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鹤林玉露》中的人物描写

2022-08-15张天宇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名作欣赏 2022年17期
关键词:杨万里秦桧朱熹

⊙张天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在《鹤林玉露》中,人物描写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其489则中载人录事的大概有204则,约涉及89位历史人物。虽然罗大经对人物的描写较为分散,但是把这些分散的篇章集中起来,可以提炼出不少栩栩如生的形象,并能进一步探寻作者的思想志趣。

一、以杨万里、朱熹为代表的文士

《鹤林玉露》所记之人以文士居多,以杨万里、朱熹、胡铨为代表。他们一方面品行高洁,一方面有治国理政的才能,是罗大经着重描写并赞赏的一类人物。

(一)杨万里

杨万里是罗大经笔下重点描绘的人物之一。一方面,罗大经与杨万里之子杨长孺相从甚密,对杨家的事迹比较了解;另一方面,一代文宗兼理学宗师的杨万里更是罗大经这样的后生、晚辈膜拜的对象。在罗大经笔下,杨万里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劝谏、富有智慧、为官清廉的优秀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洒脱不羁的文士。

在乙编卷一“高宗配享”条,罗大经通过杨万里“上书配享”这件事,描写了杨万里刚正不阿、敢于劝谏的性格。淳熙十五年(1188),宋孝宗采纳洪迈的建议,以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俊四人配享宋高宗庙祀,这其实也是宋孝宗本人的意思。但实际上,吕颐浩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应该在配享之列;而张浚的功劳很大,应该在配享之列。虽然事实如此,但无人敢忤逆孝宗的旨意,大臣们都唯唯诺诺。这时,只有忠正耿直的杨万里向孝宗上书进谏,争论此事。他以欺、专、私三罪指斥洪迈欺君罔上,并讲明张浚对国家有五件大功劳,配享高宗庙祀不应该把他舍弃。这触怒了孝宗,杨万里也因此被贬。“上书配享”这件事体现了杨万里刚正不阿、敢于劝谏的性格,后来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孝宗曾说“杨万里直不中律”,光宗也说“杨万里也有性气”。

在甲编卷六“太子参决”条,罗大经通过杨万里“上书太子”这件事,描写了杨万里的政治智慧。孝宗朝末年,孝宗或许是想锻炼一下太子赵惇处理政务的能力,于是诏令皇太子赵惇参与处理政事。此事涉及皇帝家务,一般情况下,即使大臣们认为不妥,也不便多说。然而杨万里上书太子,列举历史上由储君监国而导致国家动乱的例子,认为“君父在上而太子监国,此古人不幸之事,非令典也”,储君监国于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这也未尝不是作者罗大经的观点。原来,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内禅就有三次:高宗、孝宗间的绍兴内禅还算平稳;淳熙内禅后不久,便发生了所谓的“过宫风波”;而绍熙内禅则更像是一场政变。“太子监国”导致国家动乱不断发生,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罗大经不能不对其痛心疾首。绍熙内禅证明,杨万里的观点是有先见之明的。

作为一名官员,杨万里身上还有当时官吏少有的清廉品质。丙编卷四“诚斋夫人”条记载,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离职时,将万缗的俸禄留在了府库中,弃之而归。在杨万里的示范下,其子杨长孺也十分清廉。杨长孺镇守广州时,曾经用七千缗的俸禄替农户交租。家中没有什么装饰物,连台阶都是用土做的。甚至杨长孺在病危之时,都没有入殓掩尸的衾。因此,罗大经感慨诚斋父子“视金玉如粪土”。通过这几件小事,罗大经表明了杨万里为官的清廉。

杨万里还是一个胸襟洒脱之人。他率真自然,有时写成一首好诗,会自夸道:“老夫此作,自谓仿佛李太白。”杨万里家的酒也有绰号,他把较温和的酒称为“金盘露”,较霸道的酒称为“椒花雨”,曾说“余爱椒花雨,甚于金盘露”。更能体现杨万里为人洒脱不羁的是,他善于也乐于戏谑。丙编卷六“尤杨雅谑”条记载了一段杨万里和尤袤之间戏谑的故事:

