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儿科护理管理的作用

2022-08-27韩春燕

保健文汇 2022年6期
关键词:护患预见性儿科

文/韩春燕

儿科疾病病情多变,容易反复发作,工作预见性较难;加之儿科患者具有年龄小、自主表达能力差、操作不配合的特点,故其发生护理风险的潜在概率较高;并且患儿家长对疾病转归及操作期望过高,若患儿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极易产生纠纷。随着国家医疗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全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患者的维权意识也随之增强,人们对儿科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儿科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解决措施,能够有效避免护理风险事件,患儿疾病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选择我院16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风险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展开试验观察,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双号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性护理干预组(常规组)和预见性护理干预组(预见组),2组各80例,常规组:45例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6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5.47±1.82)岁,预见组:47例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8个月~11岁,平均年龄(5.86±1.90)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儿33例,消化系统疾病患儿27例,神经系统疾病患儿16例,其他疾病4例,两组患儿资料比较平衡性良好(P>0.05)。

1.2 护理措施

常规组患儿按照儿科常规护理流程接受管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和安抚家长的情绪,向家长介绍患儿的病情,为患儿制定饮食计划,遵医嘱为患儿用药。

预见组患儿在常规组患儿的基础上实施风险预见性护理干预:首先成立风险预见性护理小组,选择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护理技术精湛、观察力敏锐、充满爱心及耐心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对以往儿科护理风险案例进行整理,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找出儿科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及发生原因,并制定具体的防范和解决措施,常见因素如下。①护患缺乏有效的沟通:儿科患者年龄普遍偏小,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家长了解患儿的情况,但多数家长在患儿生病后会变得焦虑或急躁,若沟通不当极易引起护患纠纷。②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护理操作不当是引发儿科护患纠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抵触行为,如哭闹、挣扎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儿静脉细,给静脉穿刺等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家长期待值过高,一旦穿刺失败,不仅会增加患儿的痛苦,还会引起家长的不满,引发护患纠纷。③护理差错:儿科疾病具有病情危重、变化快、易反复等特点,病床周转快,护理人员工作烦琐,工作量大,若护理人员不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极易导致护理差错事故(如重复给药、漏加药等)进而引发护患纠纷。④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儿科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积极性明显降低,服务观念滞后,服务态度不佳,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不规范,很难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⑤医院管理因素:儿科患者机体抵抗系统非常脆弱,医院管理不当,患儿容易受到一些病毒的感染,也会造成患儿自身病情的恶化,还增加了患儿院内感染风险。⑥医疗费用过高:部分儿科疾病医疗费用相对较高,若家长对治疗费用存在疑虑,或对治疗效果不满时,也容易与护理人员产生纠纷。

针对儿科处理风险相关因素采取防范和解决措施,具体如下。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规范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静脉穿刺、头皮针、胃管插管等基础护理操作,能够熟练使用儿科各类医疗器械设备,充分掌握急救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患儿肝肾功能及某些维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进行药物治疗时更应用药确切剂量适当,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及药物毒副作用等合理调整患儿用药剂量;护理人员能够严格遵守儿科护理操作流程,严格落实“三查七对”制度,减少护理差错事件;加强对护理人员服务理念的培训,让护理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患者的责任心,提高患者对工作的主观能动性。②加强护患沟通:患儿发生疾病后,父母等家属极易出现焦虑、急躁、愤怒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儿诊疗工作的展开;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家长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主动向家长介绍科室环境、医院的规章制度及主治医生的情况,使用简单的语言向家长介绍患儿疾病的基础知识、治疗措施、预后情况及注意事项,消除家长的疑虑,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与患儿交流时使用鼓励性语言,操作后要给予患儿鼓励和肯定,增加患儿的荣誉感,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当家长情绪激动难以控制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争论孰是孰非,先对家长的情绪进行安抚,在讨论如何解决问题,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将护理人员分为四层,护士长为一层,主要负责科室护理管理工作和各项护理工作计划、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实施;护理组长为二层,主要负责患儿护理工作质量的控制与技术指导,各项医嘱和治疗处置的查对,以及沟通与协调工作;初级责任护士为三层,主要负责患儿的常规护理操作,遗嘱的执行;助理护士为四层,主要负责患儿基础护理和协助生活护理,分组时注意新旧搭配,尽量由工作经验多和工作经验少的护士同时值班,使高年资护士能够得到助手的帮助,低年资护士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患者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夜班时间多安排一名护理人员,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实施弹性排班制度,按照“忙时人不少,闲时人不多”安排各班次的人力衔接,保证护理人员能够有相对稳定的休息时间,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④加强科室质量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要求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调病房管理,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舒适。防止交叉感染,规范消毒灭菌,人员认真执行手卫生制度,好卫生宣教和教育工作,严格执行医疗相关规定,最大限度降低院内感染率,保证患儿健康。⑤规范收费标准和行为;规范收费标准,每天将患儿前一天的用药情况、诊疗情况及收费情况打印出来,将收费单交给家长核对,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及两组患儿家长焦虑程度、护理质量满意度和护患纠纷发生率。

家长焦虑程度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评分越高,家长焦虑状态越明显。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

预见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儿(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儿家长焦虑程度、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

预见组患儿家长S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家长,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家长(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长焦虑程度、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儿科患者的病情往往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预见性难,护理工作中更容易出现风险,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量及工作难度,护理人员应保证能够及时发现这些护理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消除这些风险,进而为医疗护理安全性提供保障,对患儿身体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风险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是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前以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存在于临床管理中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预测患儿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将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好,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传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强调“对症施护”,患儿出现症状后,才对其进行护理,无法有效预效预护理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患儿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风险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强调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能够有效避免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保证患儿的安全。

此次研究,先找出儿科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及发生原因,主要和以下六个因素有关:护患缺乏有效沟通、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当、护理差错、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医院管理不当及医疗费用过高。对以上六个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制定具体的防范和解决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理念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术及综合素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加强护患沟通,消除家长的不良心理情绪,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弹性排班,能够有效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患儿护理工作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加强科室质量管理,保证护理人员规范化操作,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规范收费标准和行为,充分尊重患儿家长的知情权,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家长的满意度。结果显示:预见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儿(P<0.05);预见组患儿家长S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家长,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家长(P<0.05)。这说明风险预见性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减少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家长的信任度及满意度,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对患儿进行风险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缓解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提高家长护理质量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护患预见性儿科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护患沟通技巧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