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2-08-17陈一豪

当代党员 2022年14期
关键词:乡党委村民数字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 陈一豪

三建乡绿春坝村的蜕变。图/陈勇

初夏,走进丰都县三建乡,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经过治理的龙河从群山间穿行而过,碧波荡漾;河岸两旁屋舍俨然,青砖黛瓦;放眼向山坡上望去,昔日的荒山如今草木繁茂、绿意盎然。

三建乡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形呈“三山夹两河”之势,海拔从230米急剧提升至1200米,地势陡峭,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近年来,三建乡党委突出党建引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建设“数字乡村”

夜幕刚刚降临,三建乡红旗寨村就亮堂起来了。乡亲们吃完晚饭,带着孩子聚集在村文化广场的路灯下,有说有笑。

红旗寨村是三建乡较偏远的村落,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过去,红旗寨村村民与外界联系很少,与村党组织的联系也较弱。”红旗寨村村干部说。

为建强党组织,加强与群众的沟通,红旗寨村党支部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重庆联通公司帮扶单位的网络信息技术特长,创新推出“数字乡村”平台,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信息化。

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有效提升党建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数字乡村”平台,在外务工人员可及时了解乡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最新动态,扩宽了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了村民对基层党组织的认识和了解。依托“数字乡村”平台,做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村党支部每月在平台上公示上月各项工作情况,使村宣传栏和“数字乡村”平台形成“网上网下”多渠道公示的良好局面。

同时,为有效解决后期人居环境“保持难”的问题,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依托“数字乡村”平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行动,定期发布人居环境评比结果。

“对积分高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对积分低的农户及时提醒教育。同时,我们村的党员干部群众还充分利用该平台,曝光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倒垃圾等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以‘揭短亮丑’促进环境卫生整改落实。”红旗寨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说。

“数字乡村”平台能做到的事还远不止于此。该平台还能实时为村民提供日常广播、公共应急指挥、农业气象播报、农村文化教育等信息,在处理基层组织管理事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应对农村突发事件、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党员干部可以通过手机登录该平台,对各产业基地的水果长势、病虫害等相关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产业管护效果。

基建先行提升幸福指数

由于山高坡陡,曾经的三建乡呈现出一幅“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景象。2017年以前,三建乡一年里有8个月存在季节性缺水,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等都是大难题。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自己挑水喝,做什么事情都要爬坡上坎,记忆非常深刻。”三建乡石龙门村村民熊朝林感慨地说。

缺水不仅成了“老大难”问题,更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关键性难题,三建乡党委从几年前便开始布局建设全域产业水系配套项目,组织团队对周边水资源进行摸底调查,最终敲定在临近的南天湖镇厂天坝村建设一座水库。

这座名为“思源”的水库是水利部定点帮扶丰都县重点水源工程、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帮扶集团对口帮扶项目,寄托了对三建乡发展的希望。

6月18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思源水库正式下闸蓄水,三建乡彻底结束了“望水兴叹、靠天吃水”的历史。

同时,三建乡还大力建设配套引水管网、渠堰共计149公里,使123口山坪塘和233口蓄水池“互联互通”,实现水资源“应收尽收”。

除了解决缺水难题,近年来,在三建乡党委的领导下,全乡行政村道路通畅率、4G信号覆盖率、用电保障率分别由2015年的不足40%、10%、50%全部提高至100%,广大群众“吃水靠抬、煮饭靠柴、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水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有了致富的底气,产业发展的机遇也如潮水一般向三建乡涌来。

6月,双鹰坝村、蔡森坝村、石龙门村等地的花果桃和青脆李陆续进入采摘期。随便走进当地的一家果园,浓郁的果香便扑面而来,果大汁足的青脆李挂满枝头,每逢周末,这里的果园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新鲜的水果。

2018年,三建乡党委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盘活了1.2万亩闲置土地、林地等资源,发展了1.87万亩雷竹笋、脆李、柠檬、冷水鱼等特色生态产业。

“我们按照农户以土地入股、集体以资产入股、业主以资金入股的形式,组建了8个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发展雷竹笋的绿春坝村股份合作社为例,进入雷竹笋丰产期后,每亩雷竹笋的产值能达6000元,村民按30%的比例分红,每亩地村民最少能获利1800元。”三建乡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建乡产业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15%提高到100%,8个村(社区)年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42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6.17万元。

另外,冷水鱼、芦花鸡等特色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

2020年6月,总投资超过1500万元的三建乡蔡森坝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建成投产,现有鲟鱼、虹鳟等生态鱼养殖基地50亩,配套鱼苗孵化区、成品鱼养殖区、休闲垂钓区、管理加工区等,是全市首批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指导项目,取得了重庆市冷水鱼养殖出口资质。

“今年,我们与越南有关企业签订了150吨供货合同,预计产值在450万元左右。”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该基地运营主体为重庆蔡轩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由蔡森坝村81户农户、蔡森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重庆汉业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按照比例合股组建。

2021年,该基地实现产值约260万元,81户以土地入股的农户共实现分红收益约8万元,蔡森坝村集体分红收益约14万元,村民就近务工收入约50万元。

“产业发展得好,我们心里也高兴。现在赚钱的法子多了,我们的钱包也鼓了。”正在果园里忙着采摘瓜果的石龙门村村民熊伟强的脸上满是笑意。

猜你喜欢

乡党委村民数字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平谷区熊儿寨乡党委:三举措强化“三务公开”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成双成对
?换届后县乡党委要抓好责任落实
数字变变变
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