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教学视域下视觉传达专业混合式教学机理研究*

2022-08-09宋馥利

大众文艺 2022年14期
关键词:标志深度教学活动

宋馥利

(西京学院,陕西西安 710123 )

一、深度教学的时代境遇

1.“互联网+”时代的育人需求

“互联网+”时代造就了多样的教育技术,促进了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转变,也造成了诸如“视频灌输”“机械式翻转课堂”等错误倾向,浅表性教学、表演性教学鱼龙混杂在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中。只有把握深度教学的本质意义才能够在新时代的教学中深入育人之根本。

“互联网+”时代需要教育者首先厘清深度教学的知识定位。深度教学的知识观是教育学立场的价值性的知识观,它注重学生内在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本质上讲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认识知识的符号表征,并通过生活经验与社会活动体验知识背后的意义世界,然后反求诸己,再通过理解、反思、探索,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精神世界中,德性与智慧将不断帮助学生自我生成新的知识。深度教学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价值内化与能力生成,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注重知识的社会应用性及与学生的文化交往性。在教学中设计促进学生求知的认知情景,将知识置于社会文化活动中,拓展学习边界,使知识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觉醒和生命体悟。

2.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必然性

深度学习就是学生在相应的知识情境中通过主观能动性将客观知识加工成个体成长的意义成分的过程。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情境中焕发新的光彩。当前,很多教学实践片面跟风混合式教学的新技术,将深度学习异化成了学生在线的随时随地学习或简单机械的课堂翻转。深度学习不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机械流程,不是技术的堆砌。正如郭元祥所说:“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的‘层进式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学习是带有人类情感意志的活动,要求教师不仅要分析研究教学过程,还要分析研究学生、教学现有的环境等,将知识与社会文化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心智力量,引导学生将学习融入社会、文化、生活,真正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二、视觉传达专业混合式教学机理分析

视传专业必须修正以往的教学模式,探索设计教学的深度广度。混合式教学模式,因其对“互联网+”的适应性,以及其对个性化与创造性知识习得与生成的适用性,使其与视传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需求十分契合。

1.视觉传达专业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混合式教学任务难以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

大多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仅仅是传统教学的补充,线上只是堆积课后学习资料的仓库,并未被合理纳入整体的教学设计;缺乏线上与线下的搭配融合,更没有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激励措施。形式化的课外“活动”不仅没有补充课堂教学,反而成了学生的负累,学生在不断内卷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逐渐模糊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意义也逐渐淹没在应付各种学习要求的疲惫中。

(2)缺乏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学生难以达到深度学习状态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涌现了五花八门的设计类教学短视频,这些短视频似乎比学校的专业教学更吸引人,学生乐于用碎片时间去刷这样的短视频。当然,如果是在有系统的知识基础上,只是用碎片时间去补充知识漏洞,延伸知识边界,当然是好的。但是,很多同学却舍本逐末。因为,他们越来越对课堂教学的生硬形式感觉到厌倦,越来越没有耐心应付学校教学的传统套路。另一方面,短视频没有系统的理论架构和基础的知识逻辑,有时反而会误导学生,消磨学生的学习意志。因此,视传专业迫切需要改变现阶段生硬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用有趣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重学生情感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用具有存在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内生力,促使学生沉浸式学习。

2.促进深度学习的视觉传达专业混合式教学

(1)方向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

目标设计是后续一切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目标设计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混淆;教学目标不明晰,不能将知识、能力、情感分别对待;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架构,区分不清低端与高端目标、结果性与过程性目标。

设计教学的核心目标,首先要分析学生的核心需求。要针对一个专业、一门课、一节课、一个单元中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进行逐层分析,总结核心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中要明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明确区分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在目标制定中的不同。

视觉传达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与商业、传媒业的高度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培养高质量的视觉传达人才,要将其知识素养深入到美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等领域;将知识学习深入到意义构建,让学生从理解知识到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整合,构建自我认知;将能力生成与实践结合,与创新创业结合;以塑造社会主义劳动的价值观、完善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素养的为视觉传达专业培养的最终目的。

就一门课、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来讲,要首先分析其基本知识点构成,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与需求,分析其内容组织,最后依据前面的综合分析,分层确立教学的知识层面目标、能力层面目标和价值层面目标。以视传专业课程《标志设计》为例,在设计其教学目标时,可以首先调研学生对于商业中的标志和社会生活中的图标的基本认知、需求与好奇心。在进行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设计时,以学生对传统图标设计的基本认知为基础,以新媒体图标设计在商业、传媒中的新表现、新构成和新技术为拓展来设计教学目标;在进行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将技术与艺术、视觉与商业及传媒的结合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将新媒体标志设计中图形元素的构成、科技的运用、传播的构思作为能力提升的关键;在进行价值层面的教学目标设计时,融入团队意识、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将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认知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根本。另外,知识、能力、价值三个层面的目标设计,彼此间有一定的基础和促进作用。即扎实的知识层面目标设计能够促进能力层面目标的达成;明确的知识与能力层面的目标设计也能促进学生反思,并促进价值层面的教学目标达成。因此,在设计这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其中的内在联系,将知识、技术、社会、文化的联系点作为其目标推进的关键。如图1(知识、能力、价值三层教学目标)。最后,在对知识、能力、价值三个层面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中,还应该考虑每个层面所针对的教学过程,区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的不同的表述,对于理论教学目标应该采取终结性的考核标准来定义,对于实践教学应该采取过程性的考核标准来定义。

