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库的构建与利用探讨
——以河北大学“坤舆文库”为例

2022-08-15王雪荣

河北科技图苑 2022年6期
关键词:河北大学文库校友

王雪荣

(河北大学图书馆 河北 保定 0710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注重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资源库型,以期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为师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大学文库建设成为其中的重要一项。大学文库是指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对本校教职员工和曾经在该校工作过以及对该校有特殊贡献的各界人士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论文、专著、译著、手稿等)进行整理、加工、收藏而建立起来的反映本校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特色资源库[1]。如何建设好大学文库以及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大学文库为本校师生科学研究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大学图书馆努力探索的课题。

1 大学文库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大学文库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高校在图书馆建设中开始打造的资源库型,随着这一资源库型的发展,大学文库也逐渐成为学者们比较关注的对象。通过对学界大学文库研究的梳理发现,目前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对具体大学文库概况及其藏书内容的一般性介绍。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自1990年推出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库藏书内容简介”,其不断地对该校文库藏书进行介绍。此外,何华、吴建社[2]的《建设中的四川大学文库》、谭畅[3]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丁氏文库”藏书特色述略》、周衡[4]的《“思源阁”——上海交通大学文库》、张世兰[5]的《简介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文库工作》等均为此类介绍性成果。其二,基于本校图书馆大学文库建设进行的研究与思考。如盛兴军、朱舒华[1]的《上海大学图书馆上大文库建设实践与思考》结合上大文库的建设,介绍了文库的具体实践,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张瑞娥、顾燕玲、张豫[6]的《高校文库建设思路探析 ——以石河子大学文库为例》根据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特点,从文库建设背景与目的、内容与进程等方面,介绍了石河子大学文库建设的相关思路。邱天[7]的《双一流建设环境下的高校文库建设实践与思考——以四川师范大学文库建设为例》则以四川师范大学明德文库为例,介绍了高校文库的建设实践成果,提出了开展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构想。其三,针对大学文库建设、探索与问题进行的理论探讨与分析。例如,陈亚静[8]在《大学图书馆的专家文库建设分析》一文中从学者文库所涉及的建设、内容以及信息来源等方面,对专家文库的建构路径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兰小媛、潘卫、郭晶等[9]的《大学图书馆文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则主要针对大学文库建设中所存在的“主题笼统、重仓储、服务单一”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周建利[10]的《论大学特色文献资源库之教师文库建设》从特色资源库这一角度,提出了教师文库的收集对象及建设思路。

目前,随着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将大学文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置于当前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本文以河北大学“坤舆文库”建设为个案,从多维创新建构和利用两个层面揭示大学文库建设的问题与经验,以为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文库建设提供借鉴。

2 河北大学“坤舆文库”的建构特色与推广利用

2.1 文库建构追求特色并立足本地

河北大学图书馆的“坤舆文库”建设始于2016年,在全国高校大学文库建设中虽然起步并不是太早,但是,从一开始就格外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坤舆文库”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库库型设置方面,追求特色,实现了对既往大学文库的突破与创新。以往的大学文库,基本都是搜集本校校友和在校教职工公开出版的图书资源,这样的库型建设在形式上难免单一和雷同。“坤舆文库”在建设之初,就不拘泥于此,试图有所突破。因此,在“文库”的设置上,除了重点建设“校友文库”之外,还依据本地需求和学校特色设置了“雄安文库”与“国别研究专题文库”。这样的设置,使得“坤舆文库”形成了以“校友文库”为基础,以“雄安文库”“国别研究专题文库”为补充,三库并举,协同发展的文库格局。这样的文库建设思路,既没有失去大学文库原有的特点和性质,又丰富了大学文库的内涵,拓展了大学文库的边界,这是对大学文库建设积极而且有益的探索。第二,立足本地、本馆实际建构大学文库。河北大学区位特征极富特色,学校位于保定,位居京津冀腹地,毗邻雄安。近年来,在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河北大学提出“作为距雄安新区最近的综合性大学,要更加积极主动、精准对接新区规划建设”的文化服务目标。作为河北大学全力做好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一部分的河北大学图书馆在文库建设上特设“雄安文库”,与河北大学雄安新区研究院、河北雄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共同从文献资源层面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援。基于此,“雄安文库”的设立既与国家和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吻合,又体现了立足本地的鲜明特色。除此之外,“国别研究专题文库”是与河北大学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优势相结合的文库,这一文库对于推动河北大学的国别研究也具有明显的助力作用,有效地服务本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河北大学“坤舆文库”充分利用了河北大学新校区图书馆的硬件优势,借百年校庆之东风,仅仅几年时间,就已经发展为文献规模可观,层次分明的河大“校友文库”“雄安文库”“国别研究专题文库”三大特藏库。展厅位于新馆五楼,不同于大多数高校文库的只藏不展,河大文库是开放式展厅,跨进文库,就是走进了河大百年。

