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体化培养

2022-08-19张晓娜赵宁宁刘冰苏玖玲路源

食品工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工科专业技能

张晓娜,赵宁宁,刘冰,苏玖玲,路源

新乡工程学院(新乡 453003)

传统的工科类专业教学培养模式更偏重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较少,因此,造成工科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更强调深度和精度,而知识广度和管理能力等明显不足,学生往往缺乏人文素养、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等职业素养,还存在思维固化,缺乏灵活性和发散性,难以打破固有规则和框架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行为方式上比较刻板,不善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共享、团队合作。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除了对工科类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他们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等能力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各高校也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相继开展相关研究:石翠华[1]提出创建学徒制、双元订单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合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刘华利[2]提出通过构建立体式课堂教学、营造仿真实训环境、渗透式行为内化等模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张伶俐[3]提出将思想道德、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三大人才培养版块和课程、活动、文化环境三大载体相融合,构建覆盖专业培养全过程的“三版块三载体”立体化育人版块群;黄丽娟[4]提出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李素文等[5]提出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建立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协调能力的创新育人平台,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张海生等[6]提出整合跨学科课程资源、重组课程结构、注重学生国际化和精细化培养,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关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融合的研究基本以理论为主,关于可行性的具体措施研究较少。

结合工科类专业学生背景及企业人才需求特性,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将职业信念、服务礼仪、目标管理等融入到学生教育中;将才艺养成、潜能开发、演讲口才、积极心态等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方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索出高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科类人才,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常见的工科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土木工程、食品科学、电气工程、化工制药、通信工程等,都需要具备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工科类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更强调深度和精度,知识广度要求不高,尤其是工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等职业素养有较明显缺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专业发展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社会对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较多重点关注的是实践领域,也有研究综合素质的,但培养项目较为传统、单一,缺乏系统性研究,没有形成统筹联动互相促进的一体化固定模式,很难进行有效推广。

2 构建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

2.1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

基于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理论,结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特点,创新有机融合机制,提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构建思路,并给出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型

2.2 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关键点

2.2.1 专业技能

2.2.1.1 重构知识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和授课方面,工科类专业更需要交叉和融合管理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知识,例如,融入大学语文、相关法律法规和形体礼仪等课程,使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此外,按照课程思政要求,加强课堂管理,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听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次授课实现“课程思政3分钟”。教研室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交流会,互相取长补短,创新思维,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2.2.1.2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教师学科背景的交叉性和知识结构的互补性,组建教师科研团队和学生科研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性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在线教育平台方面,采用超星、智慧树、雨课堂和钉钉等线上教学与传统的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构建精品在线学习平台、专题研讨、挑战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考核方式也向多样化转变,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比武方面,定期开展专业基础知识笔试、操作技能竞赛和典型案例展示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能等。

2.2.2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效融合

2.2.2.1 实践技能提升工程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促进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竞争力。校外实践团练是指结合主题党日、暑期社会实践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有意义的校外活动,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和学以致用等能力。学练赛一体化即将专业相关技能大赛内容,融入到日常课程学习中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目的性,达到学、练相融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课外整合知识,在比赛中总结优势,发现不足,补齐短板,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校企平台搭建方面,积极创建高质量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内辅导员、企业辅导员、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四维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探索切实有效的校外实习管理模式,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衔接。

2.2.2.2 求职技能提升工程

大一重点打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个人生涯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并根据学习和个人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正。同时组织模拟面试、简历优化、职业信念探讨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督促树立目标方面,紧密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辅导员组织大学生从学业、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等方面,写下自己短、中、长期101个目标,并定期督促他们对目标进行修订和更新,让他们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和不断完善,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迈向成功。职业服务礼仪方面,通过融入形体训练、公关礼仪和管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服务礼仪、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2.2.3 职业素质

2.2.3.1 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将文化素养提升工程贯穿学生成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成才,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全方位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礼敬优秀传统文化,品读书香促党建”“星空讲堂”“一站到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勤于思考,促进自我革新精神养成。充分发挥感恩励志教育作用,采用课堂教育、小班辅导和主题班会等方式,在情感上促成感恩励志意识的养成;开展以角色扮演、志愿服务和讲好感恩故事等实践活动,在行动上践行感恩回报、励志成才;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实现感恩励志实践掌上化,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向善的正能量,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最终励志成长成才。在文化素养提升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将文化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2.3.2 潜能素养提升工程

将潜能素养提升工程作为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潜能开发拓展活动,通过思维游戏练习、素质拓展活动、异想天开思维训练等方式,激发大学生潜能,为综合性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演讲口才提升活动,通过主题演讲、胆识训练和主持人训练营等方式,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个性素养。开展才艺养成计划,结合学校其他学院优势,将职业素养、形体训练和服务礼仪等提升个人涵养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融入工科类专业培养方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结语

结合工科类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特性,通过重构知识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技能、文化素养和潜能素养等途径,不断优化专业技能,强化职业素养,并使两者有机融合,从而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等,探索出高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体化的培养教育新模式,才能培养出集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科类人才,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满足社会对工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工科专业技能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感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