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2-08-25钟赛香

关键词:作业同学课堂教学

钟赛香

(武汉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0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中,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媒介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得翻转课堂在近些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和教育者研究的热点[2]。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3],其教学理念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4],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5]。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 Project,简称OCW),拉开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简称OER)运动的序幕[1]。近些年风靡全球的著名大学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TED视频、中国MOOC、得到名家大课等日益成为信息时代学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课程的设计、开发、共享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理念。

2018年1月30日,国家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包含3条原则: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其中,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

于是,伴随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一推一拉,使得与之相呼应的翻转课堂作为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有了实践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因而成为近些年来我国教育者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笔者在成功申请“《中国文化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本科教学项目,并在2019年9月项目中期考核中获得“优秀”(15/38)后,因疫情及其他因素影响,该课程开课数量有限。鉴于此,本研究旨在综合探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在笔者所授《中国文化地理》《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小班课)《人文地理学》等通识课和专业课中的教学应用及其效果。

1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1.1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思路

翻转课堂重在实现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6],在前人翻转课堂模型基础上,笔者尝试完善知识内化的课前、课中过程,并延续至课后与课程的可持续建设,构建更为完善并促进课程可持续建设的课堂课程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主要由课前独立探索性学习,课中相互交流的协作性学习,以及课后资料分享、持续交流和成果完善的互动平台三部分组成。旨在实现课程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索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图1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设计思路示意图

1.2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实施

为了让翻转课堂教学的三部分能有效落实,将以往只注重结果变为更注重过程和成果的反馈与互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3点:(1)强调课前/讨论前独立探索性学习;(2)强调体现个人贡献的有意义的讨论;(3)强调课后同理心支持下的分享。

虽然之前上课也会给学生一些课堂参考文献或一些阅读资料,相关视频,也强调要大家阅读,但学生具体消化吸收得如何,不得而知。因为即便有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PPT分享,分享时也只是对其结果进行分享。践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后,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避免无效分享。笔者将课堂讨论拆分成三部分:随机分组、讨论三环节、课后资料分享。

随机分组。可以让大家最大限度的认识并较深入了解其他同学,同时也可能有机会重塑自己的形象。

讨论三环节。学生拿到布置的任务后,要求首先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并将思考纸质化。然后小组成员必须进行一次以上线下面对面交流,要求交流过程中,分享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认真聆听其他人的独立思考,关注其他人的思考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并将影响分点描述且形成可分享的纸质资料。最后,在所有人相互碰撞完成后,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并达成小组分享方案。分享方案需要重结果更重过程,重集体也彰显个人,有丰富内容也必须基于所限时间。虽然要求比较多,任务也比较重,但结果似乎比以前没太多要求要好很多,虽然有几次分享/主讲人是当堂随机抽取,但所有同学都明显是有备而来。

课后资料分享。以前很多同学以为作业就只是交给老师看的,以前提交的作业都交给学习委员,再由学习委员统一转交给老师。教改实践中,课堂一开始就特别强调“作业”的价值,并在课中实时分享学长学姐们提交的优秀作业。强调作业提交注意事项,并要求所有作业都直接上交QQ群,用于共享。经过事前的强调和过程中的调整,作业质量名显提升。

2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

2.1 《人文地理学》课上的案例

分享《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的一次当堂短时间讨论和一次课内外结合的讨论。

当堂短时间讨论。主题:如何评述地理环境决定论?要求大家明确3个环节:(1)个人思考:你思考的出发点是什么?请将考虑的主要内容分点描述;(2)小组讨论:其他人的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对自己有何影响?(3)小组总结:当课堂人数较多,随机/答题情况选代表同学上台分享,其他同学则借用微助教/雨课堂等平台进行。

课内外结合讨论。主题是基于“人地关系”的书评或文献阅读分享。虽然是课前随机抽取分享同学,但此次讨论过程和结果也比以前效果要好很多。为了让学生对布置的哪怕是课堂作业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将课程作业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1)关于3次平时作业

将3次平时作业设为:本次课堂分享,最后课堂PPT分享,PPT分享时大家给其他组的打分与点评。平时作业定位为:认真完成作业并和大家好好分享。一方面提升自我能力,另一方面体现自我价值,争取自己用心获得的成果能对他人有所帮助。若你有独特的观点,创新的方法,丰富的资料,求实探索的精神……对他人来说都是满满的正能量,都是含金量很高的财富。所以,好的作品,都会上传大家的课程群或者下一届课程群里,以飨同仁。