2.2 文库资源多渠道多路径获取

大学文库建设,文库资源的获取至关重要,文库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大学文库的根基,没有资源任何构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河北大学图书馆在“坤舆文库”的建设中,始终将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图书资源作为重中之重,这期间探索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新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文库采用不同的资源获取策略。如上所述,“坤舆文库”共分三个文库,“校友文库”“雄安文库”以及“国别研究专题文库”,这三个文库因为性质、功能、针对对象并不相同,决定了图书资源的获取也不能采用相同的手段。针对这一差异,河北大学图书馆制定了不同的图书资源获取路径,其中,“校友”文库主要依靠已经毕业校友和在校教职工的捐赠;雄安文库则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主动出击,除了收集已公开出版的相关图书之外,还与雄安区县的文史馆、档案馆建立联系,获取相关资源;国别文库因为是依托河北大学国别研究的优势建立起来的,因此,图书资源的获取主要是基于相关研究者的推荐,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和购买。这种分库获取图书资源的策略,在实际建库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截至目前,整个文库共收集图书2 802册,其中“校友文库”入库文献1 692册,“雄安文库”入库文献894册,“国别文化专题库”入库文献216册。

(2)利用百年校庆宣传文库建设,公开发布征集公告,获得校友的充分支持。“坤舆文库”建设过程中,正逢河北大学百年校庆(1921-2021),校庆期间,许多知名校友都回到母校参观、访问。河北大学图书馆利用这一机会,向校友推介“坤舆文库”这一河北大学图书馆品牌工程,得到了众多校友的鼎力支持,三个文库都在这一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校友文库”的图书捐赠量有了明显提升,30%-40%的校友文库图书都是在校庆前后入库的。校庆期间省采风学会张炳吉先生代表76位作者,捐赠了320册艺术类图书,来自河北大学各学院的学者为“校友文库”捐赠了专业著作163种,229册。

(3)在图书搜集中,讲求全面系统性的同时,注重抓重点套书、重点作者。套书具有系统性,能够在整体上体现文库文献的质量,因此“坤舆文库”在套书的收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目前,包括顾随先生的《顾随全集》、姜锡东教授的《宋史研究论丛》《保定商会档案辑编》(1-25)、肖红松教授主编的雄安经济文献丛书——《高阳纺织业史料集成》等均已入库。除了重点套书之外,河北大学图书馆在“坤舆文库”建设中,还注重抓重点作者——知名校友和有学术成就的著作者,通过重点人的代表性作品来呈现文库的质量。比如,孙执中教授的《帝国主义有哪些经济特征》《荣衰论 : 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04)》、孟庆瑜教授的《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康书生教授的《证券市场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货币银行学》《地方立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李振刚教授的《文化忧思录——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等重点作者的著作都已经入库。

2.3 “坤舆文库”推广利用策略

图书资源的获取与收藏只是大学文库的基础性工作,是大学文库建设的基础,而大学文库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利用,所以,如何将文库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大学文库的另一核心工作。河北大学“坤舆文库”在创新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为:

