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旅游流流量-流质(Q-Q)时空演化实证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2022-08-25李贝贝郑平建郑国彰

关键词:流质滁州标准差

李贝贝,郑平建,郑国彰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12 ;2.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研究所,安徽 滁州 239012;3.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0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愈发关注持续性的大规模、高效益旅游流。旅游流狭义上简单说就是规模聚集所形成的旅游客流,这也是旅游流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广义上说旅游流的范畴较广,除了旅游客流之外还有资金流、信息流、能量流等旅游流的各种衍生物。关于旅游客流质量的衡量指标学者们虽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可一个共同指标,那就是一个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高低。当前国内和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流的研究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旅游流的时间分布特征[1-2]、空间结构变化[3-8]、时空结构演化[9-16]、客流的流动机制[17-19]、客流的影响因素[20-22]、客流规模预测[23]、GIS核密度分析[24]等方面。可见学者们对于旅游流这个空间矢量已经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研究,虽然研究中不是单一的考虑时间截面,对于时空维度综合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缺乏时空维度的分阶段纵向比较综合研究,尤其对于流量流质的位序匹配分析的研究文献少见。而且现有的文献,研究中较多的侧重对全国或者省域入境旅游流的研究,对区域内国内旅游流的研究尚有待完善。因此,本研究以安徽省为例,从流量、流质的角度结合量质的位序矩阵,分阶段研究其国内旅游流的时空演化。

近年来,安徽省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持续上涨。2018年共接待国内游客72147.2万人次,旅游收入7030.1亿元,均占全国的13%左右。全面提升全省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向旅游资源强省过渡已经迫在眉睫,所以对于旅游市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安徽省旅游流量-质的发展变化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安徽省的旅游发展已有的水平,对今后的演变趋势也能有比较准确的预测,为争取早日实现量-质皆优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1 数据的获取、整合分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的获取、整合分析

本研究对于流量、流质分析的数据有直接和间接来源2个方面,(1)直接来源:国内旅游客流人次、旅游收入等数据来源于2009—2018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公报》《安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间接来源文中涉及到的其他相关数据均是在此基础进一步计算得有关的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旅游流流量

流量反映着旅游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旅游流特征的一种定量衡量指标,一般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规模聚集所形成的客流。国内学者们常用人次数的市场份额大小来表示流量,即每年国内旅游人数中安徽省某地级市接待数与省总接待数的商值,算式为:

式中,bi表示在国内旅游人次中安徽省地级市i接待数占省总接待数的商值,yi表示某地级市i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次。

1.2.2 旅游流流质

流质简单的说就是旅游流质量。一定规模的旅游客流势必带来相应的效益,衡量效益的指标不仅表现在资金流方面,物质、文化、能量、信息等流量的大小也可以间接反映其效益。但是目前只有资金流可以定量分析,剩下的指标只能定性分析。对于旅游流流质的测度方法,国内学者通常采用李振亭的计算方法,算式为:

R为流质,xi表示某地级市i国内旅游收入,ai即地级市i的收入xi占省总收入的比值。R值与旅游流质量是正相关,R值越大,旅游流质量越高,也就是说一定规模的旅游客流带来的是较多的资金流。R值有3种可能,R>1,表示高效益的优质旅游流;R<1,表示低效益劣质旅游流;R=1,表示均衡优质旅游流,即意味着国内旅游流带来的资金规模和客流规模相互均衡。

但是在分地区计算国内旅游流流质时,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标准在上面的基础有所调整,取各地区的所有年份的流质的平均值记为Ra,若R>Ra,属于高效益的优质旅游流,R=Ra属于均衡优质旅游流,R

1.3 旅游流差异的计算

1.3.1 标准差(ε)

国内旅游流存在着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这里用标准差来衡量。标准差是统计学概念,代表着一个数据集的分离度,算式为:

1.3.2 变异系数(cv)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标准差确实能很准确的代表着一组数据的分离度,但是如果比较分析的是完全不同的项目,或者是同一项目但样本不同,就需要引入变异系数这个概念。变异系数指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反映着概率分布的离散程度,也是一个归一化量度,变异值大小表示离散程度的大小。表示为:

1.3.3 基尼系数(G)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表示。其值的大小反映着区域的相对差异程度,最大为1,最小等于0。越接近0,表明相对区域差异越小,分布越均衡。本研究引入基尼系数这一指标,深入分析国内旅游流量-质的相对区域差异程度。算式为:

