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精选铜镜赏析

2022-08-24王晓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3期
关键词:铜镜铭文纹饰

王晓磊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0 引言

铜镜是古人用以察形照貌的日常生活用具,其背面的纹饰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意象的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铜镜印证着历史的变化,记录着技艺的迭代发展。回望千年的兴衰,铜镜犹如一串串足迹描绘着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图,讲述着古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甚至不同用途,古代铜镜装饰均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特征,这不仅与铜镜的材质、尺寸、技术和功能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更是各个时代文化风尚的真实反映。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原名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以太原纯阳宫为馆,位于太原市首义门旁、五一广场西北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众多,有青铜器、珐琅、瓷器等。馆藏铜镜起自秦朝,止于清朝,以汉、唐、宋朝居多,基本能映射出我国古代铜镜的发展概况和时代特征。本文拣选馆藏铜镜十余枚,按其时代顺序分类介绍,供读者交流赏析。

1 秦汉铜镜

1.1 秦夔纹铜镜(图1)

图1 秦夔纹铜镜

直径9厘米,重0.1千克。镜呈圆形,三弦纽,方形纽座,纽座外围二周细弦纹,窄素卷缘。地纹为排列规整的云雷纹。主纹由四只浅浮雕的夔纹和四组菱形花纹组成。夔纹分别位于纽座四角,而菱形纹置于夔纹中间。夔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青铜器上的装饰。夔在古代是神话中的动物,据传外形与龙相似,又叫龙纹或者蜗身兽纹,常作为传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图案。

旧藏资料认定此铜镜为秦夔纹铜镜,现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应是四菱四凤镜,分布于纽座四角的应是凤纹。

1.2 汉龙虎铜镜(图2)

图2 汉龙虎铜镜

直径13.7厘米,重1.1千克。镜呈圆形,平顶圆纽,圆形纽座。镜背的主体纹饰为龙虎夹纽对峙,左边为龙,右边为虎。威龙体态矫健、张口吐舌;猛虎匍匐蜷曲、目光炯炯。龙、虎二兽形态清晰、毛发飞扬,高浮雕的铸镜技法使得整体纹样隆起突出,栩栩如生,动感十足。主纹外饰有一圈细凸弦纹以及一周规则的短斜线纹,镜缘纹饰由锯齿纹和波折纹组成,之间以一周弦纹隔开。镜背整体纹饰层次分明、立体丰满,庄重中带着几分灵气,体现了汉代铸镜的精湛工艺。

1.3 汉“长宜子孙”镜(图3)

图3 汉“长宜子孙”镜

直径12.9厘米,重0.8千克。圆形镜,半球形纽,柿蒂叶纹纽座,每叶片间各铸有铭文一字,组合为“长宜子孙”,字体成熟庄重,令人赏心悦目。纽座外围铸有斜线纹和凸弦宽带纹各一周。两圈短斜线纹之间是主纹区,四枚柿蒂座乳钉将主纹区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间以云纹点缀。外缘为宽平素缘。镜体浑厚凝重、干净利落,铸造工艺缜密精湛。图案线条刻画流畅逼真,形象生动,四神均作奔驰或飞翔状。

长宜子孙是古人流传的家训,寓意后代子孙能够人丁兴旺、家族昌盛、枝繁叶茂,希望自己的家业能够永续相传。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又称四灵、四象、四宫、四兽,四神图案是汉代铜镜的典型纹样之一,象征着人们祈求阴阳调和、四时平安、辟除不祥、富贵安康的吉祥期盼。纹饰将“长宜子孙”四字与四神图案结合,代表了古人希望代代兴旺、吉祥平安的心愿,蕴含着古人对后代子孙的无限真情。

1.4 汉“河东县造”重轮铜镜(图4)

图4 汉“河东县造”重轮铜镜

直径12.9厘米,重0.8千克。镜呈圆形,圆纽,并蒂十二连珠纹纽座,四个扇形弧线各括三个联珠组成四个花瓣,素平缘。镜背饰有两圈凸出的宽弦纹,将镜背主纹饰分成内外两区,两区均有精美细凸的汉篆体铭文。内区21字铭文顺时针旋读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愿忠,□□而不”。外区39字铭文顺时针旋读为“如皎光而耀美,挟佳都而无间,慷驩察而性宁,志存神而不迁,得并观而不弃,精昭折而□侍君乎止”。镜缘刻有“河东县造”官府验记。

