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世界自然遗产潜力研究

2022-09-02周芯宇李江海杨昊坤张晓玉王盟楠曹书缘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白鹳候鸟自然保护区

周芯宇,李江海,杨昊坤,张晓玉,王盟楠,曹书缘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兴凯湖是东北亚最大的淡水湖,1997年中俄联合成立了总面积为332 488 hm2的兴凯湖国际(跨界)自然保护区,其中中国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66.9%,俄罗斯“汉喀斯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33.1%。该保护区是东北亚鹤类网络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以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三江平原湿地类型最多、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球正面临着迄今为止生态系统和物种灭绝最为严重的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呼吁各国重视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已有的世界自然遗产,以遏制生物多样性损失,同时鼓励缔约国积极申报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突出贡献的遗产地[1]。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自然栖息地,积极推动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保护区范围及地理位置

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131°58′30′′E~133°07′30′′E,45°01′00′′N~45°34′30′′N,地处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东南部(图1(a))。保护区东与松阿察河、南与大兴凯湖与俄罗斯汉喀斯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西起档壁镇白棱河口,北邻穆棱河,东北与虎林市交界[2]。东西长约90 km,南北宽约45 km,面积222 488 hm2,是三江平原上最具代表性、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湿地保护区。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划核心区4块(图1(b)),总面积56 074 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2%;区划缓冲区3块,总面积5 062 m2,占保护区总面积2.3%;区划实验区8块,总面积161 352 m2,占保护区总面积72.5%。为了开展生态旅游,在湖岗上专门区划了3块实验区,总面积2 546 m2,占保护区总面积1.1%。

图1 黑龙江省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及区划示意图

1.2 自然特征

1.2.1 自然景观

兴凯湖经历了上亿年的演化,是造山运动地壳陷落而形成的构造湖,发育在向斜构造内,河湖侵蚀地貌、火山活动和风化作用等地质遗迹景观在此期间形成,并较好地保留了下来[3-4]。在兴凯湖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湖积作用形成的宽约1 km、长约45 km的沙坝与沙岗将兴凯湖一分为二,由大、小兴凯湖两部分组成。大、小兴凯湖之间有几条高达5~6 m的弧形沙岗,如太阳岗、二道岗、荒岗和南岗等[3]41。大兴凯湖湖区西与西南地势较高,多为山地丘陵,有的岸边陡峭,岩石上树木丛生,东岸和南岸低缓,沼泽化严重,水草丰盛;小兴凯湖北岸有大面积沼泽和湿地,南岸为沙丘、沙岗。兴凯湖保护区整体上水域广阔、河流湖泊密布、森林草甸嵌错、原始状态完好,湖泊、森林、草甸、河流等组成了较为典型的河湖湿地自然景观[3]41,52。

1.2.2 自然资源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将三江湿地与远东针阔混交林这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区连接在了一起[5]45。随着地势的不同,有规律分布着草甸、沼泽、湖泊和森林等植被,几乎容纳了三江平原的所有重要物种,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物种(其中包括特有物种)最后的避难所[6-7],在维系东北亚地区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植物资源。据杨洪升等[8](2021年)调查统计,保护区有种子植物669种,归属于96科305属,包括裸子植物2科5属8种,被子植物94科300属661种。其中,双子叶植物75科230属496种,是该区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单子叶植物19科70属165种。珍稀物种有兴凯赤松(Pinus takahasii)、野大豆(Glycine soja)、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其中兴凯赤松为本区特有物种。

(2)鱼类资源。保护区共有鱼类67种和亚种,隶属7目15科49属;其中,大银鱼、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和梭鲈为移入种,其他7目13科42属60种为该区土著种。土著鱼类中,兴凯 (C.dabryi shinkainensis)和兴凯鲦(H.lucidus lucidus)为该区特有种[9]。

