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马:RCEP协议的达成,为企业带来红利的风口

2022-09-06立马

中国自行车 2022年5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电动车挑战

文/立马

当今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开放、自由,贸易自由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只要国家之间存在成本差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可以发展起来,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达成,归根结底是市场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然结果。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中国电动车企业出口带来新的机遇。立马车业集团不放弃任何一次机遇与挑战。

东盟市场特点

东盟10国拥有人口超7亿,其电动车市场是以传统中低端摩托车为主要产品。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超过80%的家庭都拥有一辆摩托车,但同时,东盟的汽车普及率较低。如今,在全球新能源转型的趋势下,这些消费群体对于电动车有着实打实的需求。

东盟不少国家都是以旅游业为主,最大限度降低汽车的排放、降低雾霾以提升空气质量,这对于旅游业都将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同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积极培育本地的电动车/新能源汽车产业,这对于东盟来说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对东盟邻国中国的电动车企业来讲,这又是一个机会点。

在东盟市场上,日系品牌目前拥有绝对的统治力。但是众所周知,日系品牌在电动车领域起步较慢,在电动车三电系统开发以及电动车运营经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这就给了和东盟相邻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绝佳的“弯道超车”的机会。

RCEP为中国电动车品牌出海创造了重大市场机会。立马车业集团目前正在积极布局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市场。

经营东盟市场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东盟国家本土品牌相对较为弱势,马来西亚国宝品牌宝腾也只有引入了吉利资本之后,才出现了转机。没有强势的本土车企,意味着外资车企在当地设厂,不但能掌握话语权,而且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导入什么样的车型、制定多少的产量规模,这些都不由东盟国家本土企业自己主导。之前,越南的一家本土新势力造车企业VinFast才刚刚走到舞台前,而同期中国和美国已经涌现了大量的本土新势力造车企业。没有顶尖的企业就意味着没有产业链和人才,这就导致东盟在整车工程以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和国际前沿水平相去甚远。

东盟国家的整体基础设施有待更新,尤其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和时间积累,短期内很难一蹴而就。以在电动车领域最为雄心勃勃的印度尼西亚为例,截至2021年9月,该国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数量为187个。再加上印度尼西亚是个千岛之国,因此它要想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大市场,在交通方面就会遇到非常大的挑战。

东盟国家70%~80%的摩托车是日本品牌,日本与这些国家走得比较近,东盟国家政府会有意保护日本品牌,所以禁摩政策一直很难实施。这对电动车全面推广,是个极大挑战。

摩托车高速行驶带来的激情,是电动车不能比拟的,如果电动车也做高速设计,既要保持高速,又要确保里程,没有双组锂电基本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这样一来,电动车成本增加,将超出消费者购买能力。

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RCEP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立马车业集团将抓住机遇,笑对挑战,在外贸道路上砥砺前行。

RCEP落地后,对企业经营东盟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生效后,区域内商品贸易交互甚至投资生产的门槛都将进一步放低。

RCEP覆盖22.6亿人口,GDP总和超过2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量27.4%,这意味着RCEP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自由贸易协定。

RCEP生效后,成员国将降低关税,柬埔寨、老挝和缅甸30%的货物享有零关税待遇,其他成员国65%的货物享受零关税。

RCEP生效后,成员国将开放市场,各个国家至少开放100个领域的市场,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享有特殊待遇。

RCEP正是营造了更好的区域营商环境,为中国电动车品牌成建制出海创造了重大市场机会。中国电动车产业在生产效率、产品、渠道方面已经具备市场竞争力,中国正以更先进的经验,帮助中国品牌更方便地向世界渗透。这无论对于出口代工还是自主品牌建设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有利于中国电动车企业利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人力、土地资源等实现成本领先,同时增加了对该区域的辐射力和品牌影响力;此外,在不断抬头的贸易保护环境中,也帮助中国企业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某些国家的关税风险,成为中国电动车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RCEP 的达成,为企业带来红利的风口,立马车业集团将抓住风口,秉承多开店、开大店的方针,积极引导国外经销商,抢占国际终端市场。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电动车挑战
电动车有可能没有高档和豪华车
本期导读
电动车新贵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
第52Q 迈向新挑战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