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生态经济带”背景下政府干预与企业产业升级行为分析

2022-08-27孙伟娜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济带黄河升级

孙伟娜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山东行政学院,济南 250014)

0 引言

黄河生态经济带连起了中原大地的广袤腹地,沿黄河地区,主要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各省市自治区地域相连,产业上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具备着良好的产业合作与产业升级条件。一直以来中央及相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黄河经济带的发展与联通,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必须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与产业发展现状,脚踏实地推进黄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黄河生态经济带防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回顾黄河流域的生态现状,发现目前黄河流域存在水土流失、沙漠化、地表采矿塌陷、水资源短缺、下游洪水威胁等诸多生态难题,也存在发展整体滞后、区域差距大、产业低端、贫困区面积大等诸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究其原因,黄河生态经济带政府的有效产业升级与企业的产业升级动力问题,导致生态资源不合理利用,是黄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绿色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1 文献综述

纵观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的处理办法,是中央所制定的发展指数考核机制,具体由地方进行落实,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关键则是需要当地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实施,进而引导企业产业升级,使其符合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许多研究,Smith和Price[1]的演化博弈在研究对称人口博弈中提出,从而提出了进化稳定策略(ESS)。根据博弈结果Friedman[2]认为动态方程的复制可以保证进化的稳定策略是进化的均衡。杨林[3]利用演化博弈研究了环境监管部门和污染厂商之间博弈的关键因素。卢方元[4]提出在完全理性的前提下,同一区域内产污企业、环保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与对策分析。为了生态绿色发展的顺利进行,政府一般使用激励性措施或惩罚性措施来约束企业行为。关于政府的惩罚性政策制定,Chen W[5]用博弈论算出政府的最优惩罚值,龙硕[6]假定地方政府会在中央的监督下,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实施管制。蒋丹璐[7]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差别,地方政府可能存在与企业合谋情况,因此中央需要制定实施生态观测环境方面的手段。马小明[8]就从政府的激励机制进行入手,充分细致地探讨了政府和企业之间从零和博弈进而转为合作型博弈的可能性,但对政府实施激励性政策后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研究较少。从企业自身的绿色生产意愿来看,张学刚[9]从企业声誉及成本方面出发,建议引入第三方机构来监督改变企业对环境的排污。基于中国部分省份的面板数据,S.long[10]探讨了中央政府不同的监管力度对企业排污意愿的影响。JG Tao[11]用支付矩阵演算出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监管成本以及处罚力度和企业社会的责任是对影响环境治理状况演变的关键所在。许家云[12]考察了政府干预对于企业生存的微观影响。俞杰[13]从环境中“双向红利”角度出发,整合现有环境税制对企业的影响。相关研究主要从政府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出发,对企业自身产业升级初始意愿并未做深入探究。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在环境规制[14]行为与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实施升级行为对企业产业升级行为的影响,分析两者之间的行为互动机制,其次建立地方政府与企业干预(升级)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进一步用Vensim软件分析演化行为,以期从动态仿真角度寻找双方行为概率的关键因素,拓展和深化相关研究,为黄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 黄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企业和政府的关系

2.1 问题所在

以政府的干预和企业经济产业升级(干预)行为相互兼容为突破口,根据现实中企业与政府策略实施率的概率关系,将双方行为整合治理分为三种类型(参见图1)。

第一是分散治理型。分散治理是指在生态绿色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或中央政府监督,博弈双方的某一方主动实施产业升级(升级行为),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另一群体的战略选择,使其逐步配合另一方选择的治理模式。第二是协同治理型。协同治理是生态绿色发展的最佳模式,一些学者研究表明,政府的宏观规制与企业的环保意识相结合,两者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互相交流沟通,达成生态绿色发展共识,必要时为了整体的利益适当做出牺牲,达到政府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完整的生态绿色发展体系,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第三是消极治理型。消极治理是指企业和政府双方由于经济利益和政策制定上的差异较大,彼此之间相互合作的积极性较低,这种状况一般出现在地方经济较弱,很难进行环境规制的环境中。此时企业的产业升级意识与政府干预行为对当地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明显,需要政府的法制建设与制度完善[15]。第四是分散治理。分散治理是指政府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但是企业出于经济原因,并未进行产业升级,导致治理失衡。

图1 政府和企业行为整合模式

2.2 生态、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就河南来说,处于黄河中下游,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偏重,而文化的挖掘利用并不充足,推动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必须把生态保护的红线当作前提,强化对环境质量的约束,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留下充足的生态空间;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作为根本,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提升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培育并壮大新兴的产业,从而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2.3 地区之间、上下游、南北岸之间的关系

推动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就一定要打破区域之间的分割和行政之间的壁垒,加强各地区之间、上下游、南北岸之间的协作关系。推进地区之间的联动,要在交通、能源、信息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共建共享;推进上下游一体,在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岸线建设等方面,做到统筹考虑、系统谋划;推进南北岸均衡发展,在空间布局、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共进、平衡发展,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形成绿色的发展合力。

3 产业结构转型及升级

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在于政府与企业的行为合力,政府干预能在最大幅度上改变企业行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的重要指示,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构建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3.1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着力扛稳粮食安全生产的重任,编制实施新一轮粮食安全核心区的规划,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以“四优四化”为重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优势特色的农业,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巩固提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具有规模优势的主导产业,补齐产业链的短板、提升价值链的层级,加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加快化工、建材、冶金等产业改造提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接续的替代。

3.2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

积极拓展智能+,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发展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产业价值链。

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集聚,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积极布局建设大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战略平台,打造高水平的前沿科技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智能科技的引入力度,促进人才、技术、平台等创新资源的集聚[16]。

4 结论

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长期性与持续性决定政府干预与产业升级的紧迫性,通过分析生态经济带发展中各企业方利益主体的行为方式,可得到如下结论,其一是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主要依赖于政企联动,进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政府要对企业的产业升级行为进行干预,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主动改变协作的方式,全面优化经营的商业环境,提升并开放平台的功能,更好地吸引外来投资厂商进行产业升级。其二通过系统动力学对政企双方进行行为分析可知,对于成本经济的变化感知,企业的反应速度要比政府迅速,因此在黄河经济带发展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吸引各方面的参与,进而完成区域内的联动合作。其三,政府和企业通过联合开发等方式,共担风险,主动利用黄河生态经济带的资源优势,打造产业体系的支柱。

积极探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中华绿色生命线、转型发展示范带、华夏文化传承轴,推动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猜你喜欢

经济带黄河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黄河』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回暖与升级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