(1)硬件设施为文库利用提供保障。为了更好更方便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坤舆文库”设立在硬件设施较好的新校区图书馆,文库位于图书馆五层。库内购置实木书架 、书桌和座椅,整个文库空间宽敞,环境优雅,能够给来库阅读的师生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

(2)通过讲座的形式介绍文库,扩大其影响力。“坤舆文库”刚刚建成不久,很多师生对文库尤其是所藏图书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这样会影响文库资源的利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北大学图书馆举办了多场针对师生的关于文库详细情况的讲座和座谈会,邀请捐赠人、文库图书作者或者其亲属来介绍文库图书情况与轶事。例如,孙执中教授的女儿孙园女士通过座谈会介绍了孙执中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此外,图书馆还特邀河北大学64级中文系校友、当代著名作家刘增山先生与读者分享“腹有诗书气自华”和“书梯架起黄金屋,知识牵手颜如玉”的专题讲座,与读者分享作品创作路上的感悟,探讨读书与成长的话题。通过这些座谈会和讲座,“坤舆文库”在校内得到广泛传播,不仅进库人数逐步增加,而且一些重要图书资源的价值也在读者心中得到彰显与认同。

3 河北大学“坤舆文库”建设与利用经验

在河北大学“坤舆文库”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其创新性建构还是推广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为其他学校的大学文库建设提供借鉴。

3.1 文库资源多路径获取

在许多高校大学文库建设实践中,图书资源的获取方面普遍存在诸如总量不够多、学科不平衡的问题。“坤舆文库”在图书资源获取以及文库建设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第一,注重文库的多维建构。现有的大学文库大都仅收藏图书,在当今融媒体传播时代,大学文库的建设也应当突破旧有模式和格局。在收藏、陈列纸质图书的同时,大学文库还可以围绕重点文献的相关手稿、音频或者影像资料在展厅内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播放。图书、声音、影像在文库内多维互补、相辅相成,不仅增添了文库形式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文库资源的传播。“坤舆文库”在资料收藏时,在搜集图书的同时,也注重搜集手稿和影像资料。例如,在搜集整理顾随先生的相关资料时,不仅收录了《顾随全集》(10卷本)等著作,也通过其女儿顾之京教授的捐赠,收藏了其部分手稿和照片,这对于更全面形象地展示这位著名学者的成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建立重点校友和重点图书专柜。每一个大学文库,在建设时都应该对重点校友(学术成果丰富且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以及重点图书进行特殊的关注,因为这些校友和图书会是文库的压舱石,也是提升文库价值和影响力的保障。如,河北大学“坤舆文库”中收藏有河北大学校长康乐院士的专著《斑潜蝇的生态学与持续控制》,顾随先生的《顾随全集》《顾随讲<诗经>》,程志华教授的《中国儒学史》《牟宗三哲学研究》《熊十万哲学研究》,李振刚教授的《文化忧思录——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中国古代哲学史论》,康书生教授的《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研究》《当代世界金融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姜锡东、李华瑞教授的《宋史研究论丛》,宋志平教授捐赠的《改革心路》《问道改革》《笃行致远》等。此外,还给重点图书设立了专柜,将其陈列在显著位置,以充分彰显大学文库的学术含量和文化意蕴。

3.2 文库利用走进课堂走出校园

河北大学“坤舆文库”在如何创新利用方面的探索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让文库走进课堂。文库的建设目标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让文库走进课堂,将其与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的形式联系在一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坤舆文库”的三大文库中,“校友文库”的图书很多都是校友们的专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现任教师捐赠的代表性著作。为此,在这些教师开设的课程中,将文库收藏的图书指定为教材或者参考性书目,这样就推动了文库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坤舆文库”中的另外两库“雄安文库”“国别文化专题库”,在学校都有相关专题选修课开设,在这些选修课中除了将文库图书列为参考性书目之外,学校还组织选课师生参观文库,甚至安排其中几节课程在文库内讲授。这一形式必将会让师生在与文库的亲密接触中获得最好体验,也能让师生对文库的设置、资源分布、内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第二,定期举办读书会。读书会是文库与师生联系的另一种形式。为了扩大文库的影响力,图书馆可以定期邀请文库作者举办读书会,与读者见面交流,这样会让作者、文库、读者三者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对文库图书的深入阅读和利用会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围绕组织特色读书会能有效促进文库资源的利用和推广。

