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窑烧制建盏的艺术之美*

2022-08-19周文波

陶瓷 2022年8期
关键词:柴烧建窑龙窑

周文波

(南平市建阳区福煜堂贸易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1 建窑与建盏历史

建窑在宋代虽然极盛一时,但在整个窑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三百多年的时间,从元明时期由于中国人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建窑就开始衰落,窑火将近熄灭六百年,因此在元代以后建窑就淡出了国人的视野。然而日本由于茶道盛行,对建窑产品格外钟情,更是将国人都难得一见的“天目曜变盏”视为国宝。“文化大革命”之后,古建窑茶盏(碗)大量流入日本,日本人甚至将建窑窑场的瓷土都买回去研究,且开发生产黑瓷。

产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的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瓷坛明珠”是世人给他的最高礼遇。建盏的制作工序复杂,首先以建阳当地含铁量较高的红壤土作为主要胎料,经揉泥、拉坯、上釉等13道工序,在建窑的窑炉中烧制而成的瓷器,出产的建盏釉色以黑色居多。

据考证,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着作《茶录》。这本著作中蔡襄更是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一枝独秀的历史地位,建盏也得到了当时宋徽宗赵佶的称赞而美名远扬。为此,建盏逐渐变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珍贵物品,建窑柴烧由此进入鼎盛时期,随着需求的进一步增大,建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出底足铭有“供御”、“进盏”字样的建盏进贡朝廷(见图1)。

图1 “供御”建盏

2 建盏龙窑的主要特征

龙窑柴烧是“火的艺术”,泥、火、人的交融,独一无二的釉色、火痕、肌理表现,成就了柴烧温润、敦厚、沉稳的内敛气质。它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选用松木为燃料,火借风势,窑温可达1 300℃以上,能形成丰富落灰和滋润肥厚的釉层,且有很好氧化气氛,烧制的器物色彩变化丰富,透气性好、材质稳定,且每件器物独一无二,具有很好的收藏性和实用性。

龙窑柴烧的原料松柴的挥发多,灰分熔点高,着火温度低,燃烧速度快,火焰长,便于快速烧成。龙窑柴烧,随加柴频率呈现波状升温曲线,形成的胎体烧结度不会的均匀统一,从而带来的胎体具有丰富气孔率,使胎体更疏松,有利于吸附茶汤杂质,有利于茶汤保温蓄热。目前全国只有个别地方可以使用龙窑柴烧,所以能得到龙窑柴烧的茶具也越来越稀缺,同时每只杯子都独一无二、质朴耐看,成就“偶然”之趣。

同时龙窑1 300℃以上的烧结温度,丰富气孔中吸附的碳微粒,具有远红外作用,能够很好地软化水质效果。火焰直接接触,高度氧化,使用安全健康。而龙窑柴烧的主要特点有以下3方面:

(1)气泡方面。和气烧、电烧不同的是,柴烧作为最传统的烧制方式,以薪柴烧制,烧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柴,导致龙窑内的温度无法精确掌控,温度忽高忽低,表现在气泡上大小不一,有一定的层次感。与之不同的是,电烧与气烧的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2)釉色方面。由于柴烧建盏温度的不好控制,导致了烧出的建盏呈现出来的色彩不好控制,表现出色彩深浅不一,而气窑可以恒温控制,因此烧出来的建盏颜色是稳定的。

柴烧建盏釉斑古朴厚重,虽然没有电窑烧制现代油滴表面的华丽,但是柴烧建盏的自然天成,单调中细赏微妙的晶体变化,丰富内在的自然美衬托出古朴韵味,品茗时却是别有神韵。

(3)自然灰落釉。柴烧建盏烧制过程中,焰火吞吐,薪木燃烧产生的落灰进入到窑内,自然散落到了胚体上面,形成了柴烧表面独特的“自然灰落釉”,与釉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温度达到1 200℃以上),形成温暖的色泽,有一定的层次。

