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技术”和他的“清华花椒”
——清华毕业生张升平青春赛道上的非专业选择

2022-08-17陶一晨见习别致

当代党员 2022年14期
关键词:升平双江花椒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 陶一晨(见习) 别致

张升平(左一)正在给椒农进行技术培训

“趁凉快,赶紧上山摘花椒了!”盛夏到来,潼南区双江镇的椒农们每天一大早就相约赶往花椒基地采摘花椒。

时下,双江镇的万亩花椒基地中,满眼皆是青色的花椒,十分喜人。椒农们忙活在花椒林间,放眼望去,一派喜获丰收的热闹景象。

“今年我们镇的‘清华花椒’实现首产,产量预计有300吨!”在村民的交谈间,“清华花椒”被频繁提起。

“清华花椒”,名从何来?

记者追问得知,原来,负责村里花椒种植技术的,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那么,这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为何来到双江镇,又与花椒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呢?

从心的赛道:“田间地头,大有可为”

“大家注意,采摘花椒时千万别用手捏着椒粒,不然压破了果实上的油胞,影响果实品质。”一个面容黝黑的年轻人穿梭在花椒林里,时刻关注着村民采摘花椒的情况。

“‘张技术’,你放心吧!我们已经在你手上‘出师’了!”椒农们开起玩笑,基地里一片欢声笑语。

这个村民喊得亲切的“张技术”,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张升平。如今的他是双江镇金龙社区的本土人才,还是全镇村集体联营企业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员,为双江镇万亩花椒基地提供技术服务。

于张升平的学历背景而言,下乡种植花椒的确是一个非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的选择需要更多的勇气。当周围的同学大部分都选择留在大城市时,他成为同届清华校友里唯一的乡村本土人才。

在他的家乡山东省枣庄市,左邻右舍很是不解:“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到了清华大学,就应该留在大城市啊!”张升平的父母对他考出“农门”,却又回到农村种植花椒更是担忧不已。

“我曾和同学在北京开过礼品店,还做过客户经理。”张升平回忆起曾做过的职业选择,“留在大城市对我而言并不难,但是我觉得朝九晚五的工作缺乏乐趣,一眼望得到头,中间差了很多东西。”

2015年,张升平在同学的介绍下,来到重庆市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做起了农村电子商务。回归熟悉的田园生活后,他发现自己骨子里还是热爱农村、热爱农业。“我看到村里很多老人的增收渠道有限,就想到了我的父母。我那时候就想从最基层做起,从农村电商逐渐转型到农业产业,搞技术服务,带着村民致富奔小康。”张升平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0年初,张升平作为本土人才被引进到双江镇发展花椒产业。面对大片亟待开荒的山地,他在朋友圈写下“田间地头,大有可为”。

对于张升平来说,这个非专业方向的选择其实是听从本心,在众多人生道路中选择了自己的青春赛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个领域前期没人做,就需要有人带头去做。”在张升平看来,他喜欢农村生活,农村也需要青年力量。

张升平(右一)和椒农们一起挖地

走心的赛道:“他脱掉上衣后,连着掉了一大层皮”

5月10日凌晨5点,曦光未现,整个村庄都在静静地等待太阳升起,张升平的房间里却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同屋的室友一听就知道“这小子又要往花椒林里钻了”。

“这个时间出门凉快一些。”张升平说,“村民都是七八点开始上工,我要赶在他们之前到达花椒基地。”

晚上9点多,张升平才回到住处,在不能钻花椒林的深夜时分,他也有自己的特殊安排——在网上学习花椒种植技术。

“这里的花椒可能有点问题,这个季节、这个气温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借助短视频软件,张升平把各个地区的花椒林“收缩”到屏幕中,然后又“钻”进去了。

这股超乎寻常的“钻”劲儿让旁观者印象深刻,双江镇党委书记张昭源至今还记得张升平夏天在花椒地里暴晒后回来的样子:“他脱掉上衣后,连着掉了一大层皮!”