(2)破冰交流是一种能力

大班选课人数较多,可能还有很多同学大家相互并不认识或熟悉。随机分组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有更多能力的提升:如何与陌生或并不熟悉的队友完成破冰交流,如何让自己快速融入新的队伍,如何重塑自己的形象……大家都可以在随机分组中获得。这也是大家未来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希望大家心怀正能量,珍惜每一次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当你努力提升自己时,一段时间后,暮然回首,你会发现你身边聚集的人也都将是积极向上的人”。

(3)具体任务(主题可以二选一)

①每位同学各自阅读一本专业相关的核心书籍(给参考书单),然后撰写书评。选择何种书评方式大家自己决定。读完后小组讨论,最终形成小组分享方案。

②篇名或关键词或主题:与“人地关系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相关的文章的分享。

每人选择至少3篇优质文献,读完后小组分享,最终形成小组分享方案。

具体如何破冰、如何阅读、如何交流、以何种方式分享,不限。只给同学们方向和目标,就是所有分享都要物超所值。

为了给大家充足的准备时间,践行中将分享课进行调整。最后课上各小组,课前10分钟,随机选择一位同学来分享:自己的书评或总结整理、同组同学对自己的影响,以及本次随机分组阅读的收获。

小组讨论线上交流不限,但必须至少有一次线下面对面交流,留下交流场景照。

最后强调了具体提交资料和提交时间。

2.2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上的案例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分大课和小课。小课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资料分享等环节。教改践行时,第一次大课后,就会将学生邀请进微助教、学习通或QQ群等网络平台,将课程安排进行详细介绍,将流程、讨论题和课前资料提前发放给学生。

(1)讨论课分组

以2021—2022年(上)学期小课为例,讨论课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组方式变动3次。

①(1~3)随机分组,前三次讨论课不再变动;

②(4~5)根据选题进行分组(先到先得,明确自己能和愿意做的,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同题同组);

③(6~7)自由邀约分组(找到那个要向他多多请教的人),再选题。

(2)第一讲讨论课用文本题

本文题1:柏拉图的洞喻理论中,有影子、脚镣、囚犯、山洞里抬着雕像的人、摆脱镣铐的人、走出洞穴的人等等。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喻意?你想在洞穴里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

文本题2:走出洞穴的人再回到洞穴的时候,如果想告诉其他人外面的世界,他可以采用什么形式让其他人接受呢?其他人的反应和结局会是什么呢?请想象补充。

文本题3:参阅教材P13-15,“如果洞穴中的人之间有某种荣誉和表扬,那么走出洞穴的人还会继续热衷于取得这种奖励吗?”,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文本题4:仔细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环顾四周分别选择一人造之物、一自然之物,用“四因说”和“形质论”对其进行解释,并谈谈四因说和形质论是否真能“一统多”解释万事万物?请简要说说你对“目的因”的理解,并谈谈你认为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目的因”吗?

文本题5: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科学的非功利性,他指出:“因为人们是由于惊奇,才从现在开始并且也从最初开始了哲学的思考……因为他们是为了免除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显然他们是为了认识而追求科学,而不是为了任何实用的目的。”你认为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适用?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科研发展有怎样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3)第一讲讨论课用讨论题(各组自由选题)

讨论题1:“洞喻”情景剧,要求明晰角色、角色经历的心路过程,以及最后的思考与启发,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呈现出来。

温馨提示:

①思考洞穴比喻中,洞穴、走出洞穴、返回洞穴分别象征什么?

②第一个被松绑的人他会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被松绑?那个走出洞穴的人呢?

③当那个走出洞穴的人再次回到洞内时,他会有哪几种可能的结果?“洞喻”给了你什么启发。

讨论题2:“form”情景剧,假如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学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师生之间正在展开一个关于“形式”(Form)的讨论,请设计情境剧。要求明晰角色,角色对相关问题的辩论,以及最后的思考与启发,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呈现出来。

温馨提示:

①解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或两派)的思考。

②假象一下,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时,柏拉图会是什么反应呢?亚里士多德的反应呢?