重轮(圈)铭文镜是以铭文为主要装饰元素的铜镜。主纹为不同铭文两圈,根据由外到内铭文可分为皎光昭明镜、清白昭明镜、昭明日光镜等。馆藏铜镜属于重圈铭文镜中的皎光昭明镜。铭文因位置不够而有省略,并不完整。内圈常用的铭文应该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外圈常用的铭文应该是“如皎光而耀美,挟佳都而无间,慷驩察而性宁,志存神而不迁,得并观而不弃,精昭折而伴君。”

1.5 汉青铜规矩镜(图5)

图5 汉青铜规矩镜

直径18.3厘米,重2.1千克。圆形镜,圆形纽,圆形纽座,纽座外饰有双线方框,框内有十二枚带圆座小乳钉,每乳钉间饰有一篆字铭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方框外又铸有八枚带圆座乳钉,方框的每个边上各铸有两枚乳钉,乳钉间饰有向外的“T”形纹饰,与“T”形纹饰正对的为“L”形纹饰,而方框的四个角则为“V”形纹饰。这些乳钉和“T”形、“L”形、“V”形纹将铜镜主纹饰分为四方八区,并分别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间以云纹填充。纹饰外一周铭文(因磨损,已分辨不清),铭文外饰有一周短斜线和一周锯齿纹,外缘为云气纹。

规矩镜上的“T”形、“L”形、“V”形符号的寓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学者提出是汉代日晷上的“T”形、“L”形、“V”形纹被搬到铜镜上,镜的圆缘象征天、中间的方格象征地、四神代表天际星宿,由“T”形、“L”形、“V”形符号组合而成的所谓规矩纹则是维系天地的框架,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图式;有的学者则认为是神话中的伏羲、女娲用作规划天地、炼石补天的工具。近十年来,文博专家及收藏家从我国文化渊源入手,借鉴考古发掘出土的博局画像石、六博俑、大泉五十博局纹花钱、铜镜“博局”铭文及有关秦汉时期博戏的古籍史料,将汉代盛行的规矩镜正名为“博局镜”。

1.6 汉“常宜富贵”铜镜(图6)

图6 汉“常宜富贵”铜镜

直径16厘米,重1千克。圆形镜,平顶圆纽,并蒂十二连珠纹纽座,四个扇形弧线各括三个联珠组成四个花瓣,纽座外饰有内向十六连弧纹。主纹饰区由四枚带座乳钉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铸有篆字铭文一字,合为“常宜富贵”。乳钉座由八朵花瓣组成,好似盛开的花朵,花朵与铭文由花枝相连接,四字铭文就像在花枝上吊起的彩灯。外缘饰有内向十六连弧纹。浅浮雕技艺展示了汉代人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1.7 汉松鹤洞仙人物铜镜(图7)

图7 汉松鹤洞仙人物铜镜

直径16.7厘米,重1.5千克。圆形镜,圆形纽,无纽座,素平缘。主题纹饰为仙道人物故事图,镜背左上为一棵大树,树干挺拔,枝繁叶茂。树旁的山石若隐若现,山石间有一拱形门,隐喻此地为神仙的洞府,府门半开,门钉、门环清晰可见。洞府前方为仙谷,谷中流水潺潺,水面上微风卷起波澜。上方有一石桥,桥上一侍者抱着一龟,其右侧一仙鹤回首啄羽。镜纽右侧端坐一仙人,旁有一侍女侧着身子、手指前方。仙人、侍童与象征福、禄、寿的鹤、龟组合,其乐融融,表达了古人对神仙极乐世界的向往,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

2 唐宋铜镜

2.1 唐瑞兽葡萄铜镜(图8)

图8 唐瑞兽葡萄铜镜

直径16.5厘米,重1.8千克。圆形镜,兽纽,镜面分内、外两区。内区的主题图案为形态各异的四只瑞兽追逐嬉戏。两只孔雀振翅耸尾、羽翼华丽。另有一只瑞兽经过工匠的巧妙造型,生动地融进了镜纽中。这些瑞兽、孔雀于葡萄蔓枝叶中嬉戏玩耍,高浮雕的铸造手法使得它们呈现出意趣盎然的动态之美。外区装饰有各种鸟鹊、蜻蜓等,呈飞舞状,游戏于葡萄枝蔓之间,其间点缀有累累果实和葡萄叶蔓,边缘还饰有连枝花纹。此镜中各种纹饰相互组合,展现出一幅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景象,体现了美满、如意、富贵、欢乐和美好的吉祥寓意。铜镜边缘部分虽破损残缺,但基本保留了纹饰的主要内容,依然能够展现出其雍容华贵之貌。

