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食品安全学为例

2022-08-19王晶晶张倩妮于洋张振

食品工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堂

王晶晶,张倩妮,于洋,张振

锦州医科大学(锦州 121001)

课程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019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和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双万计划”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旨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育人理念,开拓育人途径,全面提高高校服务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1]。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国际时局的复杂多变,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学生思想引导、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使命。因此,不断深化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3]。

锦州医科大学是全国最早在医学院校中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食品安全学经历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和食品安全学2个阶段的发展历程。2014年和2020年,食品安全学分别获批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和辽宁省线下一流课程。先后被沈阳农业大学、辽宁警察学院跨校修读。目前,食品安全学课程已经利用雨课堂实现了数字化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高了授课育人的“弹性”。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课前预习和课后测试有资源、有目的,课堂教学有设计,课下拓展有成效。接下来,将就课程建设的方法和经验汇报如下。

1 食品安全学的特点及改革前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食品风险评估、食品毒理学、食品法律法规等食品安全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科学性、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伦理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知识体系涉猎工、农、医、理等多个学科。学生需要具备食品微生物、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流行病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还应对乳、肉、蛋、果蔬等食品加工和保藏工艺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食品安全学是培养食品人才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在食品类院校中均有开设。食品安全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和内涵广泛的特点,因此该门课程在知识体系的构思、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方法的使用中都变得相对复杂,但同时也赋予课程的开展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2014年以前,食品安全学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知识体系更新滞后;有限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限制教学资源的积累;教学方式、方法、途径和考评方式单一。虽然能够完成知识培养目标,但缺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思维力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零碎的思想启发尚缺乏系统性,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略显生硬。针对上述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以专业、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思想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作为课程建设的标准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就课程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和成效进行介绍。

2 课程建设举措

2.1 凝练教学目标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新工科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等工作要求,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从思政、知识、能力、素质4个维度的重新凝练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讲授食品从源头到餐桌各个环节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引入途径、人体危害及其防控策略。突出食品安全涵盖营养、质量和卫生的科学内涵,注重将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相关联,探索从知识要素方面架构医工结合途径。在素质和能力方面,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创新力和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对本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加以辨析;具有运用现代检测技术进行过程监测、控制、溯源和预防管理的能力。在思想方面,铸造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家国情怀,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突出“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

2.2 组建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的组建主要采取“内选外培”的方法。“内选”,即依托锦州医科大学医科突出,门类全的优势,通过校内精选组建一只具有工学、农学、微生物学、动物医学、流行病学、法学等多学科背景,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外培”,即秉着“教育者先受教”的理念,定期选派人员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2.3 更新教学内容

2.3.1 “三层递进式”构建理论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课程由24学时增设到56学时。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删除与其他课程交叉部分。突出主要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将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引入途径、评价方法和控制体系,作为优先选取的教学内容;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制定等作为自学内容;将流行病学、食源性疾病等预防医学学科作为拓展资源。这种递进式设置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教学的挑战度。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能力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2.3.2 “内外结合,虚实互补,赛践互促”提升实践训练水平

“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践分为16学时实验和30学生实训2个部分。校内实践项目的设定遵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原则,如鱼中组胺的检测与评价、肉中素环素药物残留的检测与评价、水产品中镉元素的检测与评价、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极性组分的检测、食物中毒的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理等,这些实验都有相对应的理论教学章节。而校外实训主要是校内实践的延伸,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虚实互补”,即实践项目与仿真项目相互补充。将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能大规模开展,或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实践项目,以虚拟仿真的形式开设,或者作为自学资源开放,如原子吸收风光光度计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的使用及致病菌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实验项目,并且在课下反复训练。

“赛践互促”,即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充分促进学生的实践力、创新创业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而这种双创思维的训练则渗透在理论教学的全过程。

2.4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2.4.1 建设面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线上课程资源

教学团队面对不同受众群体建设课程资源,在辽宁省金课平台构建可跨校选读的MOOC资源,主要用于跨校选修学校使用;在智慧树创建课程自学、巩固和拓展资源,满足学生课后拓展或加深的学习需求;在雨课堂开展课堂教学,对课堂数据实时监控搜集。

2.4.2 师生共建“专创融合”的案例库

发动学生搜集近20年食品安全焦点事件编辑成册,优选典型、多学科交融、社会影响大的食品安全案例及热点问题编写成讨论式案例。通过这些案例锻炼学生分析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其思辨、质疑、批判的精神。在教学过程,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辅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在探寻中学生自觉领悟到提高自我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中优秀的获奖作品、调研报告、论文、科普视频和文章纳入到教学资源库中,形成“师生共建一门课”的良性循环。这一举措不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而且点燃学生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热情。

