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2022-08-25严志强屠爽爽张九菊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课程体系

李 萍,严志强,屠爽爽,王 炜,张九菊

(1.南宁师范大学 a.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b.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教育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0 引言

为改变研究范围广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等困境,2012年教育部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个新专业[1]。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优化城镇村空间布局、谋划国土空间治理、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领域具有极强的实践和应用价值,为此,该专业在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等各类院校均有开设,近年来学者们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进行了广泛探讨。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该专业成立以来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以加深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认知。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2]开发的知识可视化软件,以此来分析一个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内容和发展趋势。当前学者们使用该软件分析了多个领域研究的研究进展,如屠欧阳颖等[3]分析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总体脉络。黄世臻等[4]对2010—2020年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何书金等[5]对中国地理学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机构发展进行了可视化系统分析。本研究依托中国知网数据库,将检索条件设置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时间为2013—2020年,数据查阅时间节点为2021年10月,数据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并排除会议报告、报纸等文献;也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获取有效文献226篇;将相关文献进行特定格式输出,导入CiteSpace.5.7.R2进行格式转码,通过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多个节点类型进行文献可视化图谱处理,进而分析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总体概况。

1 文献作者与机构分析

2013-2020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发文量总体呈“M”型波动上升趋势,2015、2019年出现两个峰值(图1)。

图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发文量

选择“作者”为节点类型,时间切片为1年,从而得到节点数为226、连线数为223、密度为0.0088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图2)。226篇文献共涵盖442位作者,文献发表量为7、6、5、4、3、2、1篇的作者占比分别为0.45%、0.45%、1.35%、1.35%、4.75%、18.10%、73.55%。根据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的发文量统计,发表数量最多的是马仁锋,共有7篇文献。选择“研究机构”为节点类型,得到节点数为159、连线数为45、密度为0.0036的研究机构图谱(图3),文献发表量最多的机构是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其次为德州学院资源环境与规划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等。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江苏、内蒙古、山东、广东、安徽、黑龙江、湖北等地区,其中江苏占总数的10.7%,内蒙古、山东、广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分别占7.3%、7.3%、6.8%、6.0%、6.0%、5.6%。226次研究机构文献发表中共有39次机构合作,其中不同研究机构合作次数19次,如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等;研究机构内部不同部门合作20次,如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总体来看,该研究领域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节点连线不够丰富,关系网密切的作者团体主要局限于同一研究单位,跨研究单位之间的合作联系较少。

图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文献作者共现图谱

图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文献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2 文献被引用分析

2013—2020年,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内容相关的文献共有226篇,其中有182篇文献被引用,占总文献量的80.53%,总被引用频次937次,单篇文献被引用最高频次为40次。被引用频次在1~10次之间的文献有159篇,占70.35%;被引用频11~20次的文献有18篇,占7.96%;被引用频21~30次的文献有3篇,占1.33%;被引用频31~40次的文献有2篇,占0.89%。文献被引用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文献主要发表于2014年前后,其研究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应用。

表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文献被引频次统计(前10篇)

3 研究主题分析

对文献高频词的分析可以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研究主题。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得到不同年份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形成40个聚类,按照聚类度大小选取10个聚类,10个聚类的类团容量、剪影度皆大于10、0.7,表明聚类结构结果较为合理,最终得到关键词时间线视角图谱(图4)。频次超过10次的关键词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人文地理、专业定位,频次超过5次的关键词有: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模式、地理学、专业建设、地方高校、课程建设、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关键词分布图谱和高频词的分析,可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分为2个阶段。

图4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文献关键词时间线视角图谱

(1)探索阶段(2013—2016年)。该阶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伊始,专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论述了学科调整背景下新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6],并围绕人才培养模式[7-10]、专业定位[11-12]、课程体系设置[13-17]、实践教学[18-22]等开展广泛探讨,该阶段的高频关键词有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地理信息技术等。如杨晓霞等以西南大学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方面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农林类等各类院校均有开设,然而各院校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一,赵荣钦等[11]认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应与国家及地方政策紧密结合,凸显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特色,依据各院校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确立差别化的培养目标。大量学者开展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如张茜凤等[17]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即由基础课组、规划管理课组、地理信息技术课组和特色课组构成的以“重基础、重实践、强特色、开放性”为基本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作用[18],刘富刚等提出由基础层次、专业层次、科训层次、综合层次等4个层次构成的循序渐进的“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19]。此外,还有学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视角开展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部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建设研究[23-27]。

(2)发展阶段(2017-2020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不同时期国家在城乡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调控政策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本专业社会技术需求的变化[11],该阶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研究紧跟社会热点内容[28-32],探讨在现代技术革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新理念、新形势、新现实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知识结构等方面亟需实施系统性改革与创新,高频关键词有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大数据、乡村振兴等。如姚丽等[33]指出大数据时代需优化专业课程安排和内容设计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应用大数据和构建数据库的能力。贺艳华等[34]认为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重塑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点从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提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并构建了由课程群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学术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所构成实践教学模式。杨高[35]论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以服务乡村发展为核心目标,培养具有人文地理学分析视角和城乡规划管理基本技能的人才。部分学者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36]、课程体系优化[37]、校企合作及创新创业实践探讨[38]等研究。

4 结 语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使用CiteSpace.5.7.R2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表明:2013-2020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文量总体呈“M”型波动上升趋势,该研究领域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节点连线不够丰富,关系网密切的作者团体主要局限于同一研究单位,跨研究单位之间的合作联系较少;80.53%的文献被引用,总被引用频次937次,单篇文献被引用最高频次为40次,高频被引用文献占比量小。通过文献高频词的分析,可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分为探索阶段(2013—2016年)和发展阶段(2017—2020年):探索阶段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等开展研讨;在发展阶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研究紧跟社会热点内容,探讨在现代技术革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新理念、新形势、新现实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知识结构等方面亟需实施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现促进学生就业与满足市场需要的双向需求。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课程体系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