2.2 唐菱花铜镜(图9)

图9 唐菱花铜镜

直径11厘米,重0.8千克。镜呈八瓣菱花形,像盛开的花瓣,圆纽,素高缘。呈水银古色泽,光气闪烁,图案设计疏密有致。镜面一周凸弦纹把镜区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中心为平顶圆纽。以纽为中心,六朵宝相花纹形成花形纽座,每朵宝相花中间饰以如意祥云。外区即八瓣菱边内饰有蜂、蝶及折枝花纹样,活泼生动、绚丽华美。

宝相花纹是我国传统吉祥纹样,随着佛教传入而诞生,是一种抽象的花纹图案。由多种花纹拼接组合而成,以莲花纹为基础,融入石榴、忍冬、牡丹等纹样,使其饱满生动、富有朝气,寄托着人们对自然世界的美好想象,也是富贵吉祥的象征。

2.3 唐菱花四禽铜镜(图10)

图10 唐菱花四禽铜镜

直径10厘米,重0.3千克。镜呈八瓣菱花形,圆纽,无纽座,素高缘。镜面一周凸弦纹把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四只禽鸟、四朵折枝花相间环绕。两鹊凝视前方,爪子刚劲有力,欲展翅飞翔。两鸳鸯双脚站立,羽翼似张未张,悠然自得。四朵折枝花饰于其间,椭圆形的叶片呈扇形舒展,花苞俏立枝头,含苞待放,露出点点春意。外区即八瓣菱边内饰有相间排列的折枝花以及如意祥云。铜镜纹饰线条柔美、形态逼真、意境悠然,一派生动祥和的自然景象。

2.4 唐“刘作”龙虎铜镜(图11)

图11 唐“刘作”龙虎铜镜

直径11.5厘米,重0.9千克。镜呈圆形,大圆纽,圆形纽座,宽平缘。镜背的主体纹饰为龙虎夹纽对峙,左边为虎,右边为龙。龙、虎张口吐舌,部分身躯压与纽下。龙、虎鬃毛飞扬,爪牙锋利,高浮雕的铸镜技法让铜镜的整体纹样隆起突出,高低起伏,将龙、虎凸现得立体丰满,使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动感传神,彰显了铜镜铸造工艺的精湛。主纹外饰有两圈细凸弦纹,圈内铸有铭文“刘氏作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长保二亲□□。”镜缘饰有锯齿纹与双线波折纹,之间以一周弦纹隔开。

2.5 唐嫦娥桂树纹铜镜(图12)

图12 唐嫦娥桂树纹铜镜

直径14.5厘米,重1.3千克。镜呈圆形,窄素缘。镜背中央为参天桂树,桂树造型别致、枝繁叶茂;树干中间的隆起部分为镜纽;镜纽左侧为飞天嫦娥,头顶双鬟、帔纱飘舞、左手捧物;镜纽右侧饰一仙人,衣纹细腻、飘带舒卷;镜纽左下方为跳跃的蟾蜍;镜纽右下方为执杵在石臼中捣药的玉兔。镜背纹饰设计充满巧思,采用浅浮雕的铸造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各组纹饰巧妙配合,构成一幅流传千古的月宫故事图。

2.6 唐花鸟铜镜(图13)

图13 唐花鸟铜镜

直径17.6厘米,重1.8千克。镜呈圆形,圆纽,四瓣菱花形纽座,纽座内饰有花瓣、树叶等图形,宽素缘。主纹饰为形态不同的两凤凰置于纽的左、右两端,六朵牡丹花则对称满铺于纽的上、下两端。铜镜用高浮雕的方式铸造,做工精美。双凤回首相望,尾部上扬,好似展翅飞翔,又似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使得画面栩栩如生、灵动飘逸、富有情趣。牡丹花叶脉清晰硕大、花繁叶茂、芬芳四溢。纹饰刻画精细、构思巧妙,双凤神态威严尊贵、双翅舒展,牡丹做工精美、惟妙惟肖,双凤尾羽的延伸与牡丹绽放相得益彰,使得纹饰整体丰富饱满,展现了铜镜雍容华贵、娴雅瑰丽的气韵,堪称唐代花鸟铜镜的代表。图案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如意吉祥、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渴望。

