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业振兴的关键在于竞争力提升

2022-08-18徐兴利黄家伟

食品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奶类奶制品奶业

徐兴利 黄家伟 本刊记者

奶及奶制品因其较为全面的营养价值,被人们所熟知并迅速成为日常饮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奶业生产、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奶业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如生产成本高、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产业竞争力不足,阻碍整体发展。当下,全面提升奶业竞争力成为加快实现奶业振兴的重要前提,刻不容缓。

营养多面手

经过多年发展,奶及奶制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奶类科普工作也使人们对其有了较高的认可度。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等20余种营养素,有研究证实,科学饮奶,可以保障婴幼儿生长发育、减少儿童营养不良、预防慢性疾病发生、提高人均健康预期寿命。

以牛奶为例,牛奶中所含的矿物质、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对人体健康均可产生有益影响。牛奶中富含钙、磷、铁、锌、铜等矿物质,且钙磷比例较佳。数据显示,1升新鲜牛奶活性钙含量约为1250毫克,约为大米的101倍、瘦牛肉的75倍、瘦猪肉的110倍。

牛奶所含的20多种氨基酸中,有人体所必须的8种氨基酸,1升牛奶可以满足或超过成年人每日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据相关研究显示,牛奶中富含以亮氨酸为代表的支链必需氨基酸,既能为肌肉合成提供原料,还能通过亮氨酸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促进肌肉的合成。

蛋白质含量也是牛奶营养价值的重要体现,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酪蛋白、乳清蛋白等。酪蛋白是酸性磷蛋白,主要以酪蛋白钙的形式存在于乳中,是机体必需的主要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

牛奶中所含脂肪也属于高质量脂肪,消化率在95%以上,而且含有大量的脂溶性维生素。牛奶中的乳糖则为半乳糖和乳糖,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糖类。此外,牛奶中还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1升牛奶约含0.67克免疫球蛋白,可为机体提供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

奶及奶制品相关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加深了人们对奶产品的科学认知,但部分消费者对奶及奶制品的科学摄入仍然存在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奶产品消费体验和消费选择。比如,人们对于保质期较长的常温奶的质量问题颇为关注。“长保质期的灭菌奶用了防腐剂,这是错误的认知,是误解。长保质期的牛奶是通过加工工艺把细菌都杀死,然后在无菌的环境里将它灌装,牛奶里没有微生物,所以可以长时间保存不坏。常温奶虽然保质期长,但是营养成分没有变化,长保质期的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原理事长宋昆冈表示。

此外,对于全脂奶与脱脂奶的选择,也困扰了消费者许久。宋昆冈表示,“我建议喝全脂奶,大家可能看到国外货架上很多是脱脂奶,但是要知道外国人吃面包,早晨要抹黄油,所以油脂的摄入量不会少,但是中国人早餐很少吃面包加黄油,奶油的摄入量很少。而且全脂奶的味道好,乳脂肪属于优质的脂肪,含有很多必须的脂肪酸,特别是中国人喝奶的量又很少,完全不必担心脂肪会摄入过多。”

选购过程中,消费者应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奶及奶制品的营养价值,理性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产品才能于健康有益。

发展稳中有进进口冲击需重视

较高的营养价值既带来了庞大的消费需求,也带动了产业发展。纵观我国奶业2020-2021年的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奶业正处于提质增效关键阶段。近两年的奶类产量、消费量、机械化程度、加工集中度等相关数据均能直观反映奶业发展轨迹,其中,奶品质量始终是产业发展生命线。

《2021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2020年,乳制品和生鲜乳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9.87%和99.8%;乳蛋白、乳脂肪的抽检平均值分别为3.27%、3.78%,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菌落总数、体细胞抽检平均值优于欧盟标准;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2年保持100%。全国4241个生鲜乳收购站和5280辆运输车,实现监管全覆盖,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

从生产层面看,2020年,全国奶类产量3530万吨,同比增长7.0%;乳制品产量2780万吨,同比增长2.8%。2020年,全国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7.2%,同比提高3.2%。奶牛单产8.3吨,同比增长0.5吨;规模牧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95%配备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

