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备课之辩:高能VS低效

2022-08-15策划曹霁朱怡颖

教育家 2022年48期
关键词:备课组集体课堂教学

策划 | 曹霁 朱怡颖

BIANLUNYITI

议题一:集体备课能否有效提升教师工作效能?

我本人十分支持集体备课,也是集体备课的受益者。我们学校集体备课的过程一般是教研组长安排备课内容和备课时间,提前告知每位教师具体需精备某一课或几课,然后教师通过教案展示、模拟课堂或说课的形式进行精备课程展示,在其余教师点评之后,精备教师反思复备,修改后的电子稿分享给其余教师学习借鉴。这样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基于核心概念开展大单元教学,而大单元教学的备课任务重、要求高,需要大量的文献支持,还要精选、精读、分类、提炼,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全面、深入的整体备课,导致课堂与课堂、知识与知识之间缺少连接,与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集体备课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单打独斗”的困难,教师们在有效的组织下能够发挥众人所长,提高备课效率,更有效、更轻松地完成工作任务。

我觉得集体备课不是枯燥、单调的课例研讨,而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专业能力的途径。除了学情分析和学术探讨,我们的集体备课还设有“吐槽大会”“互助共管”“团建计划”等环节,这其实是一个减压和增效的过程,帮助教师排除负向情绪,增加工作动力。

目前集体备课的问题是整体性、系统性不足。一学期、一个年级或者整个学段缺少一套成体系的目标和流程,“现想现做”式的教学十分被动,不能把一个目标做到深入透彻,很多事无以为继,只是蜻蜓点水,不能做到真正地优化教学。

集体备课需要安排统一的时间,但是现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工作时间是很难把大家组织到一起的。很多时候是占用了教师的正常休息时间进行集体备课,使得教师有怨言。承担备课任务的教师在同人面前阐释备课作品和思路,其他教师大多只是听一听,记一记,没有深度参与,把集体备课变成了分散备课,大家集体讨论后往往也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就草草结束,教师更多的是被动地参与了一场形式化的会议。

集体备课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走偏了,最突出的就是由集体备课衍生出的各项检查,比如个人全年教学计划检查、备课活动记录检查、手抄教案检查……这样的集体备课偏离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初衷,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应检”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累。此外,一些无效的集体备课成了教师聊家长里短的“茶话会”,纯属浪费时间,更遑论提升工作效能。

◎教师说

集体备课可以形式多样,规矩不要定太死。教师们每天坐在一起,无形之中就会讨论课的进度、教学方式等内容,这些其实都算集体备课。制定固定流程可以,但是希望能给教师们多一点自由度,可以选择用或不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集体备课激发教师动能的作用。

BIANLUNYITI

议题二:集体备课能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可以让教师集思广益、汇集集体智慧。老教师对教学的整体把控能力更强,他们的高效课堂模式和经验分享交流对新教师有很好的引领和启发作用。对老教师而言,新教师是新鲜的血液,可以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形式。

集体备课有利于新老教师取长补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同事感情。对于新教师来说,每一次精备课程需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和演练,是一次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老教师在观摩课堂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可以弥补新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和学生学情了解的不足,在讨论和分享中更好地理解新教材、新课标,了解学生,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我所在的学校教研资源比较丰富,大部分集体备课活动都会有一位专业导师来主持,比如市、区甚至国家级的名优教师、高校教授和教研员等。他们不仅带来了最前沿的教学理念,还会针对我们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解答,每次都是“干货满满”。当然,每次集体备课对于教师也是一次挑战,我们要认真地总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难点,不断吸收新观点、尝试新路径,基于备课组的总体教学目标和框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并不是一次单独的师能提升活动,而是教师持续性的教学探索和专业成长,这无疑有助于教师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调动大家集体备课的积极性是个难题。首先,有些老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不高,不愿主动分享,导致备课任务的压力都加在了新教师身上,不利于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小心眼,好题怕别人知道,好办法怕别人学会,导致闭门造车的“围城式”教学。这样的集体备课很难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也不能体现组织集体备课的初衷。

我参与的大多数集体备课活动都有些“鸡肋”,大多是备课组长讲解自己的教案和设计理念,而非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和鞭辟入里的教学解析。这样的集体备课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陷阱,大家都来走个过场,根本不在乎自己能否从其中汲取养分。更有甚者,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窃取”,吝于分享,或者人云亦云,根本无法真正产生优质的学术交流。

有的集体备课是学校的“面子工程”,好像只有布置了该项任务才能体现一个学校教研工作的成果,教师被动参与,使集体备课流于表面形式,反而给教师带来负担。这种情况下,学科组或教研组纯粹是“为了集体而集体”,不会真正关心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此外,学科师资不均衡也给集体备课带来阻碍,比如美术、音乐、体育等“小学科”,一个年级可能只有一两位教师,师资尤其是优质师资匮乏,即使开展了集体备课也很难形成系统化、多元化的研讨。没有高质量的专业交流和指导,又何谈教师发展。

◎教师说

对于新教师而言,其对职业生涯尚感迷茫,听听其他教师的进度、计划,有助于厘清工作方向和内容,帮助新教师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但目前,集体备课大多局限在具体的教学讨论上,没有形成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的工作机制,而且集体备课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组长的组织能力、工作态度和专业水平,这给教师成长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BIANLUNYITI

议题三:集体备课能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需要集体备课。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集体备课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动课堂的重要环节和实现手段。

我身边的一个优秀例子是多校联合集体备课。备课组长真正做到了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每个教师提供细致而实用的讲课内容。比如月考之后,每个教师负责一道题,做这道题的思路总结,然后发给备课组长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细致的复习课件。类似这样的集体备课,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集体备课的终端就是学生和课堂,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取的新的教学灵感和技巧都可以作用于课堂。经过集体讨论、反复实践和验证,大家已经初步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制定出的方案思虑更周全、设计更科学。此外,集体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学反思和改进,用集体的智慧促进课堂质量的提升。从经验来看,我确实有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和不足在集体备课中被指出,并在之后的课程中有所修正。

集体备课只解决了面上的问题,未解决重点问题。主备教师仅停留于知识内容的梳理,教学内容的疑难问题、教材、试题、新高考方向等方面涉及得微乎其微,在教法上也研讨得比较少。现在网络发达,网上的资源很多,所以我认为,基础性的知识集体备课应该取消,深层次的教法交流应该保留。

集体备课的时间安排应该更提前一些,至少应该提前一周,不能出现明天上课今天才进行集体备课的现象,仓促的备课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主备人备课、其他人不提前备课的“一言堂”式备课应该取消,有些教师或新教师会对此产生依赖,忽视二次备课,就无法针对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统一好教学进度后,备课组长会按课时给教师分派备课任务,一人负责一课教案,然后发到备课组中共享。这样很容易导致教师形成“拿来主义”思想,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惰性,认为自己每个月只需要准备三四节课就行,根本不会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性。教师态度不端正的结果就是课程之间缺少系统连接,毫无大主题、大单元概念;教学内容不适合本班学情,教师教得糊涂、学生学不明白,课堂质量低下。

◎教师说

实施某一行为,就应该有一个可衡量的结果,才能继续优化。因此,只有证实集体备课真实可行,才能将集体备课真正推广下去。这就需要有一套评判体系和考察机制。例如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学校的成绩的显性评价,才会提高大家对集体备课的兴趣。集体备课是基于团队协作产生的,那就需要考虑如何分工协作,现在备课一般是统一教学进度,明确教学重点,那么教学方法要不要统一?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备课组集体课堂教学
我为集体献一计
备课组长的定位
警犬集体过生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