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感词”走红之忧

2022-08-17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2年16期
关键词:伤感负面情绪

文/肖赣贞

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emo”

“emo”的前生

从去年开始,“emo”这一表达伤感的网络词突然走红。很多年轻人会通过社交平台发牢骚:“ 又加班,我是彻彻底底‘emo’了”“下大雨,外卖还没到,我‘emo’了”“连续输错密码,一大早就‘emo’”。

“emo”的全称是“emotional hardcore”,译成汉语可以理解为“能引起情绪起伏”的意思。“emo”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只是一种独立的摇滚风格,2000年以后一批乐队把这种风格带红。这种乐队很情绪化,队员的形象和行为独具个性,在音乐演出里大胆流露自己的情绪,可能唱到高潮时就会抽泣、跺脚、咆哮。由于“emo”乐迷的典型形象是穿紧身牛仔裤,留黑色长发,以冲动、敏感、忧郁为特征,所以网络语境下也常用“emo”来代表“丧”“忧郁”“伤感”等多重含义,并逐渐成为网友们的口头禅。

不少人在郁闷、心情不好或很伤心时,常用“emo”来形容自己。在悲伤的基调下,一切不稳定的情绪皆可“emo”。有的网友把“emo”想象成“一(e)个人在默默(momo)地哭”,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当今网络平台里的“emo”,主要是网友表达生活不如意的情绪,偏向于压抑和消极。大家的快乐是相似的,可是“emo”却各不相同,或是为了“情”,或是为了“生活”。有的人工作后回到家,躺在自己的卧室里,望着外面黑黝黝的天空。他们播放着一首伤感的歌曲,回想起白天的经历,脑海中便会涌现出某些事情,内心便多了一份不甘,孤独,想着想着会默默地哭起来。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白天忙于学习、工作或社交,无暇顾及自己的情绪,而到了深夜独自一人,没有其他事情干扰,就有了与自己内心独处的时间。此时大脑容易挑选出一些不愉快的过去,强迫自己反复回味。研究证实,深夜反刍式沉思会加剧抑郁和焦虑的情绪,甚至诱发夜间抑郁症。

一项针对英国生物库中451025人的昼夜偏好与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证实,昼夜偏好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那些睡眠模式与自然生物钟相违背的人更容易抑郁,主观幸福感也更低。也就是说与夜猫子型(喜欢晚睡晚起)的人相比,百灵鸟型(喜欢早睡早起)的人出现“emo”的概率更低。

“emo”的走红

紧张的生活节奏成为当下最典型的时代特征,是“emo”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生活日新月异,我们日渐感到力不从心,不管是在职场上还是在家中,都容易产生压力。面对学校的学业压力、职场的工作压力、无处不在的同辈压力、高昂的房价、越来越窄的上升通道、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我们变得疲于应对。只有少数人出类拔萃,而很大一部分人在徒劳追赶的过程中身心俱疲,到头来任务量增加了,睡眠时间减少了,却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

老板的挑剔、亲人的抱怨、朋友的疏远都让人焦躁不安,过度焦虑导致人的脾气越来越差,动不动大发雷霆。世界如此之大,却没有让自己躲起来的空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人。长此以往,积攒的心事越来越多,却又苦于找不到途径宣泄,“emo”就如期而至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似乎已经慢慢变成了一种常态。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食堂、一个人跑步、一个人逛展、一个人在职场摸爬滚打……有很多因素会让自己感到孤独,也许与家人关系紧张,或者对结交新朋友感到焦虑。因为孤独而感到自己出了问题,助长了“emo”。

为了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有的人会在朋友圈倾诉一天的烦恼,有的人在抖音上发几十秒的伤感视频,有的人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留言。无论在网络的什么地方,一句简单的伤感代码“我‘emo’了”都极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鸣与认同。随着加入的人数增多,“emo”在各个环境、各个范围出现的频率也不断提高。

人们可以一时悲伤,但是不能永远活在伤感的世界里。青春不是只能用快乐来阐释的,伤感也是组成青春的一部分。既然向阳而生,黎明总会在明天到来。积极地去记录生活,勇敢地去爱一个人,不遗余力地去追求梦想,时间会告诉我们生活的答案。

“emo”的排解

在某种程度上,“emo”能完成人们对于情绪的释放,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但一个充满“emo”的网络环境绝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情绪,很多人把负面情绪看作是人生中“不好的状态”。其实它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必太过在意,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排解。

定位和释放情绪。“emo”承载的是人们在某一个瞬间情绪突然来袭,类似“上头”。所以在负面情绪突发的时候,要学会抽离,让情绪降温。首先是识别,悲伤、愤怒、焦虑等等情绪都可能被感受为“emo”,但它们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只有定位好负面情绪,才能更好地平复。然后是释放,有许多方法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冥想、在无人处大喊大叫、失声痛哭等等发泄方式。

转变消极思维方式。面对同样的一件事,如果用消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它,就好像给一张照片加了灰色的滤镜,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一面,或是对一件事做出负面的预期,自然也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而“emo”。我们应学会将旧有的认知,转变为新的、更合理的认知。不论现在的自己是否一事无成,最可怕的是自我否定。久而久之,再优秀的人也会变得麻木不仁。不管别人怎么看扁自己,都需要相信自己,自信是让自己实力变强的前提和基础,而自身实力的增强,又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自信。我们先得相信自己,才能谈得上改变自己。

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成年人容易压力大,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有一个具有正能量的兴趣爱好支撑他们的精神生活。比如看书、写作、跑步、唱歌、跳舞、奏乐、画画、爬山、打球等等。

分享让快乐加倍。获得快乐的一个秘诀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乐是可以被传染的。有幽默感和经常大笑有助于保持健康,这是因为欢笑能增加血液流动,减少应激激素生成。研究证实,当我们与朋友或者和重要的人之间分享快乐时,我们本身就得到了更多的快乐,并且在未来也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要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做最真实的自己。我们不是独自在面对生活,身边有家人有朋友,他们会在你无助的时候伸出双手去拥抱你。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生活也不是处处充满困难。积极乐观地笑对生活中的“emo”,回首过去,你会因为战胜了“emo”情绪而感到骄傲。倘若是家人或朋友“emo”,多陪伴,多倾听,多加油打气,不断鼓励他们从负面情绪走出来。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跟领导闹意见,跟同事闹矛盾,但是需要有三两好友和亲人相伴。人早期便是群居性动物,害怕孤独,害怕自己被遗忘。如今的社会拉长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但割断不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我们会思念故乡,会想念亲人,会找好朋友倾诉。与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开诚布公地谈论问题,有助于减轻思想负担。尽量以积极的方式表达想法,如果当时太生气或压力太大,可以先冷静一下,不要往身边人身上撒气。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酗烟酗酒,熬夜晚睡,油炸烧烤百吃不厌,快乐肥宅水喝个不停,刷短视频刷得眼睛流泪,躺在床上一天不起等等诸如此类不健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是以透支和伤害自己的身体为代价的,身体垮了,想不“emo”都难。合理的饮食也可以缓和不良情绪。研究发现,补充Omega-3脂肪酸可以使焦虑减轻20%。经常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三文鱼、金枪鱼、鲭鱼等深海肥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绿茶中含有茶氨酸,是一种天然的镇静剂,人体摄入这种镇静剂后,情绪会放松下来。如果“emo”者可以每天喝一杯绿茶,那么他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猜你喜欢

伤感负面情绪
远离负面情绪
告别季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独自一个人赏月
问答录/快乐与伤感
伤感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