时至2021年,我国奶业发展仍处于平稳有序阶段。《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中提到,2021年,全国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70%,奶牛年均单产8.7吨。奶类产量和牛奶产量保持增长,比上年分别增长7.1%、7.0%。奶制品加工量保持增长,年内呈逐月放缓态势。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年奶制品加工量3031.66万吨,比上年增长9.4%。奶制品加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排名前十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工量达2071.43万吨,占全国奶制品加工总量的68.3%。

从消费层面看,2021年,奶类消费量5972万吨,比上年增长11.8%;人均奶类消费达42.29千克,比上年增加4.5千克,增幅处于历史高位。

总体来看,我国奶业生产、消费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安全达到较高水准。但是,仍存在产销衔接不紧密、奶业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我国奶业整体竞争力不足,进口冲击严重。数据显示,2020年乳制品进口比2015年增长了70.4% ,奶源自给率下滑了9.6%。2021年,中国进口奶制品总量389.73万吨(不含酪蛋白),较上年增长18.8%,其中液态奶进口129.61万吨,较上年增长20.9%,干乳制品260.13万吨,较上年增长17.7%。全年奶制品进口量加速增长,大包粉和奶酪进口增幅较高,分别比上年增长30.2%和36.3%。

进口奶产品带来的冲击需要引起多方高度重视,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奶业竞争力。

多环节共同发力提升奶业竞争力

奶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从奶源、饲料供给、育种等多环节发力。提升奶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统筹奶业主产区和潜力区发展、降低养殖成本、优化奶产品结构、引导奶类消费对于提高我国奶及奶制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4100万吨左右,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左右。规模养殖场草畜配套、种养结合生产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饲草料投入成本进一步降低,养殖场现代化设施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奶牛年均单产达到9吨左右。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形式更加多样,国产奶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上述主要目标的达成,需要对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提升,补齐短板,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为提升奶业竞争力,《方案》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对促进奶业振兴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细化和提纯。

优化奶源区域布局

抓住重点区域、突出重点环节,支持主产省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启动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立足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3个实施千万吨奶工程的省份,打造奶业发展优势产区,推动奶业生产提质增量。发挥垦区产业集群优势,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支持南方主销区奶源产能开发,重点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发展,加强奶牛热应激技术服务支撑,开展饲料资源多元化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提高养殖场标准化管理水平,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方奶业发展模式。

提升自主育种能力

夯实奶牛品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基础,扩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范围,推进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在良种选育过程中的应用,健全奶牛生产性状关键数据库,建立奶牛育种数据平台,提高遗传评估效率,应用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组建参考牛群,开展青年公牛联合后裔测定,培育后备公牛和验证公牛,建设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增强良种自主供应能力。

增加优质饲草料供给

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支持内蒙古、甘肃、宁夏建设一批高产优质苜蓿基地,提高国产苜蓿品质,推广青贮苜蓿饲喂技术,提升国产苜蓿自给率。推进农区种养结合,探索完善牧区半舍饲模式,推动农牧交错带种草养畜。全面普及奶牛青贮玉米饲喂技术,支持粮改饲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奶牛养殖大县。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总结推广粗饲料就地就近供应典型技术模式,降低饲草料投入成本。

支持标准化、数字化规模养殖

培育壮大家庭牧场、奶农合作社等适度规模养殖主体,支持养殖场开展“智慧牧场”建设,对饲喂、挤奶、保健、防疫、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智能统计分析软件终端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实现养殖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加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在生产管理中的解读应用,推进精准饲喂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引导产业链前伸后延

推进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养殖场,提高自有奶源比例,并通过与奶农相互持股、二次分红、溢价收购、利润保障等方式,稳固奶源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奶农在确保质量安全的条件下,依靠自有奶源有序发展乳制品加工,推动奶牛养殖向乳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拓展,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低温发酵乳、奶酪和民族特色乳制品,通过直营、电商等渠道服务当地和周边社区居民,提高奶牛养殖效益,提升奶农市场地位。

