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清华捏泥巴

2022-08-22张云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大学生 2022年8期
关键词:鹿鸣山海经小鹿

文/张云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花洋》系列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创作中

呈现热爱

我是清华美院雕塑系的研究生,2016年我的本科毕业创作应该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雕塑创作,我把从小对动植物的喜好都表现在作品《山海经系列》中了。

创作《山海经系列》的初期,我绘制了大量的创作手稿,厚厚的几沓A4纸里满是各种各样的神兽造型:天空中翱翔的龙神、鸟首神,山崖上长啸的九头蠪侄,独立海岸边孤傲的精卫......这些不仅是山海经里记录的神兽,也是我对未知远古事物的遐想。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西次三经》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帝江的“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当我看完这段文字,一个状如黄囊,还能歌善舞的圆润灵活小胖子挥笔而就,混沌无面目,蹦蹦跶跶着实可爱的形象就在我脑海里产生了。

3.《山海经系列之龙神鸟首神》 铸铜 高60x50x25cm

4.《山海经系列之蠪侄》 铸铜 高48x43x18cm

5.《山海经系列之帝江》 铸铜 高43x36x12cm

取材传统

2019年,我再次回到了校园。读研究生期间,成长以后的自己情感上变得更细腻,思维也更沉着冷静,与本科时期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大有不同,这些变化也慢慢在作品上表现出来。

三年后的2022年,传统文化仍然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我的《童谣》系列作品仍取材于中国传统诗歌与纹样要素,如曹操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苏轼的文章《小儿不畏虎》,把语言文字视觉化成雕塑作品,并将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美好寓意凝聚在了虎、鹿、孩童等形象上。

6.《童谣系列》 铸铜 高27x42x9cm/34x37x13cm

《小儿不畏虎》故事后半部分讲,老虎用头触碰小孩,想让他们感到害怕,可是天真的小孩根本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离开了。苏轼的这篇散文寓意儿痴不惧虎,不知者无畏。由此,我的作品塑造了一个小儿骑坐虎背上的形象,再现式表达文字描述的场景,而这里的再现式表达中更多的是我的主观理解。首先虎的造型参考了虎符敦实厚重的造型,小孩子骑在虎背上,小孩儿不知道老虎屁股摸不得,甚至天真地用手按老虎的屁股。也正是这个大胆的动作呼应了“儿痴不惧虎,不知者无畏”,同时淋漓尽致刻画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童真大胆。最后,我联想式表达了文字以外的抽象描写,老虎没有因为小儿的举动而震怒,反而蜷曲着尾巴一晃一悠在林间漫步,背上小儿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表情好不惬意。

《童谣》系列的另一件作品主体是小孩和鹿,塑造了一个性格温顺的鹿与活泼小女孩共同仰望天空的姿态。在古代,鹿是美好的象征,同时有寓意幸福、富贵、福禄的文化内涵。鹿的造型参考了敦煌的九色神鹿,它有着温润善良性格和优美挺拔的体态。如何视觉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诗呢?我注重的是呦呦鸣叫的动态,所以在勾勒小鹿的时候,有意设计了一只可爱的小鹿可能因为吃到了美好的食物,愉悦仰头呦呦鸣叫这样的一个动态,小女孩听到这悦耳的鹿鸣,自己也有模有样地学起来,仿佛在跟小鹿对话。小儿与虎、女孩与鹿是大自然和人类的结合,也是人们对子孙拥有无畏精神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猜你喜欢

鹿鸣山海经小鹿
小鹿的跑道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山海经夫诸
呦呦鹿鸣——中国古代器物之《五彩百鹿尊》
小鹿跳跳棋
春天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