③总结柏拉图理型世界中的“form”(形式)和亚里士多德形质论中的“form”(形式)有什么异同点?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小课的具体讨论题内容和数量,会根据每次课程的对应专业以及学生人数等进行调整。

2.3 《中国文化地理》课上的案例

《中国文化地理》课上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时,尝试在第一次课绪论后开始布置课前作业,上传相关视频和参考文献,第二次课专门留出1节课给学生进行分享。课堂上根据大家的分享,及时进行讨论和点评。课后会将优秀的分享上传QQ群或微助教等平台,供大家后续学习。

绪论结束后,布置第二次课课前作业:

观看视频《宇宙与人》,理解“地球的源起”,简述“地球和人类文明的源起及其关系”,并请第二次课课前上传至课程雨课堂投稿区。第二次课结束后,会布置课后作业:通过本讲,从“宇宙的源起,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的定位”这个角度,谈谈你对“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的思考,请于今晚22:00之前在课程QQ群留下你的思考。

“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这部分时,提前布置课前作业:观看视频《易中天教授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意志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位置的理解,并请将自己的理解在课前上传至课程雨课堂投稿区。课后作业:“通过本讲,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根基’的?请于今晚22:00之前在课程QQ群留下你的思考。”

2.4 实施结果与讨论

2.4.1 学生课前准备充分,分享积极

在《中国文化地理》课上教改践行时,学生每次都会按时到课,当堂分享的小组都会提前到课并积极板书,提前准备课上要分享的相关内容,且几乎都是整个小组在一同谋划(图2,图3)。

图2 国家与文明的发展部分学生进行的相关分享

图3 案例文化分享时学生课前做的准备

在《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上践行教改时,无论是情境剧、新闻发布会、辩论赛还是PPT等分享形式,学生课前都进行了充分准备,课上都非常认真分享并积极互动。选其中几个PPT,如图4至图6所示。

图4 某小组的PPT展示

图5 某小组的PPT展示

图6 某小组的PPT展示

2.4.2 课后反馈积极,评价很高

在《中国文化地理》课上践行教改,课程结束时,特意请学生以文字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反馈。全班同学都进行了认真且详细的反馈。如有同学反馈:

——很少能上到钟老师这样自主性很强的课程了,上课形式来看主要是以“读文-感受-分享”3个步骤逐步进行。这个课程体系将学生作为了主体,老师变成了客体,也就是老师所说的“舞台交给你们”。打破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启发以及自己知识的搜索获取能力有很大的锻炼。

——本门课程由一开始宇宙的产生到人类的起源再到文化中心、国家等的产生,依照一个时间线来开展,探索从生命起源、国家的孕育、一直到文化产生等等的整个过程,再以书为媒介了解、研究中国文化地理。

——老师将中国文化地理的宏大话题结构清晰地讲评,把我们过去零碎的文化储备系统地串联在一起,让我对中国文化地理有了更立体完善的了解。

——对于这次中国文化地理的课程学习,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对世界文明的起源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到了人、地、文三者关系的形成和演变。而在授课形式上,以多次的自我讲解和小组展示又让我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文化地理有了更深刻的挖掘和思考,这比日常的讲解有了更大的收获。

学生的反馈都是大家自己的语言且是经过自己分析整理总结后比较规范的评述性语言,思维独特,思考深入。几乎所有的同学的反馈,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行文流畅,且格式都像论文了。

2.4.3 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多而深入

在践行翻转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加了。有同学写信咨询与课堂相关的内容,有同学咨询不完全与课堂相关的内容,也有同学课后就相关主题对笔者进行采访,还有同学就具体人生的困惑或相关问题与笔者进行深入沟通。因为这份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这种互动明显比只是授课要深入得多。

3 结 语

不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翻转课堂实践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且受到参与同学的较高评价。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程度得以大大增强。课前,学生个人能充分准备,小组能充分交流。课中,学生能充分表达,积极互动。课后,资料还能供大家进一步学习。这与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增加学习时间并积极投入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中也体现了翻转课堂教学耗时较长的特点。这与目前高校,学生课业压力普遍较大的现状有所冲突,也给科研压力本就较大的老师们践行该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但就有同学课程结束后还有来找笔者采访、有同学就具体事情和笔者进行深入探讨等表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体现了《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教学效果。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作业同学课堂教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作业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