(3)鸟类资源。兴凯湖地处鸟类南北迁徙的咽喉地带,每年从兴凯湖迁徙的候鸟超过200万只,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迁徙廊道[10]3684,同时是东方白鹳的主要繁殖区、我国第二大丹顶鹤繁殖地[11]。鸟类16目40科2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2种,如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枕鹤(Grusvipio)、白尾海雕(Haliaeetus pelagicus)、虎头海雕(Haliaeetus pelagicus)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8种,如大天鹅(Cygnus cygnus)、鸳鸯(Aix galericulata)等[12]3-5。

2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潜在的突出普遍价值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所定义的世界遗产标准,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评价标准(vii)(x)。

(1)标准(vii):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13]30。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地处偏远的边境地区,受人为破坏的程度低,整体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水域浩瀚,气势磅礴。每年4月末至5月初,有180多种候鸟在兴凯湖大湿地云集,形成壮观的候鸟世界[14]。兴凯湖北侧呈有规律、形态各异的5道湖岗,由岸边顺序依次为大湖岗、太阳岗、二道岗、荒岗、东林岗,最长的湖岗长达96 km,在世界淡水湖中也属罕见。湖岗面朝小兴凯湖一侧是生长植被的滩涂,面朝大兴凯湖一侧是90余km的细软沙滩,如此漫长而又洁净优质的银色沙滩在中国绝无仅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于2010年7月正式确认长达98 km的兴凯湖沙滩为“中国最长的沙滩”。同时,兴凯湖地质公园内部仍保有河流侵蚀地貌、湖蚀地貌遗迹、火山活动地质遗迹、风化作用地质遗迹等地质景观[4]。因此位于我国境内的兴凯湖保护区满足标准(vii):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并包括那些对于保持区域美学价值起关键作用的相关地区。

(2)标准(x):是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13]30。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与俄罗斯一侧的保护区共同组成了兴凯湖国际(跨界)自然保护区,其独特而多元的生境类型是很多鸟类的理想繁殖地,也是众多受胁迁徙鸟种旅途中不可缺少的停栖地和集中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方面具有突出价值。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是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同时区内鸟类种类群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优越的环境为候鸟迁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条件,每年在此迁徙和栖息的水鸟达100多万只[12]6。每年4月数十万只候鸟从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渤海湾、台湾地区、日本群岛、朝鲜半岛等地迁飞至兴凯湖[15]100,它们在此栖息、繁殖,大部分候鸟做短暂停留后继续迁飞至俄罗斯远东地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远东地区的候鸟再次经过兴凯湖区域迁飞至南方越冬。

在兴凯湖发现的全球濒危鸟类包括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枕鹤(Grus vipio)、白头鹤(Grus monacha)、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青头潜鸭(Aythya baeri)、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等,核心区的龙王庙是丹顶鹤等鹤类以及东方白鹳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上述鸟类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鹤、青头潜鸭为极危物种,东方白鹳与中华秋沙鸭为濒危物种,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黑嘴鸥与黄嘴白鹭为易危物种。其中东方白鹳在20世纪末繁殖地仅限于松嫩平原和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与俄罗斯接壤的区域;随着保护力度加大繁殖地范围逐渐扩展,2017年夏季兴凯湖监测到东方白鹳种群数量最大值为114只[10]3686。兴凯湖对东方白鹳等珍稀物种的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里又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虎头海雕(Haliaeetus pelagic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a)等大型猛禽的栖息繁殖地,其中虎头海雕、白肩雕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兴凯湖多数区域为沙质沼泽,湖底大多淤积为泥质淤泥和其他各类腐殖质,所以兴凯湖富产多种浮游水生鱼类。兴凯湖鱼类资源以古北区为主,包含了北寒带、亚寒带、北温带和亚热带的鱼类[16],种类较复杂。其中兴凯(C.dabryi shinkainensis)和兴凯鲦(H.lucidus lucidus)为本区特有种,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哲罗鲑(Hucho taimen)、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哲罗鲑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易危物种。此外,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极危物种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在兴凯湖也有出现的记录[9,17]。

除鸟类、鱼类外,兴凯湖还有两栖类和爬行类各7种,兽类48种。其中,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Ursus thibetanus)、水獭(Lutra lutra)、马鹿(Cervus canadensis)、雪兔(Lepus timidus)等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44。珍稀物种有兴凯赤松(Pinus sylveslris)、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紫椴(Tilia amurensis)、野大豆(Glycine soja)、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等,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7],其中兴凯赤松为本区特有植物种。