由于柴烧控制困难,高投入低产出对于陶艺创作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柴烧的天然之美,有着灵动的魅力,它不取决于认为,而取决于火与灰,其作品浑厚内敛的质感火痕与灰釉总能在作品上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柴烧建盏最难能可贵和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一直坚持柴烧,是因为有所期待。真正爱好柴烧的人,他们一定同样热爱着和柴烧建盏一样的秉性,爱它的朴拙之美,爱它内在的古典神韵,又在浴火涅槃之后的云淡风轻。

近几十年,这种审美趣味逐渐经过台湾传入大陆,正好契合了大家对于专属定制、品质生活和回归自然的追求,于是便开始风靡一时。材质与做工是最基础的,做工的好坏除了众所周知的成形、修坯等细节把握外,大部分取自欣赏者的审美偏好,无法一概而论,但泥料的优劣却是有相对的标准的。柴烧一般会用混有一定熟料或者瓷泥的陶土。这样烧成的器物不但可以拥有带有独特质感的表面,而且由于含铁,与火接触的过程中气氛的微妙变化会引发器体表面会呈现更加多样的色彩。

3 柴烧所呈现的独特美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这句话用来形容柴烧建盏再合适不过了。

柴烧,源远流长的烧制技艺,是为古人造美的大智慧;柴烧,泥为骨,煤为焰,火作衣,风成韵;柴烧,一半人力,一半天成,纳日月精华,人力辅之,去芜存菁,三天三夜后,建盏方成;柴烧建盏的美,并非一开始便万众瞩目。

(1)烧制工艺。在汉晋至唐时期,以不加匣钵、草木落灰化为原始釉的柴烧技艺为巅峰,从以陶器为主到陶器、瓷器同时并进。柴烧的燃料木材是窑火里最主要的材料,为了杜绝污染,烧制陶瓷时要用匣钵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防止釉面上落了灰或者在胎体上有走火的痕迹,窑工们发明匣钵便是由此而来。一匣钵一茶盏,匣钵的使用避免了陶器与火焰和木灰的直接接触,就是为了要得到光洁的釉面,也避免了烧制而成的瓷器被窑炉中的灰尘木屑所沾污,影响了釉面的质量,能够在整体上提高了烧成瓷器的质量。(2)柴烧建盏“完美”。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陶瓷以整齐洁净为上品,而柴烧窑即使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当时的人们一直认为这是“瑕疵品”。只要是带着落灰的,形状不规则的陶瓷都是残次品。以致于柴烧窑在之前都有一个传统,就是不惜成本地砸掉带有变形、铁点以及落灰的器具,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保证出产成品的“完美”。

(3)柴烧建盏的“趣之美”即变化之美,体现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多变的色彩和窑变效果,正是建盏最吸引人的地方。出窑后色彩万千、变幻无常的色泽纹路,偶发的自然之美,无常的火痕肌理,这都造就了千差万别的黑瓷建盏。建盏在阳光下、茶汤里,肉眼看、放大镜瞧,都有所不同。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不同的排列与光感,如宇宙般变幻莫测、令人着迷。

4 结语

由于古代采用龙窑和柴火烧制,在几十至几百米的龙窑内,各处的窑温和气氛都有很大差别,使得建盏不可能具有一致的釉色,每一只盏的釉色都表现“迥异”,找不出重复釉色,因而也被称为“窑变”,也有人将其比作在某个决定瞬间按下的相机快门所表现的照片,只是每一张都无法预测,更被戏称是“窑神”所为。即使是同一釉料、同一器型、同一时间入窑烧制,烧制出来的柴烧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可谓是众生百态。这便是建盏的独立性与惟一性。柴烧存在意料之外的惊喜,同样的,也有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三天两夜的柴火燃烧,历经窑火淬炼,在开窑前谁也无法断言烧成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龙窑柴烧建盏的独一无二的美和天赐的艺术之美。

猜你喜欢

柴烧建窑龙窑
柴烧匠人的指尖追求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活着”的龙窑
柴烧志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如果你还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