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气背俞穴埋线联合高频电凝电切刀治疗大肠息肉病临床研究*

2022-08-05黄宇张志杰杨文革丁少华马高峰陈峭叶剑

河南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俞穴腺瘤病患者

黄宇,张志杰,杨文革,丁少华,马高峰,陈峭,叶剑

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大肠息肉病(colorectal polyps,CRP)是指大肠黏膜上皮和/或黏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隆起而形成的肿物,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隐痛、大便习惯改变等,但息肉较小时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肠镜检查时发现。大肠息肉的肠镜检出率为10%~20%[1],其病理分型包括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前者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锯齿状腺瘤;后者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发病率约为70%[1],有明显的癌变倾向,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2.9%~9.4%[1-2]。因此,对于此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以及预防复发非常关键[3]。笔者运用六气背俞穴埋线联合高频电凝电切刀(简称高频刀)治疗大肠息肉病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柳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或者住院治疗的大肠息肉病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80例。研究结束后,对照组最终纳入患者75例,共脱落5例;治疗A组最终纳入患者73例,共脱落7例;治疗B组最终纳入患者72例,共失访8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28~62(43.56±4.25)岁;病理类型:腺瘤50例,非腺瘤25例;病变部位:直肠21例,乙状结肠19例,左半结肠12例,右半结肠10例,广泛结肠8例,全结肠5例;息肉个数:2~5个40例,5~8个20例,>8个15例。治疗A组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35~64(46.12±5.98)岁;病理类型:腺瘤49例,非腺瘤24例;病变部位:直肠20例,乙状结肠18例,左半结肠11例,右半结肠9例,广泛结肠11例,全结肠4例;息肉个数:2~5个38例,5~8个19例,>8个16例。治疗B组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30~63(43.71±10.21)岁;病理类型:腺瘤47例,非腺瘤25例;病变部位:直肠19例,乙状结肠18例,左半结肠10例,右半结肠11例,广泛结肠9例,全结肠5例;息肉个数:2~5个36例,5~8个22例,>8个14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病变部位、息肉个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4]及《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5]中相关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肠道息肉数量2~20个,息肉直径0.5~2.0 cm;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4 病例排除标准有传染病、恶性肿瘤以及精神疾病者;合并有肠梗阻或者肛门疾病者;合并有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疾病,病情尚未控制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不愿意接受中医治疗或对研究药物过敏者;依从性差,资料不完整者。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高频电凝电切刀治疗,由副高及以上职称医生操作,以高频电凝电切刀将所见息肉全部切除,术中仔细观察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表面微结构等。

治疗A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六气背俞穴埋线治疗,在入组的顺延年期间根据六气循行时间[6]予穴位埋线治疗,每2周治疗1次,六气共治疗12次,具体时间及选穴,见表1。

表1 六气循行时间及穴位埋线取穴

治疗B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普通背俞穴埋线治疗,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12次,具体选穴同治疗A组。

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忌烟酒,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和生冷的食物,适量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和缓的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复查肠镜,并进行疗效判定及统计分析。

1.6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或加重。

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n×100%

1.7 观察指标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包括腹痛、大便次数、便血、大便性状及大便习惯。无症状者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见表2。

表2 中医症状轻重分级及评分标准

镜下及病理疗效标准:出现在原部位或其他部位,组织病理类型与原发息肉相同或不同均视为复发,每次均记录复发的息肉个数以及病理类型,如发现息肉则行镜下治疗,研究结束后比较两组的复发率。

根据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测定患者生存质量,包括患者自觉症状、特殊疾病状况、心理情绪状况、躯体生理功能、社会活动5个方面,共36条项目,总分为144分,由每一个条目得分相加,分值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8]。

2 结果

2.1 3组大肠息肉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3组大肠息肉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

2.2 3组大肠息肉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65.3%,治疗A组有效率为84.9%,治疗B组有效率为70.8%,治疗A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3组大肠息肉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3组大肠息肉病患者复发情况比较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3组大肠息肉病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例

2.4 3组大肠息肉病患者治疗前后GIQLI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6。

表6 3组大肠息肉病患者治疗前后GIQLI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大肠息肉病的发生主要与环境、饮食、遗传、细菌慢性感染等因素有关,本病检出率随年龄递增而升高[9]。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展,虽然体积很小的息肉也能在镜下得到治疗,但如果患者不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则会直接导致结肠、直肠黏膜受到刺激从而过度增生形成息肉。因此,对健康人进行筛查并预防镜下治疗后的复发是治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0]。中医认为,此病由“脾虚”引起,其发病及复发的关键在于湿热、湿浊、寒湿、痰浊、瘀血壅滞于肠腑,癖者凝聚在肠内而形成。有很多学者临床上采用健脾利湿、扶正祛邪、清热利湿、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治疗该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0-13]。

《类经·逆顺相传至困而死》云:“盖天地之气,以六为节,如三阴三阳,是为六气。”三阴三阳,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主运、主气为四时常法,主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顺序,五运依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顺序,属五行相生的次第,年年固定不移;初之气厥阴风木盛行之时易伤肝,二之气少阴君火主气时易升心火耗肾水,三之气少阳相火司气时火热盛行,四之气太阴湿土主气时湿气流传、常易伤脾,五之气阳明燥金盛行则伤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气则伤肾。六气学说认为,每一主气流行之时均有一定的脏腑损益,所以治疗上针对各气所致疾病的发病特点,顺应六气流转变化调整脏腑功能,才能达到防止疾病发生或者复发的目的[14]。《灵枢·背腧》曰:“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出于背者。”《灵枢·卫气》曰:“气在腹者,止之背俞。”《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由此可见,背俞穴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同时也是脏腑之气集结从而流注于全身的枢纽。刺激相应俞穴可直接调整对应脏腑气机,对于疾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有着重要作用,故临证治疗时,可选用相应背俞穴来调整脏腑的功能。六气背俞穴埋线将五运六气防治疾病的原则同穴位埋线结合起来,不仅能产生长效的穴位刺激作用,调理脏腑功能及气机升降,同时所用埋线材料之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白,能诱导及促进机体合成和分泌相关抗体和免疫细胞[15]。故根据六气特点,辨证用药刺激相应的穴位可起到治疗的目的。

本临床研究表明,六气背俞穴埋线联合高频刀治疗大肠息肉病,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综合疗效、降低复发率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高频刀治疗或普通背俞穴埋线联合高频刀治疗(P<0.05);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各组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各组远期疗效均理想;但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各组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各组治疗后仍需定期复查及按时治疗。

综上,六气背俞穴埋线联合高频刀治疗大肠息肉病具有综合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优点,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疗效理想。

猜你喜欢

俞穴腺瘤病患者
131I治疗Graves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乳腺纤维腺瘤的那些事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