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底色日本医蛭生长性状对比※

2022-08-12甘奇超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8期
关键词:摄食底色显著性

●刘 飞 甘奇超 袁 渊 王 伟 黄 强

(1.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 万盛 400800;2.重庆铭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重庆 万盛 400800)

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属于环节动物门,医蛭科,医蛭属[1],别名水蛭稻田医蛭[2]。水蛭作为一种传统的活血化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3],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唯一收录的以动物血液为食物来源的水蛭药材种类,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的功能,主治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打 损伤[4]。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水蛭还具有抗血栓[5]、抗炎症[6]、抗肿瘤[7-8]、抗动脉粥样硬化[9]等作用,我国以水蛭为原材料的中成药有90余种[10-11],如脉血康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由于日本医蛭市场需求锐增,群众对其滥捕滥抓,加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因此日本医蛭人工养殖行业日渐兴盛。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各地区日本医蛭颜色有所差异,主要为墨绿色、黄色和白色。其中墨绿色日本医蛭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俗称“黑苗”;黄色日本医蛭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湖北等地,俗称“黄苗”;白色日本医蛭主要分布于江西等地区,俗称“白苗”。针对不同底色日本医蛭的养殖差异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不同底色日本医蛭的成活率、增重率作差异性比较,为日本医蛭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日本医蛭鉴定方法采用杨潼教授《中国动物志》中日本医蛭鉴定方法,日本医蛭采自东北地区及山东、江西等地,健康无病,平均体重 0.25 g。采集后的日本医蛭养殖于120 cm× 60 cm×50 cm的聚乙烯塑料箱中,箱底设有30目防逃网,养殖用水为地下井水,水温20~23℃,溶氧为5.8~8.2 mg/L,pH7.1~7.3。

1.2 试验方法及管理

将日本医蛭进行分箱养殖,每箱5000尾,并设5个平行试验组。将新鲜猪血作为饵料灌制到猪小肠中,按照每箱日本医蛭5 L的标准进行投喂。饲养周期为30 d(2021年5月5日至2021年6月5日),投喂频率为每7 d 1次,共计4次。养殖过程中观察日本医蛭活动状态,保持室内安静,做好遮光措施,避免强光照射,每天冲洗养殖箱,及时挑出死亡水蛭,保持养殖箱的 清洁。

1.3 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

放入养殖箱前,称量所有日本医蛭总质量(精确到0.01 g),计算个体平均体质量,还需称量每箱医蛭的总质量,称量前用湿润的纱布或绵柔纸巾除去医蛭表面水分和脏物。试验开始后,每次饵料投喂前后按实验分组分别统计日本医蛭的总质量和箱内医蛭剩余尾数,计算日本医蛭的体重增重率和成活率。

试验结果数值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7.0在a=0.05水平下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经方差分析后组间两两比较显著性差异。体重增重率、成活率和摄食量见下列公式:

W1:每次投喂前日本医蛭平均个体质量(g);W2:每次投喂7 d后日本医蛭平均个体质量(g);S1:试验开始时日本医蛭的尾数(尾);S2:每次投喂7 d后日本医蛭剩余尾数(尾);V1:养殖箱中剩余饵料总量(L);V2:投喂饵料总量(L)。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底色日本医蛭成活率比较

不同底色日本医蛭成活率,见表1。

表1 不同底色日本医蛭成活率 单位:%

由表1可知,3种底色日本医蛭在人工养殖下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前2次投喂黑苗成活率最低,分别是(92.54±3.34)%和(86.65±4.18)%,黄苗最高,分别是(99.12±0.23)%和(98.93± 0.54)%,黄苗和白苗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投喂3次以后黄苗与白苗之间成活率差异显著,4次投喂后3种底色日本医蛭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最低的是黑苗,为(84.37±4.41)%,其次是白苗,为(90.42±1.35)%,最高的是黄苗,为(98.56±0.76)%。

2.2 不同底色日本医蛭体重增重率比较

不同底色日本医蛭体重增重率,见表2。

由表2可知,3种底色日本医蛭在人工养殖下增重率差异显著,第1次投喂,黑苗增重 率 最 高,为(380.45±9.78)%,其 次 是 黄苗,为(221.75±8.86)%,最低的是白苗,为(184.45±10.38)%,但黄苗和白苗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后3次投喂3种底色日本医蛭增重率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4次投喂后的总增重率黑苗最高,为(703.26±11.35)%,其次是黄苗,为(502.22±10.45)%,最低的是白苗,为(422.24±11.25)%。

2.3 不同底色日本医蛭摄食量比较

不同底色日本医蛭摄食量,见表3。

表3 不同底色日本医蛭摄食量 单位:L

由表3可知,3种底色日本医蛭在人工养殖下摄食量差异显著,每次投喂的摄食量以及总摄食量都是黑苗最高,其次是黄苗和白苗,黄苗与白苗两者之间摄食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随着日本医蛭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人工集约化程度逐渐加深,为了追求更大养殖利益,不仅对养殖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对日本医蛭的种苗也提出更高要求。日本医蛭在我国分布广泛,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分布于不同区域的日本医蛭的人工养殖水平也可能存在差异。

由于地域的不同,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的差异,不同地理区域日本医蛭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而造成颜色有所差异。东北地区日本医蛭底色偏深,呈墨绿色;山东、河北等地日本医蛭底色偏黄;江西等部分地区日本医蛭底色偏白。这与白云飞[12]2001年对罗非鱼的研究结果类似,不同地区罗非鱼相比,形状整体上无显著差异,但在某些可比性形状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尾柄长)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域的不同,日本医蛭不但底纹颜色上有所差异,摄食水平、增重率和成活率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不仅影响了日本医蛭的部分外观形态,还影响了生长性能。这与王信海等[13]2018年对宽体金线蛭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地区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指标和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中,第1次饵料投喂后3种底色日本医蛭摄食量和体重增重率都显著高于后期饵料投喂后的摄食量和体重增重率,这表明日本医蛭在自然条件下是基本处于饥饿状态,饥饿状态时的摄食量比正常养殖状态下要高,这与张涛等[14]2017年的研究结果一致。由表1、表2、表3的结果可知,日本医蛭的摄食水平不仅影响其增重率,还影响成活率,过多的饵料摄入反而降低了日本医蛭的成活率。分析认为日本医蛭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在其营养代谢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极其重要作用,李赫[15]认为日本医蛭饥饿后再恢复摄食,随着时间变化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都会发生重大改变。过多的饵料摄入可能导致日本医蛭肠道菌群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影响日本医蛭的代谢和免疫调节能力,田红艳[16]2001年的研究结果也认为,过高摄食量影响团头鲂幼鱼的氧化应激,导致其免疫性能的下降以及抗病力的下降。这为后续日本医蛭人工养殖的饵料投喂提供参考。

总之,不同地理区域日本医蛭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增重率和成活率都有所差异,合理选择日本医蛭种苗能提高人工养殖的产量,本文的研究为日本医蛭的种苗选择和大规模人工养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摄食底色显著性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绘出教育的温暖底色
重绘大山里的『青春底色』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孤啡肽N/OFQ促进鱼类摄食的研究前景
养殖条件下叶尔羌高原鳅摄食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