(杨万里、尤袤)二公皆善谑,延之尝曰:“有一经句,请秘监对。曰:‘杨氏为我。’”诚斋应曰:“尤物移人。”众皆叹其敏确。诚斋戏呼延之为“蝤蛑”,延之戏呼诚斋为“羊”。一日,食羊白肠。延之曰:“秘监锦心绣肠,亦为人所食乎?”诚斋笑吟曰:“有肠可食何须恨,犹胜无肠可食人。”盖蝤蛑无肠也。一坐大笑。

机敏、准确的应答,坦然、豁达的胸襟,就在这谈笑间的戏谑中传达了出来,充满了趣味,难怪“一坐大笑”。

罗大经通过这几件事,以小见大,塑造出杨万里刚正不阿、敢于劝谏、富有智慧、为官清廉的优秀政治家形象和洒脱不羁的文士形象。

(二)朱熹

在理学家中,罗大经最服膺程朱学派,所以对周敦颐、二程、朱熹尤为推崇。因此,《鹤林玉露》中写朱熹的事迹较多,他是罗大经笔下另一个重点描绘的人物。

朱熹是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乙编卷一“论语”条提到朱熹好读《论语》,他称自己“少时读论语便知爱,自后求一书似此者卒无有”;他喜欢周必大的文章和陆游的诗歌,因为他们的诗文气质浑厚。朱熹从政时,更是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操守。甲编卷三“庆元侍讲”条记载,宁宗庆元初年(1195),朱熹做皇帝的侍讲。他一方面认真为宁宗讲解学问之要,另一方面又设法揭发权臣韩侂冑的奸邪不法。亲贤臣、驱小人,朱熹身上凸显了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朱熹任漳州知州时,想要实行“经界”之法,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增加财政收入。虽然“经界”之法遭到地主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推行,但是朱熹为国为民的初心值得肯定。

在南宋中期那种道德败坏、八表同昏的社会之下,朱熹不但对现实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猛烈的抨击,并且循循善诱,劝导人们修身向善。在甲编卷二“能言鹦鹉”条,罗大经写道朱熹反感当时文人的迂腐和伪善,认为他们的廉义只是嘴上说说,“及到做来,只是不廉不义”,好似一只说得好听但不做实事的“能言鹦鹉”。朱熹为官清廉,不仅洁身自好,同时也劝导身边的亲友清廉奉公。甲编卷二“子弟为干官”条记载,少傅刘子羽的夫人为其子刘玶谋求“经营干官”之职,朱熹听说后就致信刘夫人,劝告她不要谋求这个职位。朱熹认为“经营干官”只有一个上级领导管辖,监察力度不够,如果自制力不强,容易滋生贪腐行为,不如让刘玶做一个下等差事,听人打骂差遣,磨炼心性,这样才能成就他。朱熹还劝导身边的亲友以德为本,增长德性。甲编卷三“大乾梦”条记载,朱熹的弟子廖德明小时候“谒梦大乾,梦怀刺候谒庙庑下,谒者索刺,出诸袖,视其题字云‘宣教郎廖某’”。后来廖德明以宣教郎之职任莆田县令,想起之前所做的梦,恐怕为官止步于宣教郎,于是向朱熹请教。朱熹则劝告他,为官应当广充德性、多行善事,前梦不必放在心上。

罗大经通过描绘朱熹的言谈举止,刻画了一位忧国忧民、扬善抑恶、劝人向善的理学家形象。对朱熹的描写,也透露出罗大经对南宋中后期那种道德败坏、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除杨万里与朱熹外,《鹤林玉露》提及的文人志士还有胡铨、周必大、张元干、陆游等人,他们或为国家尊严依礼辞乐,或为国家复兴献言献策,或为胡铨赋诗送行而被贬,或因不阿谀奉承而被流放。总之,《鹤林玉露》集中笔墨,描写了以杨万里、朱熹和胡铨为代表的文人志士。他们拥有极高的个人品格,居庙堂时能直言进谏、清廉奉公,处江湖时也可提携后学、教化世人。这样的贤臣,在罗大经所处的南宋后期,那个丁大全、贾似道等奸臣当道的时期,无疑是少见的。因此以杨万里、朱熹为代表的文士,寄予着罗大经对一种理想文人的向往,其中也包含着对国家的忧虑。

