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文帝:儿子“逼”我当太祖

2022-08-18

新传奇 2022年30期
关键词:刘裕高祖太祖

没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不能上庙号

元嘉三十年(453 年),南朝宋颇有作为的一代英主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杀死。

刘劭虽弑父篡位,但还是要装孝子,因此对外宣称父亲是暴病而亡,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礼,并上谥号景皇帝、庙号中宗。

刘劭继位不到两个月,即被三弟刘骏杀掉。刘骏当上皇帝后,重新给刘义隆上谥号文帝、庙号太祖。

刘义隆是南朝少有的有为之君,武功虽不如其父刘裕,但长于文治,使得南朝政治清明。可以说,他是相当出色的守成之君,时人也称他为“中兴之主”。

所以,无论是象征经天纬地之功、慈惠爱民之能的文皇帝,还是“耆意大虑、布义行刚”的景皇帝,对刘义隆来说都是恰当的,但问题出在庙号上。

西汉伊始,每位皇帝死后,新帝都会立庙祭祀,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每位过世皇帝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数量众多的家庙将难以祭祀。

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与在位皇帝最亲的几代皇帝外,其他皇帝的庙到一定时候都会被毁掉。但对于那些有大功、大德的皇帝,子孙后代会给他上一个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

刘义隆画像

这个待遇非常诱人,一位皇帝能被世代祭祀可谓无上荣耀。但每个朝代有那么多皇帝,彼此又都是父子、祖孙这样的亲密关系,庙号给谁、不给谁都不好做,于是发展出一套庙号授予机制——“祖有功而宗有德”。也就是说,没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不能上庙号。因此,两汉有几十位皇帝,但有庙号的只有寥寥数人。

太祖在太庙里的地位高于高祖

不过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被打破了。从曹魏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及至五胡十六国,只要当过皇帝都能被封一个庙号。

到刘义隆这儿,庙号的标准已降低,加上他的政绩还可以,在南朝诸帝中处于上游水平,符合“有德”的标准,中宗的庙号也符合他守成之君的作为。刘劭虽大逆不道,但给刘义隆上的这个庙号还是很客观的。

但后来中宗的庙号被废除了,夺位后的刘骏为刘义隆设庙号为太祖,就有些不太合适了。因为这不仅将只能属于开国之君的太祖授予了守成之君,还使刘义隆的地位凌驾于开国之君刘裕之上。

刘义隆的庙号是太祖,而刘裕的庙号却是高祖。这种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刘邦作为开国皇帝就被称为汉高祖。至于刘邦的庙号是怎么来的,不得而知。

再如,曹丕建立魏国,应该就是曹魏的太祖。但众所周知,真正奠定魏国基业的是曹操,他才是真正的开国皇帝。因而,曹丕为显示对父亲的尊崇,追封曹操为魏太祖。但最终正式建国的是曹丕。所以,曹丕死后,上庙号高祖。

此后,太祖与高祖在礼法上差不多可以画等号。如果一个国家有一位奠基者,还有一位建国者,那就一个叫太祖、一个叫高祖,混着来。不过,太祖在太庙里的地位稍高于高祖。

刘裕建立刘宋,既是奠基者又是开国者,按理说应该是太祖,而且刘裕也有这个意思。他在开国后立太庙却不立太祖,实际上是为自己准备的,但没想到死后只被尊为高祖,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为了继位的名正言顺,将太祖强加在父亲头上

刘骏是刘义隆的第三子,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刘义隆晚年曾想改立太子,但由于刘骏长期不受宠,在朝中也没什么势力,所以不在考虑范围内。虽然刘骏后来做了皇帝,但是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为了摆脱“不合法”带来的危机,刘骏必须采取行动来宣示自己登基是名正言顺的。他选择的幌子是“孝”,他即位后,全盘废除了刘劭的新政,改用元嘉旧制,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为政标准完全承自父亲,他连登基伊始的年号都定为“孝建”。

刘骏的面子工程应该说是很成功的,乃至他死后谥号被定为孝武皇帝,还是离不开“孝”字。

刘骏想要加强自己的合法地位,不光要展示自己处事有其父遗风,还要抬高刘义隆的地位,以此与弑父篡位的刘劭形成鲜明对比。他将太祖强加在父亲头上,换来了“至孝”的名声,也让自己的皇位愈发显得正统。

猜你喜欢

刘裕高祖太祖
汉高祖刘邦最后的日子
八月十五月儿明
未来日记
废储风波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婆婆纳
偷皇帝的车
曹植聪慧
刘裕写大字
气坏皇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