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022-08-17祁阳阳

科教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工作者思政精神

祁阳阳,彭 鑫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就业指导处 湖北 武汉 430074)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地质事业在国家建设中占据基础地位,行业后来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事关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加强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和地质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作为地学专业教育的特色内容,是学生进行地质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力举措,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矢志报国的地质事业后来人,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1.1 遵循实践与认识辩证规律的必然要求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对实践起反作用。这样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存在于野外地质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野外地质实践本身作为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地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学生通过地质实践,切身感受地质科学求索的艰辛,体会地质先辈开拓地质事业的创业精神,了解一代代地质人为国家建设默默奉献的坚守。对野外地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会对野外地质实践工作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野外地质实践工作。学生对地质精神、先辈奋斗史及国家发展的充分认知,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地质实践,扎根地质事业,投身国家建设。

1.2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明确阐释了推进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高校要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探索“三全育人”有效路径。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课程思政时代要求、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具体体现。教师在野外地质实践中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专业教学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新时代地质相关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家国情怀和意志品质,让地质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得以传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1.3 传承地质工作精神的时代要求

我国百年地质工作中积累和形成了“三光荣”精神、李四光精神、黄大年精神等宝贵品质和精神风貌,是地质工作的珍贵财富。地质行业是国家建设领域的“先行”行业,其行业精神对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是地质工作者响应国家需要、实现人生价值和担当责任使命的强大支撑。地质类院校大学生作为地质行业的未来骨干力量,本身有着地质工作的深深烙印,对传承和发扬地质精神、撑起地质行业未来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重要意义。野外地质工作地处偏远、条件艰苦,需要长途跋涉和忍受孤独,考验工作者的体力和意志力,更考验其价值追求。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背景作为业务支撑,更需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及浓厚的家国情怀作为精神旗帜。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有地质工作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将地质精神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塑造学生情系家国的地质情怀,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地质精神。

2 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1 厚植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野外地质实践饱含了几代地质工作者默默奉献、勇于突破、艰苦创业的各类学术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历代地质工作者中均有一大批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科学工作者和杰出的共产党员,他们为中国地质事业辛勤付出,为我国建设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彰显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李四光留学期间不为外国高薪所动,为中国石油工业作出巨大贡献;黄大年放弃英国优渥的生活,为祖国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一代代地质先辈用责任担当、科学求索及无私奉献,推动着中国地质事业发展,深刻诠释了爱国主义始终是地质工作的精神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教师结合地质现象的讲解和地质知识的传授,讲述地质工作者为地质事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分享地质工作者为地质理论创新艰辛探索和不畏国外权威辛勤耕耘的创业故事,挖掘地质工作特有的爱国情操,能够增强学生为地质事业和国家建设的责任与担当,弘扬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增强思想引领,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野外地质实践过程承载了我国地质事业在世界地质版图中艰难成长的历史,见证了我国从衰弱走向强大,帮助青年学生在地质实践中认识我国地质事业的成长史,认识我国建设的艰苦历程,有助于青年学生切身感受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厚重与不易。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地点多在偏远山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镇,地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山区建设和人民生活变化,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情、国情,明确自身奋斗目标和肩负的崇高使命。在开展教育的同时,从青年成长规律出发,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担当与青年的成长结合,让学生在民族振兴中发挥青年力量,在青春中践行梦想,在奋斗中磨炼本领,在前进中彰显本色。

2.3 提升地质专业素养,培育行业时代新人

地质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事关我国宏观规划和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提升地质行业未来人的专业素养,培育行业时代新人为地质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是新时代对地质工作后来人的要求。地质先辈正是通过艰苦的野外地质实践工作为我国地质事业的进步打下坚实基础,蕴含在其中的优秀事迹和奋斗故事是启迪青年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精神动力。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让青年大学生切身感受地质先辈为科学废寝忘食的成长过程,体会为国家基础建设呕心沥血的艰辛和为国家资源勘查、能源开发奉献热血的幸福感,让先辈的奋斗身影成为指引地质青年成长的精神灯塔。同时,野外地质实践中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地域偏远,需要步行跋涉且食宿不便,实践条件艰苦,考验着人的体能和意志,但这种艰苦条件能帮助学生观察和体验基层生活、贴近群众,更能培养学生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3 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 挖掘地质精神财富,树立报国情怀

我国地质事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产生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地质精神内涵,涌现出众多先进地质工作者。在地质事业萌芽时期,以章鸿钊等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救国图存、勇于开拓;在地质事业初成时期,以李四光等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奋力求索、无私奉献;在地质事业发展时期,以孙大光等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在新时代的地质事业中,涌现了以黄大年等为代表的至诚报国、敬业奉献的地质工作者。他们都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典型代表,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先进榜样。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在讲授地质知识的同时,将我国地质工作者进行事业探索的光辉历程和有趣故事讲述给青年学生,让中国地质事业的先辈奋斗故事流传后世。另外,教师可在地质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区域特色,精心组织开展地学文化等讲座,宣扬地学精神,讲述地质工作情怀,号召学生向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立志报国情怀。

3.2 探访沿途红色遗址,传承理想信念

我国的红色遗址分布广泛,不同区域都有着诸如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名人故居及历史事件纪念地等资源,且多集中在偏远山区、农村地区。这些红色遗址是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理想信念的鲜活素材。野外地质实践地域多处在地质现象典型的偏远山区和村镇,与红色遗址的聚集地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沿途走访红色遗址,开展红色教育是极其有意义的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地的走访可以让青年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红色历史,亲身体验历史发生情境,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教师在备课期间提前了解当地的红色遗址,结合地质实践教学,合理安排走访路线,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实地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实地走访中,可结合党史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宣讲活动,让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发挥朋辈影响力。

3.3 利用网络技术便利,扩大教育影响力

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与学生通过互联网线上平台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网络技术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新手段,教师需要运用网络渠道与青年学生对话,在网络场域变被动为主动,引领青年成长。比如,在野外实习实践前,教师可以提前筹备相关网络教育内容的策划和制作,在实践的前中后期,分时段针对性地将地质实践地区的区域历史、地质工作者贡献及沿途的重要历史遗迹等内容发布到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及时便利地获取所需 信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师生同住同行,易于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利用网络文字和视频等方式记录地质实践中师生相互关心、支持的点滴瞬间,有利于营造和谐师生情感,提升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影响力。部分地质高校的地质实践教学已经与网络慕课结合,可利用慕课学习及线上媒体平台,在地质实践教学的同时进行地质文化和地质精神的教育和普及。

猜你喜欢

工作者思政精神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拿出精神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