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偏头痛选穴规律*

2022-08-05张瑞瑞李佩芳

河南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少阳偏头痛针刺

张瑞瑞,李佩芳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病,以反复发作的中度、重度头痛为特征,一般持续4~72 h。偏头痛通常发生在头侧部,常呈搏动性,可伴有恶心、呕吐、恐惧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据文献报道,我国偏头痛发生率为9.3%,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1],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以口服止痛药为主,长期服用药物会出现耐药性、消化道出血、药物性头痛等不良反应[2]。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少阳头痛”“脑风”等范畴,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治疗本病操作简单、见效快[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偏头痛是针灸治疗的主要疾病之一[4]。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总结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Medline等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法,包括“偏头痛”“针刺”和“针灸”;检索时间为1998年1月至2022年1月。

1.2 文献纳入标准①国内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经验和临床观察病例,且疗效确切;②明确偏头痛患者的疾病诊断;③治疗以针灸为主,或辅以其他辅助治疗,如西医、中医等;④针刺处方中有明确穴位。

1.3 文献排除标准①文献类型包括动物实验、理论研究、综述、Meta分析、数据挖掘及病例总结类文献;②疾病未明确诊断是偏头痛;③治疗方法以其他疗法为主,针刺及针灸为辅;④针灸治疗后未取得良好疗效的文献。

1.4 研究方法运用Excel 2017建立主穴数据库,将数据库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3.0中,对穴位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并绘制树状图。将数据库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分析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计算穴位集合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并绘制穴位关联网格。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初步检索到281篇文献,排除130篇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51篇文献。

2.2 穴位频次分析151篇文献中,穴位共计71个,使用频次为926次,使用频次≥10次的共有20个,分别为太阳、风池、率谷、合谷、百会、太冲、头维、阿是穴、中渚、外关、足临泣、列缺、侠溪等。其中使用频次位居第1的是太阳穴,共使用107次,频率为70.86%;其次是风池穴,共使用103次,频率为68.21%。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偏头痛使用频次≥10次的穴位分析

2.3 选穴部位频次分析将151条针灸处方进行穴位所属经络以及部位分析,并且对穴位经络及部位的频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偏头痛共涉及14条经脉,使用频次共计71次,百分比为83.3%;有4个穴位属于经外奇穴,使用频次为155次,百分比为16.7%,说明在针刺治疗偏头痛时太阳、阿是穴、四神聪穴等经外奇穴也有很好的疗效。其中穴位分布最多的是足少阳胆经,共有21个穴位,其次是手少阳三焦经,有7个穴位。部位分析显示,针刺治疗偏头痛取穴主要在头面部,选穴总频次是418次,百分比为54.2%,其次是上肢肘部及肘部以下部位,选穴总频次是203次,百分比为26.3%。腰背腹部取穴较少,选穴总频次是21次,百分比为2.72%。见表2、表3。

表2 针灸治疗偏头痛穴位所属经络频次分析

表3 针灸治疗偏头痛选穴部位分布频次分析

2.4 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分析软件,将使用频数≥10次的20个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关联分析网状图,见图1。其中置信度和支持度排名前10项的情况,见表4。如结果所示,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太阳、率谷,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太阳中渚、头维。提升度反映关联规则中前后项之间的相关性,当提升度>1,表示两者正相关性越高;提升程度<1,表示两者负相关程度越高。

表4 关联分析中置信度和支持度前10项分布情况

图1 针刺治疗偏头痛频数为10次及以上穴位关联分析网状图

2.5 聚类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结合处方计数,选取频命名用频次≥20次的前13个穴位进行聚类分析,主要分为5组:第1组是外关、足临泣和列缺;第2组是中渚和侠溪;第3组阿是穴;第4组是百会、头维、太冲和合谷;第5组太阳、率谷和风池。见图2。

图2 使用频数≥20次的穴位聚类树状图

3 讨论

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少阳头痛”“脑风”等范畴。《针灸甲乙经》云:“热病偏头痛者,引目外眦,位多在悬厘穴四周。”初次出现偏头痛病名。《圣济总录》曾单独提出偏头痛病名:“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也。”多种病因均可导致偏头痛,但总的来说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5]。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头窍的濡养依赖于五脏六腑功能协调、经络气血充沛,若外感六淫侵袭人体、邪气上扰清窍,或者脏腑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清阳之气受阻、清窍失于濡养、或头窍被蒙,发为头痛[6-7]。外感头痛者,治疗应以疏风为主,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虚证者以补气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以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当以兼顾并治[8-9]。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有中药内服、针刺、刺血、手指点穴、穴位注射、气功锻炼等。针灸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患者接受度较高,且临床应用范围广泛[10]。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包括血管源性学说、神经源性炎症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及组胺学说等,但尚未完全明了[11]。偏头痛发作与遗传、内分泌紊乱及生活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12]。目前,口服药物是治疗偏头痛的首选方案,如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曲坦类药物、麦角生物碱,以及复合镇痛药等。此外,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外科手术亦多用于临床[13]。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偏头痛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是少阳经,主要穴位有风池、率谷、足临泣、中渚、外关等。早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针刺少阳经治疗偏头痛,《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前……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目锐眦。”两条经脉均过侧头部,与偏头痛多发于颞侧相同,针刺少阳经经穴治疗偏头痛,体现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面神经颞支、耳后神经、枕后神经的分布区域与头部少阳经循行走形类似。因此,少阳经是偏头痛的主治经络[14]。另外,督脉也是针灸治疗偏头痛使用频率较高的经脉,督脉和头部有重要联系,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循行入脑中,贯通头部阳经经脉,且有“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之说。刘立公等[15]研究认为,针刺督脉上的穴位具有祛风补虚、清头健脑的功效,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偏头痛,由此来看,督脉也是针刺的主要经络之一。从穴位分布来看,头面部所占比例最高,另外穴位频次显示,频率较高的太阳、风池、率谷皆是头部穴位,局部取穴是针灸治疗偏头痛选穴的重要依据。