二、以范仲淹、张浚为代表的将相

(一)范仲淹

北宋名臣范仲淹也经常出现在罗大经笔下,他在甲编卷三的“救荒”、乙编卷二的“韩范用兵”、甲编卷五的“杜悰范文正”等条,通过“杭州救荒”“戍边西北”“不杀晁仲约”这三件事,描绘出范仲淹在治国、行军、处世三方面的智慧。

范仲淹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好手。仁宗皇祐年间,浙江发生大饥荒,饿殍满地。当时范仲淹掌管杭州,却每天和僚佐在西湖上宴饮,还下令寺庙可以趁着荒年民夫工价低廉兴修寺院。官府也雇役一千多民夫,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在当时,这种做法引起了人们的不解,监察部门也弹劾范仲淹不去救荒,反而嬉戏游乐、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范仲淹解释说,这样做是因为他“正欲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使工技佣力之人,皆得仰食于公私,不至转徙填壑”。由于范仲淹处理得当,那年的浙江灾区只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范仲淹的救荒措施,体现出他超绝的施政智慧和经济头脑。

范仲淹在用兵之道上也颇有心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与韩琦、尹洙一起戍边西北,防御西夏。韩琦主张速战速决,而范仲淹认为决战时机尚不成熟,现在应该防守,以观其变,不能轻兵深入;尹洙同意韩琦的主张,认为用兵应当先置胜负于度外,觉得范仲淹过于谨慎,而范仲淹认为“大军一动,万命所悬,乃可置于度外乎?”然而韩琦最终没有听取范仲淹的意见,派遣军队贸然进攻,结果大将任福在好水川被李元昊伏击而死。自好水川败后,韩琦才开始信服范仲淹防守的措施。在范仲淹的严防死守下,西夏军队占不到一点便宜,不敢轻易侵犯范仲淹所镇守的地区。

范仲淹的智慧也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庆历年间,大盗张海经过高邮,知军晁仲约让百姓拿出金帛酒肉犒劳张海,张海很高兴,没有攻打城池就离开了。这件事传到富弼耳中,他认为这样有违法度,要依法诛杀晁仲约,但遭到了范仲淹的反对,他认为宋朝开国以来不轻易杀士大夫,如果这次开此先例,或许哪天他们也不能自保。富弼一开始不以为然,后来他被皇帝猜疑之时,想起了范仲淹的这席话,才觉得此言有理。原来当时范、富正在推行庆历新政,万一他们遭到反对派的攻击,改革失败,也可以因此保全性命。

在罗大经笔下,范仲淹是治世之能臣,他在治理地方、镇守边塞等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才能,得到了罗大经极高的赞誉。罗大经在乙编卷二“韩范用兵”条结尾处附诗一首,用以称赞范仲淹的文治武功及其过人之处,其云:“奋髯要斩高邮守,攘臂甘驱好水军。到得绕床停辔日,始知心服范希文。”

(二)张浚

张浚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重点刻画的一位名将,他面对困难时沉着冷静、奇计迭出,还善于练兵,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

张浚具有将领的智慧。苗刘之乱时,张浚驻扎在秀州,准备率兵勤王。正在集结人马时,苗、刘的伪诏就到了。原来苗、刘意图通过赏赐诸军来瓦解他们的士气。于是张浚悄悄潜入府库中,寻找之前颁发的旧诏书,用旧诏书来替换伪诏,然后让部下宣告诏书,内容不过是一些抚谕之词。通过这个移花接木之计,张浚稳住了将士,随后又与韩世忠会师,一鼓作气平定了苗刘之乱。

张浚也具有将领应有的沉着冷静。淮西军变时,统制郦琼发动叛乱,抓了朝廷派来的官员吕祉,率领数万军队准备渡过淮河投靠金国。消息传来时,张浚正在和部下宴饮,其他人都大惊失色,只有张浚面色不改。他假意派遣死士给郦琼送蜡书,上面写着“事可成,成之,不可,速全军以归”,实际上却把这封蜡书送给金人。金人得到这封信,就怀疑郦琼,没有重用他,还把几万军队拆开打散。因此,淮西军变才没有对南宋朝廷造成较大的危害。

张浚在练兵、治军上也有一套方法。绍兴年间,张浚驻守关陕,防御金国的进攻。因为军队战斗力不强,张浚下令每个县都选拔壮丁,设置队长、军正等职,层层管理,寓兵于农,免除他们的部分赋税,每值春秋还进行阅兵。通过这种方法,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张浚在镇守关陕时才屡立战功。

