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2022-08-13魏宝斌

学周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课程初中语文

魏宝斌

(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中学,甘肃敦煌 736200)

我国当代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经说过“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就可以了,语文学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数学、物理、化学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工具。”这段话道出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是一门与母语教育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课程标准强调为了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这实际上就是强调要促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角。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师占据语文课堂教学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要么教师管控太多,不敢放权;要么追求形式但教学效率不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真正的主角呢?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以供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借鉴。

一、转变语文教师观念是重要前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但“主导”并不是“主角”,即教师是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中心工作是辅助学生有效学习语文。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就是引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其开展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因此,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改变教育教学思想,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而成为中心的问题,要准确认知自身的角色和位置,进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不“越位”也不“缺位”,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想真正转变教师的观念,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一)强化学习意识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强化学习意识,通过及时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确保个人教学符合时代要求。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初中语文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特别是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要站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怎样进行语文教学、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二)提升专业素质

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来看,其经历了由最初的“双基”教学目标到后来的三维教学目标再到如今核心素养新目标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内化中提升自身素质。首先,教师要提升教学能力,逐步实现由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从而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初中语文学习;其次,教师要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会大量增加,如何在保证学生高效活动的同时又能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课堂掌控力;最后,教师需要增加专业储备,学生活动多意味着课堂生成性会更随机,教师需要具备把课堂生成性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料的能力。以上这些都需要提升教师素质,从而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树立前瞻性观念

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很多,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需要扎实掌握字、词、句、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还要不断训练阅读与写作,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积累才能逐步看到效果的过程,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感觉语文学习琐碎且低效,从而减少投入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万丈高楼平地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依然是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重要前提,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前瞻性,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初中三年整体语文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学情、每一节课,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逐步积累,从而真正提升语文能力,这也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主角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是重要保证

学生要想真正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主角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与素质,同时也要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这一切都需要以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前提。因此,学生要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要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要以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为基本条件,这需要学生课前就做好准备,而这个准备过程就是预习。课前预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针对学生预习时缺乏目标最终导致预习沦为形式的问题,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指导者角色,给学生设计“预习导读单”,在提前给学生呈现学习目标和预习要求的基础上让他们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整理字词,在这个基础上设置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习内容,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为了切实引导学生重视并有效落实课前预习,教师要注意课前或课堂检查,对学生形成督促机制,从而让他们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二)培养学生学会听课的习惯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认真听讲,强调学生要遵守纪律、集中精力,但是学生这样听课只是“观众”而不是“主角”,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也难以实现在体验过程中收获知识的教学目标,因此还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教师要让学生把听、看、思、说、做这五者结合起来:听就要认真,而且要结合自己预习的需求抓住重点;看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一方面是观察教材内容,另一方面是教师给学生呈现的内容,如PPT 课件、图片或其他补充学习资源,为学生全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思就是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要有独立性,切勿人云亦云,而要从学科角度有理有据地思考,敢于质疑;说就是直接参与语文课堂,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这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做就是要结合个人的学习需求及时做好笔记或记录,为接下来及时整理知识和复习做好准备。学生养成这样的听课习惯,才能真正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容量较大,教师教学进度较快,因此学生难免会碰到没有学会或学透的内容,这就需要课下及时巩固与复习,养成及时巩固和复习的好习惯。具体来说,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在课下及时整理课堂学习的笔记和重点内容,还要培养学生及时提问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有问题一定要问,可以通过问教师或同学的方式查漏补缺,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也要提醒学生一定要重视课后作业,它往往起着复习巩固、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能够为以后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三、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是关键环节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如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出现教师主导太多而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这种接受式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依据教与学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要想真正促使学生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主角,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一)开展合作学习,在交流过程中提升

要想促使学生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主角,教师就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语文教学。但学生的层次存在差异性,为了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式教学活动。为了确保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重点、难点,再结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通过给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与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引导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群言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针对学生的困惑或不足,适时、适当给予指导,而指导要以肯定为主,方法上要以点拨为主。为了丰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组内竞赛、角色扮演、小组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春》这课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让每一组学生推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学生也能在展示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想象力,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二)应用情境教学,在体验过程中收获

教师要把三维教学目标全面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即要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方法、提升过程体验和情感认知全面融入其中,这就需要教师减少“包办”,给学生自己理解、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应用情境教学法就能满足这个需求,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非常受欢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理论,通过给学生创设能够引发其情感共鸣的直观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内驱力,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升思想认识。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开始学习文本内容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从事不同职业的父亲的背影,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后,教师让学生通读教材内容,然后以“父亲买橘”这一中心情节提出思考性问题:“父亲为什么要买橘?”“父亲的体型怎样?”“父亲在买橘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我’的表现?”这时,学生再思考问题就能深刻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爱,这样课堂生成就水到渠成,学生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四、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重要条件

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师生之间互动频繁,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一定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设计好课堂导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再次,要给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越投入往往疑惑就会越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这实际上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当点评,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从而通过教师的积极反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促使初中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大舞台”。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适应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促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新课程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