稳定生鲜乳购销秩序

支持奶业大县、企业和有条件的奶农自建乳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检测技术研发和资源共享,为奶农检测提供便利,做到节约成本,公平公正。加强国家级乳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支持一批奶业科研基础扎实、技术服务支撑能力强、区域服务能力强的生鲜乳检验检测机构设备提升。以构建公平合理的生鲜乳收购价格机制、保障乳品质量安全为目标,探索生鲜乳第三方检测,推动形成以质论价、公平合理的生鲜乳市场购销秩序。

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完善乳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健全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等管理制度。强化源头治理,推进奶牛健康养殖,加强奶牛疫病防控,开展奶牛养殖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严格养殖环节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效率,优化奶业监管平台,加强收购、运输重点环节监管和抽检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取缔不合格生产经营主体,保障乳品质量安全。

支持乳制品加工做优做强

用好“本土”优势,打好“品质”“新鲜”牌,满足差异化市场需求,研发生产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乳制品,避免过度包装,提高国产乳制品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奶酪加工技术攻关,加快奶酪生产工艺和设备升级改造,提高国产奶酪的产出率,研发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奶酪产品。提高乳清、蛋白浓缩物等奶酪副产品加工利用水平。开发羊奶、水牛奶、牦牛奶等特色乳制品。鼓励地方及行业协会注册区域公用品牌或申请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培育一批示范带动行业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影响力的国产乳品品牌。

加强消费宣传引导

加大奶业公益宣传,扩大乳品消费科普,倡导科学饮奶,引导健康消费。普及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奶酪等乳制品营养知识,培育多样化、本土化的消费习惯。加大学生饮用奶宣传推广。支持奶牛休闲观光牧场发展,深化消费者对奶牛养殖的科学认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乳制品消费监测,研判供需形势。开拓“互联网+”等新型营销模式, 满足乳品便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优化奶源区域布局、提升自主育种能力、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加强消费宣传引导……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奶业发展的“参考书”,为奶业振兴树立了实践模板。

供需双升步入新发展阶段

奶业振兴步伐的加快以及奶业竞争力的增强,无疑将提升国内奶及奶制品的市场份额,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为今后奶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得出才能供得上。据预测,2026年,预计奶类产量达4665万吨,比基期增长32.0%;2031年,预计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85%,奶牛年均单产突破9.5吨,全国奶类产量达5392万吨,比基期增长52.5%,年均增速3.6%。

良性供销循环能够将产业带入良性发展轨道,产量的提升需要同与日俱增的消费需求相匹配。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表示,从长期来看,消费是中国奶业发展的一个挑战,2021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快速增长,推动了奶业的发展。未来,我国奶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国人能否养成喝奶的习惯息息相关。

预计2026年,消费量达7744万吨,比基期增长42.9%;随着奶类科普教育工作持续推进,奶类消费数量将稳步提升,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到2031年,消费量将达8957万吨,比基期增长65.3%,年均增速4.1%,其中,人均消费量将达63.2千克,预计国内低温鲜奶、奶酪和黄油等干乳制品消费水平均显著提高。

在今后的奶业发展过程中,进口奶及奶制品带来的冲击虽然仍旧存在,但有所减弱。据预测,预计2026年,奶制品进口量折合生鲜乳3099万吨,比基期增长63.3%;2031年,进口量折合生鲜乳将达3586万吨,比基期增长88.9%,年均增速5.0%,明显低于过去10年12.3%的年均增速。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奶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具备较强持续性的发展模式。产量和销量的提升、进口奶及奶制品冲击的减弱均在佐证这一点。未来,我国奶业竞争力经过系统性提升后,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奶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猜你喜欢

奶类奶制品奶业
老年人不同生命阶段奶类摄入状况与成功老龄化关系研究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奶制品消费行为分析
中国15省(区、直辖市)1991—2015年中老年居民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
饮食减少奶制品危害骨骼健康
第一章吃的基础课⑧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
奏响中国奶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