在乙编卷二的“张魏公讨苗刘”、甲编卷二的“庐州之变”、甲编卷一的“民兵”“因谗赐金”等条中,罗大经通过“苗刘之乱”“淮西军变”“关陕练兵”这几件事,为我们塑造出一位临危不惧、奇计频出的张浚。

总之,《鹤林玉露》集中笔墨,描写了以范仲淹和张浚为代表的一批将相。他们胸有谋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安定和平、繁荣昌盛立下了诸多汗马功劳。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后期,像范仲淹和张浚这样的股肱之能臣无疑是人们心中所期盼的,也就自然而然地屡次出现在罗大经的笔下。

三、以秦桧、韩侂胄为代表的奸臣

(一)秦桧

在罗大经笔下,秦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最能体现秦桧之奸的是他出卖国家利益,促成宋金合议。在罗大经看来,宋高宗是一位积极进取的皇帝,而南宋最终没能恢复中原,罗大经认为主要是秦桧从中作祟:“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在甲编卷五“格天阁”条中,罗大经详细论述了秦桧的卖国行径,称秦桧“善干鄙事”“天资狡险”。秦桧多次为金国做事,“倾心为之用”,帮助兀朮在黄天荡凿河逃遁。兀朮经过黄天荡、和尚原两次大败,“知南军日强,惧不能当,乃阴与桧约,纵之南归,使主和议”。于是,秦桧利用宋高宗担心武将专权的心理,离间宋高宗与诸将的关系,达成了宋金合议的目的,从而造成了南宋未能乘胜追击,恢复中原。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描写了一批被秦桧打击报复、诬陷贬谪的忠正耿直之士,从侧面反映出秦桧的奸臣属性。被秦桧贬谪的中正耿直之士首属作“斩桧书”的胡铨,就连作词为胡铨送别的张元干也被贬新州。“南宋四大名臣”之一的李光因为反对秦桧,被贬琼州。雷州太守王彦恭因为招待李光太过丰盛,被秦桧听说后,也遭到贬谪。漳浦名儒高登因为不肯逢迎秦桧,为秦桧之父立祠,被诬陷以“文字狱”,流放至容州。

秦桧的老奸巨猾不独在权力场上的追逐,其奸猾之处也体现在他曲迎奉承、以图自保,代表性事件便是甲编卷二“进青鱼”条记载的“进青鱼”一事。秦桧的夫人经常出入宫中,与显仁太后闲谈。一次,显仁太后说到最近宫中的子鱼个头太小,秦桧的夫人便应允道:“妾家有之,当以百尾进。”原来秦桧权势滔天,进献子鱼的官吏进献给秦桧家的子鱼竟然比皇宫的还大。秦桧听说后,怪罪夫人失言。原来历史上早就有了教训:刘义康因其柑子比皇宫中的大而被废,元载因其琉璃盘比皇帝的大而被诛。于是秦桧立马心生一计,决定调包,改成进献青鱼百尾。因为青鱼不仅酷似子鱼,还特别大,又很常见。果然,此计瞒过了显仁太后,没有引起她的怀疑,还使她放松了警惕。

罗大经通过宋金和议、贬谪君子、进献青鱼三件事,从正反两面刻画出秦桧的奸臣形象。罗大经对秦桧赤裸裸的批判,显示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挚之爱。

(二)韩侂胄

除秦桧外,《鹤林玉露》中的奸臣还有韩侂胄。在甲编卷四“绍熙内禅”、乙编卷二“函首诗”、丙编卷六“韩平原”等条,罗大经对韩侂胄予以批判,指出他内含“邪心”,“渐有邪谋,迄逐众君子”,在开禧北伐中无谋浪战,对国家危害甚重。此外,罗大经还在乙编卷三“村庄鸡犬”条,通过一个小故事,侧面刻画出韩侂胄好谀的奸臣形象:

韩平原作南园于吴山之上,其中有所谓村庄者,竹篱茅舍,宛然田家气象。平原尝游其间,甚喜,曰:“撰得绝似,但欠鸡鸣犬吠耳。”既出庄游他所,忽闻庄中鸡犬声,令人视之,乃府尹所为也。平原大笑,益亲爱之。