式中x1、x2、x3….xn为降序排列的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流流量、流质。

1.3.4 赫希曼指数(H)

赫希曼指数在经济学运用较多,一般作为综合指数用来测量产业集中度。本研究借用经济学指标,引入赫希曼指数来显示区域市场份额的相对差异程度。

xi是地级市i的国内旅游流流量(或流质),x是省的流量(或流质)。H值大小反映着市场的集中程度,值越大表明市场越集中,即区域的相对差异较大,甚至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局部垄断;相反,值越小,区域的相对差异小,各市场在空间上可能会表现一定程度的均衡发展态势。

2 安徽省国内旅游流量-质的时空演化分析

2.1 流量的时空演化分析

根据安徽省2009-2018年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基础数据,分析安徽省国内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序变动情况(表1)。

表1 安徽省国内旅游流量与流质的时序变动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国内旅游流流量在2009—2018年间持续增长的势头强劲,国内旅游客流从2009年的12268.1万人次快速增加到2018年的72147.2万人次,市场份额从期初的6.5%升至期末的13%,且最大环比增幅为2011年的46.8%,年均环比增长22.1%。国内旅游收入从2009年的863.8亿元攀升至2018年的7030.1亿元,市场份额从期初的8.5%的升高至期末13.7%,且最大环比增幅为2011年的65.8%,年均环比增长27.1%。

表1还显示,2011年安徽省国内旅游人次与收入出现大幅度的环比增长,可能的原因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当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了城乡互动的旅游新格局。在经历2011年的环比快速增长之后,国内旅游流环比走入了正常波动的轨道,虽有变化,但幅度不大。

2.1 流质的时空演化分析

旅游流的外在表象通过流量表示,而其内在品质的升华则需要流质来体现。由安徽省国内旅游流量与流质的时序变动情况见表1。分析表1得出,安徽省国内旅游流流质指数在2009—2018年始终大于1,说明安徽省的旅游客流属于优质高效益旅游流。2009年的旅游流指数最大,为1.31,2016年的旅游流指数最小,为1.03,旅游流指数的标准差为0.09,说明各年全省的旅游流指数和平均值的差距比较小。故安徽省国内旅游流一直维持优质旅游流,且流质随时间变化的呈现持续小幅度的波动下滑,但差异不大。

3 安徽16个地级市国内旅游流量-质的时空演化分析

3.1 流量的时空演化分析

由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基础数据,计算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标准差,进而分析国内旅游流量的绝对差异(图1)。

图1 国内旅游流流量的绝对差异

从图1可知,安徽省国内旅游的人次及收入的标准差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国内旅游人次标准差从2009年548.9,逐年快速升至2018年2809.4,上升5倍之多;而旅游收入的标准差从2009年41.8,迅速攀升至2018年405.6,上升近10倍,说明客流与资金流之间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2009—2010年间两者的绝大差异缓慢增大,2010年后两者绝对差异迅速增加,尤其在2014年以后两者的绝对差异显示出比之前年份更大更快幅度加速扩大之势。结合国内旅游人次标准差、平均值,分析国内旅游流流量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表2)。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流流量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经历了两个阶段:2009—2010年小幅度上升,2010年之后缓慢下降。说明地区的相对差异波动不大,且逐渐趋于稳定,国内旅游寡头垄断的格局逐渐显现。

图2 国内旅游流流量的相对差异

图3 国内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变化

国内部分市区旅游流流量的位序规模变化趋势总体上来说,合肥、黄山、安庆、池州位序恒定,稳居前四位;芜湖和蚌埠的位序在2011年发生换位之后,一直也持续保持恒定不变;马鞍山在2010年发生位序变换之后持续稳定;宣城、滁州、淮南、六安、亳州、阜阳、宿州位序交替变化;淮北、铜陵位序基本维持在后两位。具体来看,合肥国内旅游人次稳居位序第一,平均客流占全省的23.2%,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势头猛烈,尤其作为旅游集散地的辐射功能显著,故国内旅游流流量位居首位也是理所应当。黄山、安庆、池州分别位序二、三、四,2009—2018年期间,三市平均客流占全省的33.5%,这与三市特有的山岳类的旅游资源相关,说明安徽省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3.2 流质的时空演化分析

