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激发城市活力

2022-08-11别致

当代党员 2022年15期
关键词:红岩艺术团杂技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 别致

7 月,连晴多日后,一场雨将酷暑洗去,泥土中的潮湿气息令人心绪宁静。此时此刻,最适宜做的事就是拿出一本好书,享受一顿文化大餐。

听巴山夜雨,品渝州书香,在重庆,你有很多选择。

你可以前往24 小时自助图书馆,不担心会打烊;可以前往城市书房,一边享用下午茶,一边享用“精神食粮”;还可以前往重庆图书馆,体验听书的乐趣……

巴山渝水的多彩,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5年将深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抓好文化强市建设。以文铸魂、以文化人,灿烂文化正为重庆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文化氛围造“书香重庆”

“南书房”?

这可不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

在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一个写着“南书房”的小木箱立在广场上,透过玻璃前盖可以看见,箱子里整齐地码放着两排书。

“用手机扫描箱子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借阅、归还里面的图书了。”南湖社区居民何女士一边介绍一边扫码借书,很快就拿到了她想借的《三国演义》。

“这个箱子虽不大,但却是一个集借书、还书、捐书功能于一体的自助借阅平台。”南岸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外观上看,“南书房”就像一个邮箱,书本通过这个“邮箱”与读者“亲密接触”,就能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播。

让好书不再束之高阁,让更多人看见,是花园路街道居民蒋婆婆所坚持的。一直有阅读习惯的她原本会将看完的好书放在社区传递,现在只需要通过“南书房”的“扫一扫”功能就能分享。

据介绍,南岸区已投入使用100个“南书房”,打造了一个又一个“500米文化圈”。

“书香重庆”,除了要香满重庆,还要香出特色。

今年7 月1 日起施行的《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昭示弘扬红岩精神被首次写入地方法规。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红岩精神需要被赓续传承、永远铭记。沙坪坝区将原有的9 座城市书房改造为红岩城市书房,分布在渝碚路街道、新桥街道、歌乐山街道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书房在原有基础上加设了红岩书籍专区,藏书近6万册,包括《红岩》《江姐》《信仰的力量》《红岩家书》等。

“我准备借几本回去给孩子看看,希望她通过阅读这些图书,坚定理想!”沙坪坝区丰文街道清悦社区居民王雯说,自从有了红岩书籍专区,她来这里的频率更高了。

接下来,重庆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将继续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合理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补齐薄弱地区短板,培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全面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总分馆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

文艺作品缔造高品质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蹬伞表演,场面太震撼了!”7 月15 日,家住北碚区缙云社区的李芮专程来到重庆国际马戏城,观看了这场精彩纷呈的大型沉浸式杂技表演《极限快乐show》。

在这次表演中,《蹬伞》是全场的焦点之一。蹬伞表演看起来灵巧优美,却是蹬技中难度最大的,由重庆杂技艺术团在20 世纪50 年代首创。2021 年,重庆蹬技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极致视觉享受的蹬伞演员名叫陈倩,是重庆杂技艺术团的一员,也是第八代重庆蹬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蹬鼓到蹬缸,再到蹬伞,7 年来,陈倩保持着每日6小时的训练强度,即使动作枯燥、肌肉酸痛,她也持之以恒。

“每一次练习和演出都是一次再打磨,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努力精益求精。”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涛说。

在陈涛看来,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就要不断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近年来,重庆杂技艺术团坚持“导向正确、内容鲜活、群众喜爱、常演常新”的剧目生产表演机制,新排演了抖杠、跳板、空中飞人等节目。而让观众印象深刻,在“二刷”“三刷”中也能收获快乐的《极限快乐show》,就是重庆杂技艺术团创制的团场合一驻场表演。

《一双绣花鞋》是一部具有重庆特色的红色小说。2021 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重庆杂技艺术团融合了现代戏剧的表演元素和杂技技艺,将其改编为独特的杂技剧。

“我们把杂技动作与声、光、电、影等元素进行融合,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陈涛介绍,《一双绣花鞋》一经推出,便连续演出16场,深受观众喜爱。