对此,张升平却说:“还好吧,我觉得这些对农村孩子来说不算什么,也没有太多的苦,还没到不能克服的地步。”

偶尔,张升平也会同身边人开玩笑:“种植花椒啊,比考清华还难。”随即他又补充道:“因为农业对我而言是全新的领域。”

张升平明白技术学习只是第一步:“整个种植过程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打个比方,如果花椒树受病虫危害严重,专家推测肥力不够,那肥力怎么增加,如何量化?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变数,必须依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在“很大的变数”中,张升平看到无数个未知,但是他乐于接受挑战,走心钻研,他认为种植花椒和工商管理虽然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只要掌握了知识的本质和核心,就能搭起二者间的桥梁。

在双江镇,张升平种植花椒的技术让当地村民大开眼界。

“‘张技术’拿着卷尺、皮尺在量什么呢?”

“说是给花椒培育找数据支持,我还看见他电脑里有很多图表,花椒基地里剪枝摘叶的数目和种植密度,都是他通过实地收集数据,加以计算推导出来的。”

“为什么这个月的除草率在考核评分里占比这么多啊?”

“‘张技术’说过不同季节杂草长势不一样,夏天的除草任务肯定要比冬天重,这种方法才更科学。”

在张升平及其团队的科学管理下,双江镇的花椒种植从过去的零星分散、靠天吃饭走上了统一规范、高品质发展之路,相比传统种植方法,坐果率提高了1—2倍。“今年,花椒基地的产量可达300吨,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张升平介绍道,“明后年花椒产量还会翻倍增长。”

当大家谈起张升平的名校光环时,他坦言:“清华大学很好,它能培养你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因此让我能够顺利搭建起种植花椒和工商管理两个领域之间的知识桥梁。但是我不会因为自己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就觉得高人一等,在校时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走出校门都是平常人,不要太看重这份荣誉。”

开心的赛道:“他们叫我‘张技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张技术’,来得早哇!”

“‘张技术’,下雨了慢点骑哦!”

“‘张技术’,麻烦你过来帮我看一下,我又搞不懂了。”

……

张升平骑着他红色的小电瓶车穿梭在双江镇21个村(社区)的小道上,一路上,几乎所有碰到的村民都要跟他打招呼。

“我才来的时候,村民看着我们引进的‘九叶青’,就是一种20多厘米高的花椒苗,怎么都不相信这能结出花椒。”张升平回忆起初到双江镇时的一些坎坷,“我来自北方,说普通话村民听不懂,村民有时候说话说快了,我也听不懂。”

语言沟通不畅,张升平决定用行动说话、用心去交流:

他积极参加双江镇产业调度会、片区学习会、专家指导讲座等活动,系统地学习农业知识、集体经济知识后,再挨个去村里进行现场指导;

看着基地里的椒农年龄普遍较大,担心老人中暑,他把大家的工作时间安排在早上和傍晚,自己则坚持天不亮就来基地等候,保证随叫随到;

从山地开荒到宜机化改造,再到选种、接苗、送苗、下苗,哪里都有他的身影,此外他还参加了村里的志愿服务活动。

张升平把一颗真心播种在双江镇的大地上,终于获得了回报——当一串串花椒压弯了枝丫,他也一步步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大家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关心这个外地小伙儿。“一到饭点就喊我去他们家里吃饭,知道我春节不回家,就让我去吃‘刨猪汤’,还有好多人张罗着要给我介绍对象,让我在重庆本地娶媳妇!”张升平笑着说,“他们叫我‘张技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是对我的能力和服务发自内心的认可。”

“花椒有问题就去找‘张技术’”成为椒农们的底气,大家互相配合,干得热火朝天,也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发展花椒产业。

双江镇管店村村民刘英家虽然有承包地,但多年来她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从未干过农活。2020年,刘英家的土地入股镇集体花椒产业,她自己便利用空闲时间跟着张升平学习剪枝掐叶、病虫害防治、喷施叶面肥等技术。“现在不用出去打工,每个月都能挣到一两千元。”刘英燃起了种地的热情,还成为基地的管理者,“我现在就跟着‘张技术’好好学习,把花椒种得越好,分红就越多!”

下乡种植花椒两年多来,张升平见证了双江镇的荒山变成椒园,也将自己磨炼成了老百姓一遇到难题就想到的“张技术”。

如今,张升平正在积极准备迈上人生的新台阶——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经过这两年在村里的工作,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看到了很多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实事、带领村民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我也想入党,想为更多的人服务。”张升平称。

猜你喜欢

升平双江花椒
我国古代的玫瑰:花椒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童趣天真 婴戏升平
于轶文作品选
摘花椒
国庆抒怀
花椒泡脚好处多
聂双江思想的政治之维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Thermostability of Sulfur Oxygenase Reduct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