3 完整性分析及保护管理

完整性用来衡量自然遗产及其特征的整体性和无缺憾性。审查遗产完整性需要评估遗产符合以下特征的程度,即:①包括所有表现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必要因素;②面积足够大,确保能完整地代表体现遗产价值的特色和过程;③是否受到发展的负面影响和/或缺乏维护[13]31-33。

3.1 必要元素

兴凯湖保护区从西向东分低山漫岗区、湖岗区、平原沼泽区、大小兴凯湖水域区,草甸、沼泽、湖泊和森林等植被随着地势变化有规律地分布[7]。兴凯湖保护区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与俄罗斯境内湿地相连。湿地内水草丰美,湖面碧波荡漾,湖畔芦苇丛生,优越的环境为候鸟迁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条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北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带上,每年秋季,随着天气转凉,来自俄罗斯远东等地的候鸟飞至保护区中转,短暂停留后,继续前往中国长江中下游、日本和韩国等地过冬,是欧亚大陆鸟类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栖息地区之一,是东北亚的大型鸟类的主要天然栖息地。

除了鸟类以外,兴凯湖也是许多淡水鱼和其他水生动物的栖息家园。兴凯湖的盐度适中、营养化较高,是非常适合鱼类生存的淡水质湖泊。兴凯湖多数区域为沙质沼泽,湖底大多淤积为泥质淤泥和其他各类腐殖质,所以兴凯湖富产多种浮游水生鱼类。

3.2 保护区规模

兴凯湖是中国和俄罗斯共有的界湖,由于历史原因,19世纪中叶,沙俄对原属于中国的远东地区进行实际占领,鸦片战争后,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兴凯湖72%的部分被俄罗斯控制,中国仅控制兴凯湖湖面28%,不到1/3。尽管控湖面积较小,但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占1997年中俄联合成立的兴凯湖国际(跨界)自然保护区66.9%。从实际保护区面积来看,中国所占超过2/3[5]45。

3.3 保护管理

人类活动对保护区湿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流域污染问题,但尚未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多年来,中国对该区的保护力度不断提高,原始的自然生态保持与恢复情况良好:1986年4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兴凯湖自然保护区;1992年7月,在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帮助下,中国与俄罗斯一起建立了兴凯湖国际联合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协定》;1997年3月,兴凯湖自然保护区首批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以保护区管理处为主成立了联合保护委员会;2002年1月加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2005年8月兴凯湖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10月,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国家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大会颁发的网络证书;2008年12月,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新成员。

4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国际对比分析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Global 200优先生态区“俄罗斯远东江河湿地(Russian far east rivers and wetlands)”之内,是“主要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ramsar site),是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确定的全球727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world network of biosphere reserves)之一,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协定所确定 的151 个站点(EAAFlyway network sites)之一,位列全球重要鸟类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important bird and biodiversity areas)[18]。同时兴凯湖保护区内有规律地分布着形状各异的湖岗,最长的湖岗长达96 km,在世界淡水湖中也属罕见,并保有大量地质景观和“中国最长的沙滩—兴凯湖沙滩”,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因此,本文从世界遗产标准(vii)、标准(x)的角度,分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自然遗产(表1)、东北亚世界自然遗产(表2)、同纬度湖泊湿地自然遗产(表3)3个方向与兴凯湖进行分析对比。

表1 兴凯湖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其他遗产地比较

续表1

表2 兴凯湖与东北亚其他遗产地比较

表3 兴凯湖与同纬度其他湖泊湿地遗产地比较

续表3

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来看,兴凯湖在这些自然遗产中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第一,该条迁徙路线南部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已有大面积的世界自然遗产,而迁徙路线中部和北部自然遗产相对较少。第二,这些遗产地以候鸟越冬地居多,2019年新加入自然遗产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以及韩国西南沿海潮间带都是兴凯湖珍稀鹤鹳类的停歇越冬地,因此兴凯湖作为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夏季繁殖地,相比其他遗产地具有明显独特性。第三,这些自然遗产多为热带海岸及热带雨林景观,兴凯湖所代表的温带内陆湿地景观较少;与兴凯湖大致在同一纬度的外贝加尔山脉景观与乌布苏盆地虽然也是候鸟栖息地,但都没有像兴凯湖一样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及森林景观。因此兴凯湖候鸟繁殖地在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具有显著独特性。