图1 知识、能力、价值三层教学目标

(2)激发存在感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存在感就是通过相关因素、资料、任务的介入使学生建立身份认同、刺激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依据加里森等提出的探究社区理论,社会存在感是在社会化的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化的沟通、情感传递等使学生建立自我认同,增强自信,促进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动机。教学存在感是在及时的直接教学指导、支持、管理、评价中产生的。知识的有机组织、及时的资源支持和问题解决、多样的评价和管理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认知存在感是在综合性、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认知存在感有助于学生领悟、反思,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生成。

冯晓英等提出的混合式教学的动态支架理论指出,在混合教学的前中后三个过程中,三种教学存在感对学生的支持程度不同,课程初期社会存在感的支持最强;课程中期教学存在感的支持最强;课程后期认知存在感的支持最强。下面就以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和教学动态支架理论为依据,以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为例,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程初期的混合式教学活动以创设社会存在感为主,教学存在感为辅。由于课程初期学生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教师首先就需要创设社会存在感来打消学生顾忌,使学生充分融入课程和集体。标志设计课程一般是在学生学习过构成基础、图形设计、装饰图案这三门课程之后才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图形有一定的认知;而且标志是与商业融合紧密的形象,学生在开课前对标志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标志设计课程初期学生的陌生感主要存在于其对教师的疏离感,以及标志设计与学生现有认知中标志的基本形象的差别所产生的疑惑等。因此,教师可以在开课前通过线上打招呼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有个初步的认知,可以通过教师的学识、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构成,课程基本内容以及目标考核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的放矢;可以出一两个有趣的思考题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另外,需要在课程初期解决线上教学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线下统一辅导或线上教学视频,使学生初步解决技术障碍。还可以在课程初期建设设计小组,小组成员通过互助式学习、讨论,建立初期身份认同。教学初期的教学存在的设计也是重要的。对于标志设计课程,课程初期创设教学存在应该将重点放在破除标志设计在学生现有认知中的误区方面。教师可以创设探究性活动,让学生根据现有认知,依据所给主题绘制标志图形,然后再通过对比法使学生在课程初期就对标志的造型规则有一定的正确认知。用与学生生活经历相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也是初期教学存在创设的基本方法,比如,可以讲一些有关标志的优秀设计和设计师,用偶像形象激发学生的行业自豪感。教学初期的认知存在影响较弱,可以通过与行业相关的案例解读与讨论,让学生了解标志在行业中的运用,激发学习动机。

课程中期是知识和技能累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习的重点在于核心知识的吸收。这需要学生具备本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有基本的分析解决本专业问题的素质,能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个时期三种存在感都对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其中教学存在感最强,认知存在感其次,社会存在感最弱。此阶段教学存在感的创设主要以引导性的活动和学生协作性的活动为主来安排教学。教师要有机的组织知识点,并用引导性的教学案例或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学习。比如,在讲解标志设计的造型特点时,可以将标志造型与三大构成中点线面的不同关系分别来剖析平面标志、立体标志。可以安排案例讲解活动,让学生根据标志设计的知识点,分析商业案例的设计方法、特点等。可以在讲标志创意和图形抽象时,引入头脑风暴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情境转换为创意图形,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中期,认知存在感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关键,也是深度学习的关键,此期间应该设计更加适合探究的活动。比如,动态标志教学,可以采取翻转课堂,事先提供动态视频,让学生在线自学,课上让学生通过演讲分析动态标志,然后教师结合基本视觉设计原理延伸向动态设计方法。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还可以将作业布置为设计竞赛项目,通过竞赛主题的探索、创意、实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标志设计的应用。社会存在感的创设是课程中期帮助学生吸收知识,进行知识建构的有效方法,可以设计一些有趣、自主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通过同伴的关注和激励,产生学生自身的效能。比如,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设计公司中从创意、策划到设计、执行的不同角色。采取小组竞赛进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结合线上讨论和互评,避免线下学生放不开或紧张等情绪影响。

课程后期是学生能力高速发展,进行自我意义和价值生成的阶段,认知存在感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此时,综合性的问题解决类的教学活动设计和促进反思的教学评价活动都是对能力生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此类能力生成类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知识内化与价值生成的关键。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可以通过举办作业展,促进学习。开展前,应提供必要的前期设计参考资料和相关展览的组织和环境;创作期间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设计;展览后,开展主题汇报,促进反思。可通过评奖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对优秀学生给予肯定,对后进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缓解压力。在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时,及时给予知识点的补充和完善。课程后期的学习目标属于高阶目标,这需要教学存在给予更高的要求、提供更优质的条件、并且与实践有更紧密的联系。此阶段的教学存在感可以通过实际的设计任务来创设,可以将终期作业布置成某企业的标志设计任务,或者将终期作业与大创项目相联系。此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存在的创设也可以通过线上补充的方式,通过线上学习资料和任务地提供,拓展学生学习视界。在执行实际项目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难题,此时,也可以通过联合企业导师,共同完成社会存在的创设,通过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难题,以达到教学效果的高点。此阶段还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标志的教学,提升设计的内在品质,使学生在设计中更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提高标志设计的创新性与文化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进知识内化。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更要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及其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将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相融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将情感、意志、精神与生活、文化、历史、社会相统一;充分利用时代赋予教学的环境、技术优势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的完善与超越;形成自我发展的核心素养。在设计语境不断变化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教育者应该更新观念,深入审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学生需求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充分运用视觉传达专业的行业优质,将视传专业教学内容、工具与现代媒体结合;将教学活动与社会文化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技术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标志深度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为什么奥林匹克以五环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