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探

2022-08-13

学周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中学法治道德

王 丽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中一门必修课程,它是以当前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对公民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质的新要求,力争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与引导,使广大中学生在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等方面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原来的思想政治课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其时代性更强,更加契合中学生发展的实际,所以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课程的变化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从目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其教学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并且采取恰当对策予以解决,以提高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思想相对落后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当前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不仅要对自身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也需要关注学生如何有效地学,同时也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思想上并未做好准备。首先是对新教材变化的不适应,在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中,思想上还是以应试教育要求为中心,上课就是围绕知识展开,忽略其德育教育功能,也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对学习内容把握不全面,所以依然是在坚持教师“主宰”课堂,对学生主体地位调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被动。

(二)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实效

课堂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从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看,在教学实效方面问题较多。一方面,一些教师依然是在坚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讲授法,在教学中动辄就要求学生进行勾画、做笔记,这很容易使学生学习被动,进而在学习中产生枯燥感。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也注意到了新课改的新要求,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应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等,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设计不够精细,出现了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的问题,而学生在活动中虽然有积极性但是活动现状较为混乱,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低效的问题。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是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从学科特点来说,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虽然更加贴近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但是其学习内容还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理论性依然较强,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在“照本宣科”地讲知识,要求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记忆。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感觉既单调又枯燥,甚至觉得教材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有距离,其兴趣度较低。同时,一部分学生受旧有思维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维影响,对于数理化这些偏向逻辑思维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科更感兴趣,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投入不够,这样学生整体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

二、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优化策略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在新课改下的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角色更加重要,其“主导者”的角色需要教师既要做好自身“教”的职责,还要关注学生“学”的需求,教师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这需要教师在方方面面做出调整。

1.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阵痛”或者是不适应,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这会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因此面对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做出调整的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师首先要知晓国家为什么要把“思想政治”调整为“道德与法治”,这不仅是对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公民意识、宪法意识、法治意识以及权利观念、程序公正等现代法治价值理念植入中学生内心,把法治的种子撒播进学生的心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为此,需要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科改革方向,特别是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来研究教材,在此过程中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的作用,在教研中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教学行为的推进、教材的合理应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生成智慧的火花,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准备。

2.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依据新课改的新变化,当前的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不仅需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过程体验、方法指导以及情感认知的提升全面融入其中,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把“政治认同、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健康生活”这些素养切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这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大课程观”,要注意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好相关的资源来形成教育合力。要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死板地“教教材”,在此基础上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此也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重视教育能力的提升,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掌控力,保证教学的有序、有效推进。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一般所带班级较多,但是每个班的课时相对较少,一般是每周2—3 个课时,这就需要抓好课堂教学,它也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阵地。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非常关键,因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教学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精神环境也就是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这种氛围需要师生共同营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教学态度端正、教学热情度高,同时课堂教学秩序井然有序,而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则是求知欲强烈、注意力集中、思维非常活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也就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个人魅力,以较强的业务能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魅力提升对学科的关注度。其次,要重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引导,对学生要多肯定、多鼓励,注意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热情。在课下,要亲近学生,用“师爱”去真正地关心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努力给学生构建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耐心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选择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时代的发展、学情的不断变化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其基本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务实、高效为出发点进行选择,切勿教条化。

1.恰当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随着现代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非常普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也在被应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过度依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而对学生情况的关注度在下降,导致教师和学生都被多媒体所“左右”,学生对教材的关注度明显下降,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但是学生在课上的实际收获却有限。俗话说“过犹不及”,针对当前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教师还是要首先明确主次关系,要立足于信息技术是辅助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工具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其多样性、丰富性、直观性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材中的内容,以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目标恰当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收获、有进步。

2.创设情境开展体验式教学。新的《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还能够利用情感与认知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亲身的体验或者经历的过程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中第9课《珍爱生命》的第二目内容“增强生命的韧性”这部分内容学习时,教师就可以以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后学生的表现为例,让学生在课上表演《考试之后》情景剧,以中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中的场景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剧和教材内容交流几个问题:说一说在自己的记忆中有哪些“不愉快”的事件?这些事件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谈谈自己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通过这些问题情境能够顺利地把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起来,进而调动学生探究、分享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段视频资料: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如何在逆境中最后夺冠的历程,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发现“生命蕴含的巨大能量”,这不仅能够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梳理,还能够实现学生情感认知的升华,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过程不能仅仅依赖教材的学习,还需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有一定差异性,这就需要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把学习任务和探究性问题布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进行沟通交流、探究甚至是争论,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把握学习内容的本质。同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建组方式也能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竞争中也容易激发其学习热情。

(四)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在设计上特别注意贴近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这部分内容时,针对这部分学习内容是新增加的内容且与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要求学生了解“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哪些行为会影响国家安全”“为什么说国家安全与人人相关”等问题,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之,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教学的重要性,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恰当对策进行解决,不断提升学科教学效率,力争打造高效的课堂。

猜你喜欢

中学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在多解中学创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