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死亡教育要牢牢把握“生”的主线

2022-08-25张五敏

新班主任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阶段生命

□张五敏

万玮摄

我国中小学死亡教育起步较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比较多,但不管怎样都要把“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在实践过程中牢牢把握“生”的主线。

遵循一个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确定教育措施。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6年级的学生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难以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思考。因此,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时,教师需重视学生的体验感,以游戏、游学、读绘本、演情景剧、作品分享等形式为主。高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能够脱离具体事物,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这一阶段的死亡教育可以以思考生命的价值为主要内容,作品评析、情景剧创作、主题辩论会等是主要教育形式。

当然,每个认知发展阶段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这对教育者来说是常识,无须赘述。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尊重这些差异,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树立一个意识

这个意识就是资源意识,死亡事件是有特殊属性的教育资源,是进行死亡教育的载体。一方面,死亡意味着消失,学生在悲伤中对教育过程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死亡是不能直接体验的,理论上只有逻辑后果,教育效果是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而逐渐加深的。这样就提高了死亡教育在资源选择、方法运用、程度把握上的难度。

教师要特别重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死亡教育资源。花草枯死、宠物死亡、亲人离世,以及因死亡而创作的各种作品,都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身边的、即时的才是生动的,也是最具体验性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有过相关论述:应当让孩子把与亲人的离别当作对人的精神的初次考验,让孩子们体验到亲人离世的痛苦,在孩子们碰见死亡的情况下,具有高度教育素养的教师善于把孩子们的智慧和情感的力量引到认识生活的伟大上来。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死亡事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不同,教师对死亡事件要有分类意识。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分类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自行分类。常用的有这样几种:根据物种划分,可以分为人死亡、动物死亡、植物死亡;根据死亡途径划分,可以分为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按照价值观划分,可以分为小人死亡、英雄死亡;等等。这些分类不一定是科学、全面的,但每一种分类都要有可开发的教育价值。

走出一个误区

这个误区就是在死亡教育中通过“美化”死亡让孩子接受死亡。“人死了会变成星星。”“死就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去世的人去享福了。”“死就是睡着了。”……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发展期,这些言论极有可能使他们对死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把这样“美丽的传说”当成真实的存在,不畏惧死亡。

例如,动画片《寻梦环游记》把死后的世界描绘成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已故亲人在亡灵城里过着快乐的生活,每到亡灵节,他们还能顺着花瓣的指引与亲人团聚。试想,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这个“美丽的世界”多么有诱惑力。

死亡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如果学生不害怕死亡了,他们可能真的会去尝试死亡。如何把握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度和法,是教师应在认识上深入思考、在实践中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实现一个整合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死亡教育的内容整合,死亡教育涉及哲学、文学、生物学等多方面知识,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整合中小学学科课程中与死亡有关的内容,形成专题课程。二是多方教育力量的整合,最好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这两个方面目前都是短板,没有课程,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死亡教育;没有家校社协同,教育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

课程开发是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小学阶段比较有效的课程开发类型有3种:①活动类课程。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发课程,例如,英国为学生特设的生命辅导课程,要求殡葬、医护等从业人员到学校参与课堂教学。②阅读类课程。教师挖掘与死亡、生命有关的优秀读物,例如《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的墙》《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等,与学生共读。③创作类课程。学生围绕死亡事件进行各种创作,这类课程能够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对亲友的离世有十分深刻的感受,以此创作的作品不仅感染着作者本人,也会强烈地感染到同伴,使他们从伤痛中体会到生命的宝贵。

突破一个模式

一些学校开展死亡教育时必讲“死”,有的教师甚至直接问学生:“你知道死亡吗?”“你想到过死亡吗?”这是需要改变的。中小学阶段应该化死亡教育于无形,做到不讲死亡而达到死亡教育的目的。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我国的传统使然,人们忌谈死亡,教育应该尊重这个传统,循序渐进。二是意识唤醒规律使然,人的积极因素可以被唤醒,消极因素也是可以被唤醒的,某个方面谈多了就会唤起相关意识,死亡也不例外。三是死亡的客观属性使然,死亡自带恐怖色彩,容易使人恐惧,有时候讲得越多,学生越恐惧,如果学生的死亡恐惧被多次触发,就会对死亡越来越恐惧,进而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影响正常生活。

突破这个模式的有效方法是在进行死亡教育时正面谈“生”,激发和培育学生“生”的力量,使他们在“阳光”下接受死亡教育。正面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特别强调榜样和格言的力量。榜样具有鲜活性、先进性、真实性、形象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中小学生能从榜样身上定位自己的未来。人生格言简短而富有哲理,充满人生智慧,时时刻刻激励着学生。例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胜利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些表达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激励着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阶段生命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