2.5 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

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始”于线下课堂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而“终”于线上的践行。结合医学院校和食品专业特点,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元素。以健康为导向,以知识点为纽带,从价值引导、思想启发和践行“知行合一”三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开展形式和素材库的建设。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的每个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始终。2020年,师生探索践行“知行合一”的途径和方法,创建“锦e食安”公众号,作为学生知识“变现”,服务社会的线上实践平台。实践内容分为推送食品行业资讯,开展食育和食安科普宣传,助力地方农业等几个部分。“锦e食安”为师生打开一扇服务社会的窗口,同时将校、企、地三方社会资源引流到平台,为师生和教学提供一条外源信息输入的途径。这不仅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加课程知识体系的“弹性”,而且开拓思政育人“以点带面”新局面。

2.6 多元化教学环节设计和组织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梳理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案例讨论—总结升华”的教学过程,将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创业理念、创业知识等内容融入课程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强化学生的创业信心、创业能力。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的“隐性”思政教育。通过雨课堂监测教学数据,指导课堂教学;通过案例讨论、报告实现课堂翻转;通过智慧树线上资源,扩展课堂知识点,辅助学生自学;通过公众号平台应用所学知识点;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大创+竞赛相结合等形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通过雨课堂、案例讨论报告和公众号平台等数据与学生留言,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图1 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2.7 建立全过程覆盖的多样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2种方式构成。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具体包括:期中理论测试、学习过程中参与课堂的情况(雨课堂统计)、做报告情况、实验情况及参与“锦e食安”社会实践平台建设情况;期末理论测试(占课程总成绩的 60%)。将出勤、课堂表现、报告、案例讨论、期中理论测试、实验成绩以及参与食安科普和服务社会的过程,全部纳入课程考核。

3 课程建设成效

3.1 应用成效

3.1.1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和建设者,教师成为引导者。达到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改革目的。师生创建的线上食安科普和助农服务平台“锦e食安”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2020年教师指导5组学生参加了辽宁省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包括“沙门菌——细菌性食物中毒中的行业老大”等5幅动画作品全都纳入到资源库中,切实达到了“师生共建一门课”、协同发展的目的。

3.1.2 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近5年,课程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辽宁省食品创新大赛、辽宁省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创意大赛、辽宁省海洋食品大赛等各类大赛数十余项,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3.1.3 培养了一支专创融合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团队

成果完成人分别以推动工科教学改革、科研反哺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学生学业指导水平。1人被授予省级教学名师,多名教师被辽宁省教育厅、学校授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者和优秀教学管理者。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发表数十篇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论文,出版教材多部,参与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多项。

3.2 推广效果

3.2.1 获得不同行业专家的认可和推广

食品安全学作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在辽宁省金课平台运行以来,其点击量超过30万。从2019年开始,连续三年被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和辽宁警察学院刑侦专业跨校、跨专业修读,选读人事近千人,并获得一致好评。2020年,课程发布在学习强国省级平台,同年获批省级线下一流课程。新媒体+的教学模式作为特色教学在院内推广。2021年讨论式案例“会诊触霉头的普洱茶”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中被评为“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组”研讨作品。

3.2.2 “知行合一”式思政育人方式社会效应显著

依托“锦e食安”平台开展线上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将课堂延伸至校外,利用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积极宣传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和方式,发挥食安科普辟谣作用,助力地方农业和行业发展,辐射效应达万人以上。师生团队结合节日、热点、时事行业新闻,开展全民营养周、全国学生营养日、世界认可日、食品安全日、锦州市国家食品安全城等宣传活动。协助学院完成研究生调剂和考研光荣榜等经验分享活动,受益人群达数千人。大幅提高学校和学院的知名度。通过以上实践,学生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自我认同感增加,爱院爱校爱岗敬业思想得到充分激发,切实实现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

4 结语

食品安全学教学团队以结果为导向,锚定与食品专业和课程定位一脉相承的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构建“七位一体”多维度专创融合的弹性教学模式,即“思政引领、知识纽带、案例导入、问题引导、报告研讨、知行合一、赛建互促”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新工科对食品安全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整体观,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整合观,打造“师生知识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观,以及师生共建一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观。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堂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