本次研究显示,针刺治疗偏头痛使用频次位于前10位的穴位分别是太阳、风池、率谷、合谷、百会、太冲、头维、阿是穴、中渚、外关等。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定位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针灸集成》记载:“太阳二穴治头风及偏头痛。”太阳穴是治疗偏头痛的经验穴位,位于西医“翼点”处,是蝶骨、颧骨、颞骨及颅顶骨交汇处,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分布,针刺此穴可醒脑开窍、清利头目。目前,研究发现针刺太阳穴能有缓解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16],太阳穴刺血亦可以改善症状、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17]。风池是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枕骨之下,针刺具有疏通经络、散邪止痛之效,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穴位。现代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后,可降低偏头痛大鼠脑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 RNA表达,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局部神经源性炎症减轻,抑制疼痛信号向中枢传导,从而缓解偏头痛[18]。率谷穴位于头侧部,属足少阳经,又是足太阳、足少阳之会穴,位于耳尖直上1.5寸,具有通窍疏风、镇惊止痛的功效,主治偏头痛。谢红玉等[19]发现透刺率谷,可以降纠正偏头痛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有效缓解病情。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此穴具有行气活血、通行经络、镇静止痛之功效,是治疗头面五官病证之要穴。研究显示,刺激合谷穴可以使体内β-内啡肽含量、P物质含量保持平衡,起到镇痛作用[20]。百会即“百脉之会”,位于巅顶部,人体最高处,主一身之阳,又属“三阳五会”,即手足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与足厥阴肝经、督脉在此交会,所属督脉与各经脉相通,百会可以醒脑开窍、疏风止痛,可以治疗头部诸病,《针灸大成》云:“头痛眩晕百会好。”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为冲脉之支别处,具有潜阳熄风、疏肝理气之功效,可调节少阳经气而止痛。王谨敏等[21]主张偏头痛从肝论治,方继良等[22]发现针刺太冲穴的镇痛效果与脑中枢关系密切。头维位于头部额角发际之上,为足阳明、足少阳与阳维交会穴,位于足阳明穴位中最高处,气通三焦。此处分有颞浅动脉、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布、面神经颞支,针刺此处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清利头目的作用[23]。

从关联分析置信度和支持度结果可以看出,“太阳-率谷”“太阳-中渚-头维”是临床最常见的穴位配伍。太阳、率谷和头维为头部局部取穴,体现了腧穴近治的特点;中渚穴为手少阳经输穴,具有疏泄少阳、通络止痛的作用,可治疗头部疾病,体现了腧穴远治作用的特点。四者位于足少阳经、手少阳经和经外奇穴上,针刺治疗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联合应用起到了增效作用。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取5种选穴组合,最为常用的组合为“太阳-风池-率谷”,也是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3个穴位,均位于头部,太阳、风池合称为“头四关穴”,均位于头侧部,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头四关穴”可以降低偏头痛状态下的血浆一氧化碳、内皮素水平,能纠正脑血管痉挛,维持脑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调节脑血管机能,从而缓解偏头痛的发作[24]。太阳、风池配伍率谷,三者合用,发挥协同作用,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穴位组合。另外一组是“百会-头维-太冲-合谷”,头维、百会作为局部选穴,尤其在患者发作期治疗,联合合谷、太冲“四关穴”调节全身气机、行气止痛,如《标幽赋》云:“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针刺手法常采用泻法,以改善偏头痛气机逆乱。“侠溪-中渚”皆是少阳经穴,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治疗特点,侠溪是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主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配合中渚穴体现“上病下取”、循经取穴的重要性。“列缺-外关-足临泣”,三者均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可见针刺治疗偏头痛时重视远端取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强于理气活血止痛作用,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等;足临泣为足少阳脉气所注,配合列缺,可疏泄少阳风热治疗头痛。另外阿是穴常作为针刺的选择,《灵枢·经筋》曰:“以痛为腧,燔针劫刺。”临床以压痛点作为针刺的选穴部位,针刺阿是穴能促进血液循环而缓解头痛[25]。

综上所述,从选取经络角度来看,针灸治疗偏头痛主要以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为主。从选穴规律来看,以近端取穴配合远端取穴为原则,其中风池、太阳、率谷、百会、头维等为近部头面部穴位,并配合四肢远端中渚、足临泣、外关、侠溪等,注重太阳-率谷、太阳-中渚-头维、百会-头维-太冲-合谷、侠溪-中渚和列缺-外关-足临泣等腧穴配伍,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偏头痛提供参考和依据。目前,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本次研究发现仅有少量文献研究针刺补泻手法对治疗偏头痛的影响;②中医治疗过程中,辨证论治是基本原则,但在筛选文献的过程中,仅少量文献提及根据证型治疗。未来还需更多深入研究,不断提升偏头痛针灸治疗的相关研究质量,发挥针灸治疗特色与优势,更好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少阳偏头痛针刺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约会
偏头痛吃紫菜干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