此外,重庆杂技艺术团还创制了《仙豆》《幻影飞鸽》魔术表演,分别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比赛中获得金奖。

在节目内容上抓质量、形式上重创新是重庆杂技艺术团的坚持,也是其能斩获国内外杂技金奖16 个、银奖11个、铜奖4个的重要原因。

杂技艺术表演

此外,作为重庆市国有文艺院团的一员,重庆杂技艺术团率先探索了“互动体验+现场观演”的艺术研学模式,让学生与杂技演员、杂技文化近距离接触。目前,重庆杂技艺术团已开展研学活动200 余场,接待中小学生15万余人次。

未来,重庆将继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坚持“分类指导、一团一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要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必然要求。”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艺术处处长宋俊红表示,“接下来,重庆将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讲好重庆故事,传播好重庆声音。”

文旅融合打造靓名片

当生产于半个世纪前的1034 块“高精尖”仪表排列整齐地出现在眼前,因特殊的存储工艺而完好无损、崭新如初;当步入泛着模拟核反应光芒的反应堆锅底,想象排布了2000多个燃料棒插槽的巨大机器正在运作;当站在光影交织的导洞内,仿佛与当年来往穿梭的科研人员擦身而过……参观过位于涪陵区的816 工程景区的游客无不叹为观止。

1966 年,作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代号“816”的“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被批准建设。

这个总面积10.4 万平方米、有着18 个大型洞室,隐秘埋藏在涪陵区白涛街道金子山腹地的绝密工程,是在长达18 年的岁月里,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工程部队以“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干劲,扛着铁锹、风机等简单设备,生生开凿出来的。

816工程景区一角

直到2002 年,816 工程才被解密,经过升级打造后,2016 年816 工程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震撼!这是重庆的赛博朋克!”

“‘打卡’重庆超‘硬核’景点!”

近年来,当搜索“重庆好去处”的时候,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816 工程景区的旅游分享推文越来越多,有人震撼于眼前的宏伟景象,有人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热泪盈眶,有人与这个别具一格的“洞子”合影留念。

这个曾经冷门小众的景点,热度逐渐高涨,其内含的“三线”文化也为更多人所知。

乌江穿过两山奔腾而过,在与816 工程景区一江之隔的白涛街道麦子坪,坐落着原816堆工机械加工厂。

为了继续挖掘816 工程的潜在价值,打造816 小镇综合体,2020年,涪陵区以加工厂原有的厂区、40余栋老建筑和100 多台军工设备为基础,打造了让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三线建设”历史的816小镇。

“我们努力做到让每一个细微处都再现历史的厚重。”816 小镇设计师李传波说,为了保留更多历史文化气息,816小镇在建造时主要应用了小尺度改造的方法。

“三线建设”的印记和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这个集文旅、文创、文教为一体的小镇中,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惬意的休闲生活中,感受传承“816 人”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据悉,816 小镇自开放以来,已接待社会各界教学活动1000 余场次,开展研学实践、素质拓展活动100余场次。

重庆市涪陵交通旅游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涪陵将持续深挖‘三线建设’精神,做好816工程景区的提档升级工作,让游客获得更加全面、细致和难忘的游览体验。”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气息的816 工程景区、816 小镇,只是乌江沿线众多文旅资源中的一部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秦定波认为:“乌江沿线文旅资源丰富,是重庆旅游发展的骨干线路之一。精品线路的打造将加快推动沿线文化旅游业整合发展,对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月16日,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第二次会员大会、第五次理事会会议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召开。会上策划储备联盟区县市级重点文旅产业项目24 个,涉及总投资777 亿元,武陵山文旅融合发展已然迈入快车道。

这只是重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一个映照。如今,这个高热度的“网红”城市,正朝着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梦想不断奋进。

猜你喜欢

红岩艺术团杂技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金钟之星”艺术团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
中国音协金钟之星艺术团慰问演出走进十八洞
上汽红岩插上互联网翅膀
老鼠演杂技
大学生朗诵表演艺术团组织建设和管理研究
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心连心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