通过分析国内旅游流流质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及标准差,绘制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曲线(图4)。图4表明,流质的标准差除了2010年出现小幅度上升外,其余年份缓慢波动,变化不大,说明国内旅游流流质的绝对差异总体上趋于稳定。同时,流质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也显示出流质的相对差异也逐渐趋于稳定。因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及地区经济的相对发展程度,安徽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定的地域聚集性。

图4 国内旅游流流质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

各地级市国内旅游市场旅游流流质及其位序、等级变动情况,见表2。

表2 各市国内旅游市场旅游流流质及其位序、等级

由表2可知,从位序变换的角度来看,各市国内旅游市场旅游流流质不断发生涨跌变化,且位序也有小幅度调整,但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合肥只有2009—2010年位居第三,其他年份一直稳居首位,说明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旅游流流质已经出现了以省会合肥为首位的垄断格局,这可能是2010年后巢湖纳入合肥,加速了合肥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芜湖2009—2010年位居首位,之后一直保留在第二的位置未曾变化。池州从2009—2010的第二位迅速跌落至2011—2012年的第四位,2013—2014年池州、黄山位序发生交替之后,池州一直稳居第三,黄山第四。虽然两市同有山岳类的旅游资源,但池州的山岳类旅游资源又具有特色性的浓厚宗教色彩,所以从流质上更胜一筹。安庆、阜阳2009—2018年期间,位序丝毫未曾变化,一直分别保持第5位、12位。蚌埠作为皖北地区的交通枢纽,2009—2010流质位序却居于末位,2011—2016年稍有上升,但仍居于次末位,说明蚌埠并未实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式的发展,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马鞍山流质位序2011年上涨至第10位后,就持续维持不变,相反亳州2017—2018年间位序却从之前一直维系的第9位跌至11位。滁州、六安、宣城的三市呈现位序涨跌交替的趋势。淮南、淮北、宿州三地地区位序虽有小幅度涨跌交替,但总体趋势始终居于未四位变化。笔者经计算把旅游流分为三个等级,以2009—2018年期间安徽省16个地区国内市场旅游流流质指数的平均值Qa=0.884为参考值,Q≥1属于高质旅游流;1>Q≥0.884属于中质旅游流;Q<0.884属于低质旅游流。表2基于这个标准划分16个地区的等级,合肥、芜湖、黄山、池州国内旅游市场一直稳居在高质旅游区之中,安庆2013年后也攀至高质旅游区;滁州、宣城2013 —2014年间等级发生交替之后,滁州稳居中质旅游区,而宣城跌至低质旅游区,2013年开始随着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发展计划不断推进,滁州加速融入南京,从南京扩散来的游客进一步带动滁州旅游业的发展;六安2009—2010年后从中质旅游区迁移至低质旅游去之后就维持不变;马鞍山、铜陵、宿州、淮北、阜阳、淮南、亳州多年来始终为低质旅游区,未曾发生动态迁移。

3.3 安徽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流量-质位序矩阵

为了更全面分析各市国内旅游市场旅游流的量质现状,以流量的位序为纵坐标,以流质的位序为横坐标建立起二维坐标矩阵,并以流质和流量位序等于7.5为分界线,这样所有地区都可以划分到象限内,构建起流质-量位序矩阵。矩阵可以形成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量质皆优的强势区,第二象限为量少质优的内涵增长区,第三象限为量和质皆低的劣势区,第四象限为量高质劣的外延增长区。

把各地级市的流质和流量位序情况划分为5个时间段,分别为2009—2010年、2011—2012年、2013—2014年、2015—2016年、2017—2018年,然后绘制5个时间段国内旅游流量-质二维矩阵组合(图5)。

图5 地级市分时间国内旅游流量-质二维矩阵组合

分析图5可知,一、三象限城市分布的较多,且城市之间的位序转换变动度不大。合肥、黄山、池州、安庆、芜湖始终在量质皆优的第一象限,该区域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强劲有力;淮北、宿州、阜阳、淮南、亳州、铜陵稳居第三象限,从未走出国内旅游市场量质皆少的劣势区;宣城一直保持在第二象限,说明其国内旅游正在走一条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增长路线;马鞍山、蚌埠两市始终依靠着旅游流流量的提高,获得一定的规模扩张,走着外延式增长的道路;滁州的国内旅游发展轨迹是从质优量低的内涵增长区转变至量质皆低的劣势区;六安其国内旅游流的演化正好与滁州相反,从量质皆低的劣势区提升至质优的内涵增长区。