从东北亚自然遗产来看,外贝加尔山脉景观在生物多样性上可与兴凯湖媲美,也有河流湿地分布,但湿地规模不如兴凯湖,其所侧重的草原生态系统也与兴凯湖差异很大;中锡霍特山脉于植物多样性见长,但在湿地生态系统与鸟类多样性方面远不如兴凯湖;贝加尔湖虽然湖泊面积大,森林植被多,但其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与兴凯湖的河湖湿地景观不同,且候鸟多样性逊于兴凯湖;俄罗斯勒拿河柱状岩自然公园以标准(viii)成为世界遗产,与兴凯湖侧重的标准(vii)、标准(x)差别很大;俄罗斯堪察加火山的生物多样性也较高,但其代表的近北极生物群系与兴凯湖有很大不同,其以火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与兴凯湖的湖岗、沙滩等河湖湿地生态景观有明显区别;日本知床半岛位于滨海,生态系统与兴凯湖代表的内陆湿地明显不同。因此,兴凯湖与现有的东北亚自然遗产都有较大差别,具有不可替代性。

中国东北地区具备申遗价值的区域有以兴凯湖、扎龙湿地为代表的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代表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以俄罗斯锡霍特—阿林山脉为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三者都位列Global 200优先生态区之中。这些生态区都是跨国境的,涉及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我国东北边境的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已被别国申遗,我国在这方面申遗取得进展的潜力较小。而兴凯湖作为东北地区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代表,区别于别国已申遗的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

5 结论

第一,就突出普遍价值而言,兴凯湖北侧呈有规律、形状各异的5道湖岗,由岸边顺序依次为大湖岗、二道岗、荒岗、东林岗,最长的湖岗长达96 km,在世界淡水湖中也属罕见。同时,兴凯湖公园内保有河流侵蚀地貌、湖蚀地貌遗迹、火山活动地质遗迹、风化作用地质遗迹等地质景观。2010年7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正式确认“中国最长的沙滩—兴凯湖沙滩”。兴凯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满足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的标准(vii)。

第二,兴凯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东方白鹳、白鹤、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等珍稀濒危鸟类的繁殖地,其中白鹤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属于极危等级,东方白鹳与丹顶鹤属于濒危等级,白头鹤与白枕鹤属于易危等级。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隶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均被列为濒危物种(EN)[10],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鸟种。兴凯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迁徙廊道,核心区的龙王庙是丹顶鹤等鹤类以及东方白鹳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20世纪末,东方白鹳的主要繁殖地更是仅限于我国松嫩平原和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与俄罗斯接壤的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重要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满足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的标准(x)。

第三,中国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中俄联合成立的兴凯湖国际(跨界)自然保护区的66.9%,超过2/3;兴凯湖作为中俄界湖,受保护情况良好,有规律分布着草甸、沼泽、湖泊和森林等植被,为候鸟迁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条件。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既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迁徙廊道,也是欧亚大陆鸟类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栖息地区之一。除了鸟类以外,兴凯湖还为许多淡水鱼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家园。

第四,兴凯湖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自然遗产中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与现有的东北亚自然遗产都有较大差别,具有不可替代性。与此同时,我国东北边境的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已被别国申遗,我国在这方面申遗取得进展的潜力较小。兴凯湖作为东北地区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代表,区别于别国已申遗的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

综上,位于我国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支撑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满足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的标准(vii)和(x),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

猜你喜欢

白鹳候鸟自然保护区
走进“欧洲白鹳村”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致命的超速
候鸟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0”与世界末日
送子白鹳神话缘何而来
阅读理解
德国白鹳村家家筑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