2.7 唐八卦纹铜方镜(图14)

图14 唐八卦纹铜方镜

长约14.8厘米,宽约13.2厘米,重1.2千克。方形镜,兽纽,素窄缘。镜纽被十分巧妙地设计成了一只乌龟。乌龟纹饰清晰、生动灵活。围绕镜纽的是方形八卦纹,最外层刻有篆体铭文“水银阴精,辟邪卫灵,形神日照,保护长生”,传达阴阳五行的道教思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8 宋带柄龙凤铜镜(图15)

图15 宋带柄龙凤铜镜

直径14.8厘米,柄长11厘米,重1.2千克。镜为圆形带柄,圆形纽,素窄卷缘。长柄握手处比连接镜处略宽,端部收成发髻状。此铜镜的主纹饰为龙凤图,纽下方绘有一座高耸的山峰,山下波浪翻滚,山上祥云缥缈。纽左侧刻绘有一凤,尖喙有冠,头有翎羽,振翅飞翔。纽右侧有一飞龙,龙鳞清晰可见,龙须肆意飞扬,龙躯盘旋于祥云之间。龙凤纹除了其装饰意义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即“龙凤呈祥”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对吉祥富贵、安逸自由的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

2.9 宋有柄人物铜镜(图16)

图16 宋有柄人物铜镜

直径11.5厘米,柄长9.5厘米,重1.2千克。镜呈圆形带柄,无纽,窄素平缘。此镜主题纹饰是一副神仙宴乐故事图,图案清晰、景物优雅、刻画细致,图案充满着古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美好想象。铜镜左上方是天宫楼阁,重檐翘角,宫殿周围祥云缭绕。铜镜中央放置了香炉、酒壶等器具,众仙围绕香炉谈笑风生。有仙人已席地而坐,有仙人驾云刚至,还有仙人自天宫而降;一侍女手持鸾扇站立于铜镜右侧,一侍女抚琴奏乐立于铜镜左侧。整个画面刻画清晰、富有想象,寄予了古人对仙境美好的向往与意愿。

2.10 宋“湖州石十郎”铜镜(图17)

图17 宋“湖州石十郎”铜镜

直径14厘米,重0.4千克。镜呈八瓣菱花形,平顶圆纽,无纽座。素窄缘。纽左侧刻绘有长方形印章式竖框,框内铭文“湖州石十郎□□□照子”。带有字号商标的铭文镜是宋代最著名的镜类。一方面由于商品生产与市场竞争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因边患加剧、铜禁严格,各地官制铜镜都刻有地方检验的边款和花押,铸造时间、地点、工匠姓名等都一一标明。宋代的商铭镜统称为“照子”,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将“镜”字改为“照”或“鉴”,故称铜镜为“照子”或“铜鉴”。特征是镜背几乎没有花纹,素地上标有铸镜字号,字号为长方形印章式方框内竖写一行或多行铭文。

3 后期铜镜

3.1 元梵文铜镜(图18)

图18 元梵文铜镜

直径8.8厘米,重0.4千克。圆形镜,圆柱形纽,圆形纽座,素窄缘。纽面单铸梵文一字,纽座外饰有一周凸起的圈带将纹饰分为两区;内区饰一周十六字梵文,外区饰一周二十字梵文。这些梵文使用兰札字体书写,规整舒展、刚劲有力、精巧美观。铜镜所饰内容应为梵文书写的佛教准提咒。准提咒是准提菩萨的真言咒语。

3.2 金双鱼纹铜镜(图19)

图19 金双鱼纹铜镜

直径14厘米,重1.3千克。圆形镜,圆纽,无纽座。宽素平缘。铜镜的主纹饰为经典的双鱼纹。镜背一周细凸弦纹将镜面分为内、外两区。铜镜纹饰构图巧妙,内区两条鲤鱼在波浪翻滚的水面夹纽漫游,鲤鱼体态丰盈、张鳃鼓鳍、尾鳍翻折、鳞片分明、栩栩如生。双鱼与水波纹搭配显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把海水的波涛汹涌和鲤鱼的嬉戏翻腾表现得淋漓尽致。外区饰有一周水草纹带。图案简洁对称、平衡协调,运用抽象的手法表达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韵味。双鱼纹通常还用来表达古人对多子多福的期盼,以及所谓“鲤鱼跳龙门”,来表达对仕途的憧憬。

猜你喜欢

铜镜铭文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玩转古铜镜收藏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铜镜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古代的铜镜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