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旦华:四十载坚守 铸宁红匠心

2022-08-24洪永林王海兰余博超赣茶集团

江西农业 2022年15期
关键词:红茶技艺文化遗产

文/洪永林 王海兰 余博超(赣茶集团)

非遗传承人代表,在平凡生活中择一业而终一生,用工匠精神传承非遗传统文化;他们对非遗传统技艺无比热爱,让一个个濒临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下去,在人民群众中扎根,不断传播;他们的执着坚守,让非遗的传播、传承有温度、接地气,更富有时代气息。在今年举行的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西“非遗购物节”活动现场,江西省九江市首届非遗“工匠之星”落下帷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红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俞旦华被评选为2022 九江市首届非遗工匠之星。

坚守宁红制茶的用心

与其说宁红茶是一种味道,不如说是一种乡愁。金色明艳的茶汤,是游子梦里修河的波光,最让人魂牵梦萦的是留在唇齿间的清香,风难以吹散的醇冽,像是襁褓时母亲的歌谣,又像是故土上熟络的芬芳。正道是:才下舌头,又上心头。

发源于修水县漫江乡的宁红茶作为中国最早的功夫红茶之一,已经在一代又一代制茶匠人的努力中臻于至善。宁红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俞旦华便是宁红茶的匠心坚守者之一。四十载岁月,他坚守着宁红制茶的用心,坚守着宁红品质的真心,坚守着宁红茶人的诚心。俞旦华常言“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里的古人认为宁红茶是大自然的“日月光华”所在,而云雾初散、太阳初升时的初春,采摘的宁红茶乃茶中佳品。俞旦华出生在初春太阳初升的早上,父亲俞道文为其取名俞旦华,寓意“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希冀儿子能为宁红茶有所作为。

俞旦华制茶的启蒙来源于他的父亲,俞道文1950 年从婺源茶校一名教师转至修水茶厂从事宁红茶技术,从此专注宁红茶技术和研究,被誉为“现代宁红茶第一人”。1984 年,俞道文带领修水茶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精英实行技术创优,创优宁红茶于1985 年获农牧渔业部全国优质食品评比最高奖。于此,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称赞宁红茶是礼品中的珍品,并为之题词:“宁红祁红并称世界之首”。为将凝聚前人汗水和智慧的宁红茶技术系统地传承给后人,历经四个春秋,俞道文于1989 年主编成《宁红茶技术》一书,供后世宁红茶制茶人参考。

坚守宁红品质的真心

俞旦华正是在父亲的感染下,走上制茶路。1984 年他成为修水县质量学会成员并参与宁红茶技术创优,1987 年从安徽农学院茶叶加工专业毕业,1993 年成为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茶叶评选委员,1997年成为茶技农艺师。1989年-2001 年担任修水茶厂特种茶科科长、生产技术副科长、原宁红集团副总经理。2001 年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

“做有良心的企业,做有品质的红茶”,俞旦华始终坚守宁红品质的真心。宁红茶制作技艺十分严谨,先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再经筛分、拣剔、复火、官堆等过程才能精制制成。漫江因其四面环山的气候和宁州群体种的特性,春茶每年清明左右才能开采,又因漫江宁州群体种生长周期的原因,一年的辛苦种植,却只有短短一星期采摘的鲜叶,才能加工成上品。其原料之不易,让漫江宁红茶尤显得稀少和珍贵。

三月底四月初,午夜的漫江,春寒料峭,空中弥漫着淡淡茶香,燕子都已熟睡,周边村子的人们也早已进入梦乡。而为保证每一杯茶的品质,俞旦华和工人们还在灯火通明的车间像守护婴儿一样,静静守候着正在发酵的茶叶,这样的夜晚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尤其在宁红茶低落的10 年间,为将宁红茶技艺传承下来,俞旦华历经种种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创立漫江红宁红茶品牌;并在离家40 公里的宁红茶发源地漫江乡宁红村建立漫江红茶叶基地。正因为有俞旦华等有心人,宁红茶虽经波折低迷,但其精巧技艺在200 多年的岁月中得以传承下来。

坚守宁红茶人的诚心

先贤风范,继之不绝。“用心做茶,正气做人”,俞旦华坚守宁红茶早已不为物惑,不为名役,只为着一片宁红茶人的诚心。他出资出力潜心搜集、整理宁红茶资料,于2014 年、2017 年成功将宁红茶申报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完好保护宁州群体种茶园和当地职工的利益,不惜花费高出市场多倍的价格将茶园收回;为光大先贤业绩,中兴宁红事业,投资兴建宁红胜地牌坊。

有诗赞俞旦华“子承父业,投身宁红茶业数十载。避繁华至漫江,兴宁红于当代”。励志图强,任重道远,茶圣吴觉农老先生有云:宁州红茶,誉满神州,努力革新,永葆千秋!宁红传人俞旦华,将继续坚守。

猜你喜欢

红茶技艺文化遗产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红茶暖胃是真的吗?
Happy Afternoon Tea
Tough Nut to Crack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