别为穿高跟鞋和不穿高跟鞋),让学生观察哪幅图带来的美感更强烈,同时要想想为什么。学生一致认为,穿高跟鞋的更有美感。学生初步感受了黄金比的美,但不知所以然。此时我顺势隆重介绍“黄金比”。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把黄金比应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画家画画时,一般把一幅画的主体部分画成约占画面的0.618,这样画画的效果会令人赏心悦目;建筑设计师一般把建筑物的宽和长的比值设计接近0.618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丽的(讲述时适时出示相关内容和图片,让学生欣赏黄金比带来的美感)。介绍完后,要求学生能用黄金比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有学生发言:“身材高挑的时装模特穿着高跟鞋特别美,芭蕾舞演员翩翩起舞时,要踮起脚尖,看起来特别有美感。是不是这里面都有黄金比的存在?”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这样教学内容的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有趣有味,通过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点,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独特的魅力,让数学价值的种子在他们内心世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正方体数学教师
最美教师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教师如何说课
数小正方体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拼正方体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