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督”烧卖“英雄”面

2022-09-03风之

金秋 2022年12期
关键词:都督面馆昆明

文/风之

有种食品中国到处都有。也正因为到处都有,用各种地方话叫它的名字写到字面上,就有一大堆:烧麦、捎卖、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当然,叫得最多的,就是“烧卖”了。

据传说一种,烧卖最早是在茶馆里,和茶水捎带着一起卖,故得名捎卖。和中国传统的包子对比,它个子小,面不用发酵,属于“急就章”,制作更方便一些。

毫无疑问,烧卖是从外省传入云南的。但老昆明人把烧卖读成“烧么”,有点特别。更特别的是,到了近代,云南人创出了一种美味烧卖。

上世纪20年代,昆明市宜良城里有家餐馆叫映兴园,老板姓祝,由他改良制作的云南烧卖供不应求,不得已他只好限量供应,每人只能买三个。有一天来了个气度不凡的人要多买几个,祝老板硬是不卖,扬言:就是都督(民国年间云南最高长官称呼)来了也不多卖。那人只好离开。后来有人告诉祝老板,来人就是云南都督。从此“都督烧卖”一举成名。

故事归故事,从专业角度来说,祝老板对烧卖的改进真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首先,传统烧卖都是用开水烫面后擀皮。祝老板把开水换成了用鸡、猪骨煮成的滚汤,再往面里加进调匀的鸡蛋,这样烧卖皮更加有筋道和鲜味。

在烧卖的馅料上,都督烧卖把北方烧卖的用生料和南方烧卖用熟料的方法统一起来,用生肉末、熟肉丁、猪肉皮冻,再加上云南特有的冬菇、竹笋丝等做成。这样做出来的烧卖,隔着晶莹透亮的面皮就能看到里面的馅,蘸上酱油酸醋油辣子,调料只在表皮,浓淡相宜,鲜美可口。

这样的都督烧卖,后来迅速被别的店家学习,都督烧卖,迅速几乎成了云南烧卖的统一做法。

就连云南回族的清真饮食,也借鉴了都督烧卖的一些做法,把生熟牛肉混合起来做馅,做出了牛肉烧卖这道连其它兄弟民族都爱吃的清真美食。

在昆明城里,老昆明人津津乐道的是上个世纪武成路“仁和园”、五一路上的“燕鸿居”、护国桥头“工农兵饭店”卖的都督烧卖。老昆明甚至有了句歇后语:“仁和园的烧卖——嘬着嘴”,形象地形容昆明人有话说不来的尴尬样。后来有些年代,谁也不敢再提“都督”二字。昆明城里烧卖也越做越变味,大家都在呼吁找回过去的都督烧卖。

“都督”成了过往云烟。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大量外来人员涌入昆明,那段时间,一家面馆开始声名大振。

在未拆迁前的市中心金碧路上,有家湖南面馆“江南春”。湖南面馆做的三鲜面、焖肉(一种云南风味)面十分地道,也卖云南米线,还有荤素卤菜和酒水,随时都顾客盈门。金碧路的这家“江南春”特色是二十四小时经营,想想看,在那个夜生活还并不丰富的年代,昆明城金碧路上面馆深夜的灯光吸引着多少夜归人呀。

于是,各种在夜晚活动的人们就来到了湖南面馆,各色人等也在凌晨结束“工作”后到这里要个大碗面和酒菜充饥。凌晨的这些顾客大多都是昆明道上的各路“英雄”,不知是谁,就把湖南面馆叫作了“英雄面馆”,这个名字在昆明广为流传,美味之外又多了一道传奇。

现在,湖南面馆没有了,“英雄”们也作鸟兽散。不过,他家的大碗面直到现在很多老昆明人都津津乐道。

“都督”也罢,“英雄”也罢,现在看来,都成了大众美食的一道注脚,好吃自在人心,高官小民自己都会找了去。城市美味,起起落落,跟随人们的口味,有落幕也有开张,就走到了现在。

猜你喜欢

都督面馆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害怕别人知道
害怕别人知道
“越吃越有劲”面馆
洗肉面馆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洗肉面馆
真正的清廉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