4 安徽三大区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

“十三五”期间,本着辐射带动、统筹兼顾的原则,以区域地理位置为标准,考虑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现状,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皖南、皖中三大区。将黄山、池州、马鞍山、宣城、芜湖、安庆7市化为皖南旅游区;宿州、蚌埠、淮南、亳州、阜阳、淮北6市化为皖北旅游区,皖中包括六安、滁州、合肥3市。

4.1 三大旅游区国内旅游流流量的时空演化

从三大区国内旅游流流量增长变化发现,国内旅游流流量的态势呈现出高度聚集发展趋势。2009—2018年期间,皖南7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95111.8万人次,占全省旅游人数的平均值为51.4%,皖中3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95625.7万人次,平均值为24.9%,皖北3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87430.7万人次,平均值为22.7%。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截止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5A级景区数中安徽占11家,除了阜阳颍上八里河景区外,其余皖南7家,皖中3家。另外,皖南位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的便利,对外交流的活跃,以及对外贸易的发达等一些因素使得皖南逐渐成为安徽国内旅游的支柱地区。总体上来说,国内旅游流呈现出无明显弱化的高度聚集趋势。从期初、期末两个时间段来看,皖南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的比例,仅相差1.6%,同期皖中和皖北两区的份额也相差甚微,分别相差0.8%和0.5%。说明三大区流量多年来基本无明显涨跌式交替变化,总体趋于稳定。

4.2 三大旅游区国内旅游流流质的时空演化

图6的趋势线,显示了安徽省国内旅游流三大区域(皖南、皖北、皖中)的流质指数与相关差异。其中,皖中地区流质指数2010年开始赶超皖南,指数均大于1,属于优质旅游流,这主要与合肥省会城市发挥巨大辐射效应有关。皖南地区的旅游流指数在1附近起伏波动,也属于优质旅游流,皖南地区近年来打造的“徽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吸引了国内旅游者,建设高品质的旅游景区,带来了皖南地区旅游人次与消费的互生增长。皖北地区在三大旅游区中的旅游流流质指数最不理想,均值较低,为0.697,且近年来无较大起伏变动,这与皖北地区多年来落后的区域经济及贫瘠的旅游资源相关。

图6 三大区国内旅游流流质指数与相关差异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9—2018年的十年国内旅游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旅游流的流量(市场份额)和流质(指数)两个指标,结合其绝对差异(标准差)和相对差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构建流量-质的二维矩阵,分析各市国内旅游市场的位序关系,并将研究划分为5大时间段进行市场变动的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国内旅游流客流、旅游收入市场份额的分析,表明了流量大、流质优的市场主要集中于5市,分别是:合肥、黄山、池州、安庆、芜湖;而流量小、流质差的的市场主要集中于淮北、宿州、阜阳、淮南、亳州、铜陵;马鞍山、蚌埠则是流量大、流质差市场;而滁州、六安基本属于量质相当的市场。

(2)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性明显。优质市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的皖南地区;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资源贫瘠的皖北地区基本是劣质市场。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基本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

(3)基于国内旅游流的量-质位序矩阵,形成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合肥、黄山、池州、安庆、芜湖形成强势增长区;淮北、宿州、阜阳、淮南、亳州、铜陵则连续进入劣势低迷区;宣城、六安走的内涵式增长路线;马鞍山、蚌埠则是外延式增长。

(4)国内旅游流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同步发展,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说明国内旅游流的高度聚集发展态势显著,且无明显弱化的迹象。优质旅游流只集中于皖南地区和省会合肥。

5.2 讨论

通过流量、流质的结合分析数据,得到的基本是:在安徽各地级市量质往往表现呈现同步增长态势。皖南地区流量大、流质优,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皖北地区流量低、流质差,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改善区内交通状况,着力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形成广泛影响力;皖中地区主要以合肥为主,形成垄断性的量质皆优市场,可以进一步以合肥为龙头带动滁州、六安地区经济的发展,利用大别山优势资源打造休闲度假游,利用“古”文化为契机打造凤阳深度文化游等,加强区域的旅游合作,实现共同飞跃。当然本文对国内旅游流流质与流量的耦合分析有限,特别是国内旅游流的量质的影响因素考虑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流质滁州标准差
《滁州西涧》(草书)
买卖型担保中流质条款效力的证成与强化
陆黛灵书法作品
论流质契约的解禁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论我国流质条款的重构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七日流质瘦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