第三,适当发挥文库的社会公益效应。大学文库主要服务于大学师生,但与此同时,也不应将文库完全封闭于校园之内,应将其适当推向社会,发挥其公益效应,服务于当地教育、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具体路径是:面向社会举办公益讲座,让文库走进中小学课堂,定期向社会开放等。例如,“坤舆文库”中的“雄安文库”,其收藏的很多图书资源,都是针对雄安的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通过向社会定期开放,可为雄安文化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与新区规划提供文献支持,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社会公益效应。

4 河北大学“坤舆文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河北大学“坤舆文库”建设虽然如上所述在构建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由于文库建设时间还比较短,因此在建设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和完善。

第一,资源获取存在的“瓶颈”需破解。大学文库的资源数量和质量是其体现价值的关键,河北大学图书馆虽然在“坤舆文库”建设中竭力搜集相关图书资源,但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库涉及的对象众多,联络搜集难免存在诸多遗漏;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图书出版年代较久或者涉及到外文资源(比如“国别文化专题库”),导致部分图书资源难以获取,这些资源“瓶颈”是制约“坤舆文库”建设的关键。如何弥补这一资源短板,笔者认为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这些通过传统手段难以获取的图书资源,应该利用电子资源来进行补充丰富。其一,利用电子资源,进行有效补充。近年来,随着图书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图书数字化成为趋势,例如,在中文图书数字化方面,超星、方正、CADAL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等已经为我们建构起了图书藏量丰富、利用便捷的电子图书资源。借助这些电子图书数据库获取与大学文库相关的电子图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文库很难获取或者尚未获取的纸质图书资源。例如,在超星数字图书馆,我们就能够获得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创始人漆侠先生的早期著作《隋未农民起义》(华东人民出版社, 1954年版)、《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除此之外,顾随先生的《无病词》《荒原词》《留春词》,詹锳先生的《李白诗论丛》《李白诗文系年》等著作均可从这些数字图书馆中获取。这些从数据库里获得的电子图书资源,是对目前“坤舆文库”纸质图书资源的有效补充。其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个人信息平台获取图书资源。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在资源收集过程中,能够突破地域、国家乃至语言的壁垒,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意想不到的文库资源。例如,“坤舆文库”中的“国别文化专题库”目前收录的主要是中文图书,缺少相关外文图书的收藏。如何丰富外文图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搜集诸如日本、美欧等国家的一些电子资源库以获取相关图书资源。另外,河北大学“坤舆文库”在建设中,由于不少校友毕业时间较长,缺少联系方式,这也制约了资源的搜集,对此我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通过网上征集,借助个人信息平台对文库进行宣传,这些手段都会获得传统渠道无法获得的资源。

第二,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大学文库的发展,资源是硬实力,而人则为软实力,优秀的管理人员对于大学文库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河北大学“坤舆文库”涉及河北大学的校史和校友,因此,文库管理员不仅需要有基本的图书分类和管理能力,还应该对文库里的重要学者和著作比较熟悉和了解,这对文库的利用和发展均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坤舆文库”管理队伍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 结语

“坤舆文库”虽建设时间不长,但已成为河北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品牌,其建设构想与利用经验也对其他高校的大学文库建设与利用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坤舆文库”在建构和利用方面启示我们:一方面,大学文库的建构要注重特色,突破平庸;另一方面,大学文库在利用上,要不断地将传统技术手段与当下高科技、互联网媒介等新技术手段相融合,从而实现文库的创新性建构和利用,也只有如此,大学文库才能不断地获得生机。

猜你喜欢

河北大学文库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赵浩岳作品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专家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The Application of a Diverse Visual Angles Concept in Eight Broken Plate to Advertising
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校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