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散”聚心
——沙坪坝区中梁镇创新基层治理观察

2022-08-11蔡雨耘陶一晨

当代党员 2022年15期
关键词:院坝信息员民情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见习记者 蔡雨耘 陶一晨

“淤泥积得这么深,我也来一起清理!”

6月23日上午8点,沙坪坝区中梁镇新发村添了几分热闹。前一天的暴雨将泥土冲刷到路面上,几百米长的道路上积满了厚厚的淤泥。村民张小明看到大家忙着清淤,立即回家带上铁锹加入其中,路面在一个小时内就恢复了往日的整洁。

“人心齐,泰山移”,这是新发村焕发的新气象。改变何以发生?

中梁镇新发村驻村第一书记邱晓东给出了答案:“群众最讲感情,为他们办的民生实事越多,就越能凝聚民心。”

新发村的变化,只是中梁镇创新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梁镇针对村民居住分散、民情零散、人心涣散三大问题,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汇集了民情,凝聚了民心。

层层细分:以网格优化治理“居住散”

清风微拂,草木生长。

中梁镇永宁寺村的“Q 版”地图在自然景色的衬托下格外显眼,党员沈越的头像及他可以提供的服务,清晰地呈现在上面。

“这个图就是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产生的,让党员亮身份、亮服务。”中梁镇平安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肖斯秘说。有了这张地图,村民们便可以找到相应的党员寻求帮助。

中梁镇约40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7万余人。其中,4000 余人居住在不到0.4 平方公里的集镇内,其余村民分散在偌大的镇域内。

群众居住分散造成信息流通障碍,这曾是困扰中梁镇的一大难题。

如何治“散”?中梁镇积极推动网格化管理,把每一个村民的所需所盼编织进“治理”这张大网里。走进中梁镇,不难发现,网格化治理正助力这个小镇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庆丰山村将25个村民小组划分为10 个网格;龙泉村探索出“两长三员四级”的责任分工模式;新发村将全村分为8 个网格,每个网格覆盖3个村民小组,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网格化的治理模式既让居住分散的村民在网格中重新“聚居”起来,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导向。

“为什么没有挡墙?你们必须给个说法!”庆丰山村内,一村民和农房改造的项目施工方发生了激烈争吵。

原来,施工方在渲染效果图时在农房前增设了一面挡墙,但这面挡墙并未被纳入施工预算内,如要增设,将会是一大笔支出。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庆丰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行伟颇为感慨:“当时村民的情绪非常激动。多亏有信息员,我们才能及时了解情况,协调双方进行理性沟通,避免矛盾激化。”

一个个无形的小方格将分散的居住空间重新聚合,织就为一张“民生之网”,信息员成为发现矛盾纠纷的“探测员”。

时时摸排:以动态走访治理“民情散”

“我居住的片区有一处房屋破破烂烂的,急需改造。”

中梁镇永宁寺村“Q版”地图

“我走访摸排时发现有一户人家生活比较困难,有没有相关的救助政策?”

“我负责的这块片区内,施工方把一些废弃物品堆到了村民家门口,需要协调解决。”

像这样的消息,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中梁镇各村的网格微信群里。据了解,中梁镇每个村的管理人员都会建立相应的网格微信群。信息员会将所排查到的相关情况及时上传“云端”共享,让民情信息的收集更加便捷高效。

网格化治理,让每户村民都有了对应的负责人员,提升了治理的精度;网格群的建立,让民情信息得以及时流通,提升了治理的速度。

“请问是村委会吗?我看群里的消息说从外地回来需要报备,我5月8 日从上海回到重庆,请问需要做些什么呢?”

电话里,一位即将返渝的新发村村民正在向网格员询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并上报自己即将离沪返渝的相关信息。

“我们立马告知她相关的防疫政策,并在她回来时安排了车辆接送,将她闭环转运至指定地点隔离。”邱晓东感叹道,“正是建立了网格微信群,村民才能提前了解到防疫的相关信息,我们才能实现闭环管理。”

除了网格微信群,中梁镇还建立了相应的定期摸排调度制度——信息员对负责的区域定期进行摸排和走访。信息员走出办公室,走进村民家,保证民情信息在静态的网格中动态流动。

从被动等待村民反馈信息,到主动摸排了解民之所求,用积极作为破解民情分散的难题,成为中梁镇创新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端午节,中梁镇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包粽子

常常交流:以平台建设治理“人心散”

每天上午10 点,永宁寺村村民左婆婆就在家里沏好茶,等待邻里乡亲到“荷和苑”来聚一聚。

这个人气颇高,用于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荷和苑”,就设置在左婆婆家里。

中梁镇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镇内中老年人居多,他们之间日常交流比较少。针对这一问题,中梁镇打造了以“荷和苑”“初心苑”为代表的20个群众家门口的交流空间。

这些依托于村民自家院坝而建设起来的交流平台也被称为“同心院坝”,让村民从分散的个体变成和谐的群体。

谈起“荷和苑”,左婆婆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没有‘同心院坝’,大家都不好集中,现在方便得很。我们经常在这里搞活动,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感情也越来越好了!”

除了“同心院坝”,另一个地方也是居民常来之地,那便是“和顺茶馆”。以茶为媒,村民能够坐下来平静地化解矛盾,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

“其实村民之间的纠纷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摆下‘龙门阵’,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和顺茶馆’恰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好去处。”肖斯秘介绍。

“和顺茶馆”不仅是村民“微调解”的平台,也是党员“送服务”的场所。

自建成以来,“和顺茶馆”结合基层治理实际需求,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7道“茶点”,累计开展党建宣讲、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文化娱乐、农产品推广、健康义诊、积分兑换等各项活动80余场,服务辖区群众1300余人次。

猜你喜欢

院坝信息员民情
用好“民情诊所”解民忧
一颗滚烫心 满腔为民情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川北院坝
新时代如何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卜算子·院坝会
监督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员重任在肩
发挥纠纷信息员作用“调”出和谐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