寥寥数笔,把府尹的谄媚、韩侂胄的好谀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还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之,在描写忠臣良将的同时,罗大经也不惜笔墨,刻画了如秦桧、韩侂胄这样的误国之臣,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忧患意识。

四、其他

《鹤林玉露》中除文人志士、王侯将相外,还有一批经常被人忽视、但又不容小觑的人物。其中包括出谋划策的门客、胸有韬略的老卒等。

(一)门客

罗大经在塑造王侯将相的同时,也描写了他们背后默默无闻的众多门客。他们虽然处于社会的低阶层,并未被正史记录在传记中,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才略和胆识绽放出属于自己人生的光彩。这些门客为主人出谋划策,为主人事业的成功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在乙编卷二“韩平原客”条就描写了一位足智多谋的门客,这位门客出于韩侂胄门下,对于主人韩侂胄的危险处境十分担忧。他认为韩侂胄现在已经是危如累卵、天怒人怨,有“椒殿”“皇子”“士大夫”“三军”“四海万姓”等五怨。他劝告韩侂胄应当立马告老还乡,才能易危为安、转祸为福,否则将要大难临头。这些对策正中症要,分析得精辟透彻,让人不禁佩服其人的才略与见识。但是韩侂胄犹豫不决,不愿放弃高位,于是这位门客便辞去了。不久之后,门客之言果然应验。

(二)老卒

罗大经笔下不仅有位高权重的将相,也有出身下层的普通人,如丙编卷二“老卒回易”条中那位身怀奇术的老卒。老卒在书中初次亮相是在张俊府中后院睡懒觉,张俊发现后,怒斥他为什么在这里偷懒,老卒起身后却回答无事可做。张俊也许是被老卒的镇定惊住了,便问他擅长何事。老卒回答说:“诸事薄晓,如回易之类,亦粗能之。”所谓“回易”,即是交易、贸易。于是张俊便给他五十万缗钱,让他去回易。老卒便建造华丽的巨舰,买能歌善舞的美女,收购绫锦奇玩、珍馐佳果及黄白之器,招募轩昂娴雅的紫衣小吏。准备充分之后,老卒便乘船到海外诸国,自称大宋回易使,与海外诸国进行交易,获得了无数的骏马、珠犀、香药等物,回国贩卖后获利几十倍。老卒的贸易本领的确让人惊叹。

五、结语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杨万里、朱熹为代表的文人志士和以范仲淹、张浚为代表的将相进行了赞扬,对以秦桧、韩侂胄为代表的奸臣进行了批判。可见,《鹤林玉露》中涉及的人物范围是相当广泛的。罗大经不遗余力地赞扬杨万里、范仲淹等正面人物,对有某些过人之处的门客和老卒也加以关注,而对秦桧、韩侂胄这样的误国之臣重在鞭挞,可知他在描写人物时带有强烈的道德劝谏色彩和爱国情怀。他希望通过对正反两面人物的刻画,劝导人们向善,带有一种“春秋笔法”的意味。

①⑱⑲孙春霞:《〈鹤林玉露〉记人研究》,聊城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第20页,第21页。

②③⑦⑧⑨⑩⑪⑫⑬⑰⑳〔宋〕罗大经著,孙雪霄校点:《鹤林玉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第204页,第36页,第33页,第94页,第94页,第18页,第31页,第47页,第201页,第166页。

④王德保:《〈鹤林玉露〉中有关江西文人的记述》,《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第154页。

⑤或称“李椿年经界法”,南宋由李椿年建议并推行的一套查核田亩、整理地籍、平均税赋、增加税收的均税措施,见赵德馨:《中国经济史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⑥干办公事官的省称,为南宋诸使司处置多种事务的主办官,凡大都督府、制置使、宣抚使、经略安抚使、提举常平、提点刑狱等机构均置,见徐连达:《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⑭⑯ 凯其玲:《罗大经与〈鹤林玉露〉研究》,南昌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第13页。

⑮ 浙江沿海一带对鲻鱼的称呼,色缁黑,肉嫩味鲜,粤人讹为子鱼,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2432页。

猜你喜欢

杨万里秦桧朱熹
春日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无题
无题
朱熹治足疾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