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麻醉学线上线下+思政协同育人的破冰研究

2022-08-02林雪杨鑫席宏杰岳子勇魏雨婷李冬梅高伟李文志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麻醉学思政知识点

林雪 杨鑫 席宏杰 岳子勇 魏雨婷 李冬梅 高伟 李文志

临床麻醉学课程是麻醉学专业学生临床主干课程之一,其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使学生掌握临床麻醉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传统临床麻醉学课程线下单一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及与课程内容相关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疏离与缺失的问题,研究如何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符合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授课方式,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导入和融合到课程之中,使经历了多次教材更新和近三十年历史沿革的临床麻醉学课程历久弥新,是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学本科专业的历史使命。

1 临床麻醉学课程学情分析

1.1 灌输式单向面授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以发挥主体地位 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思想束缚,临床麻醉学原有教学方式存在静态化、单一化等诸多弊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未发挥作用,导致师生、学生互相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由于缺乏对课堂教学内涵的深刻挖掘,因此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能力的教学初衷无法得到充分体现[1]。

1.2 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使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掌握所有知识点 《临床麻醉学》教材内含三十九章,外加三章《麻醉生理学》、《麻醉解剖学》及《麻醉药理学》相关知识,共8 学分,总课时为148学时(理论112学时,实习36学时),存在课堂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现实问题。在对往届学生的调研问卷中显示,74.5%的学生表示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很难掌握本课程所涵盖的所有知识点。

1.3 学生提升岗位胜任力的需求难以在传统课堂中得到满足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对提升自身岗位胜任力需求强烈[2]。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学本科学生学习意愿和知识储备能力开展的线上结构式问卷调查显示,麻醉学专业69.30%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对高阶知识和能力的学习需求。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意愿和需求无法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满足。

1.4 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时代赋予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针对医学类专业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3]。就此,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时代赋予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2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

2.1 改变灌输式单向面授教学模式,使学生发挥主体地位 临床麻醉学课程改革以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为核心,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引入学科交叉教学理念,设计临床真实案例,邀请多学科教师合作授课,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及新医科视听手段展现课程内涵,向学生全景化展示临床麻醉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学习,以期达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能力的教学初衷[4]。

2.2 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并同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重构临床麻醉学传统课堂教学体系。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的优势,把与临床麻醉学对应知识点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推送到课前线上平台,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并在线上讨论区由助教答疑解惑。线下课堂着重精讲《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中重点、难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力求把课前导学、课中知识点精讲及互动交流、课后督学与拓展“教·学·做·思·测”落到实处。

2.2.1 课前导学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包括发放学习指南,推送课件、视频,提供临床案例和3~5 道客观选择题、判断题,且预留一个交流平台或讨论区,有助于师生互动。

2.2.2 课中精讲及互动 教师不重复讲授课前推送内容,而是对知识点快速提炼、概括,强调重点难点,补充课前任务中未涉及问题。课堂互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分组讨论、课堂提问、随堂测验,甚至头脑风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性,针对不活跃和活跃过度的学生做到个体化对待,整体把控。在进行一次完整的讨论或互动后,教师要进行适时总结、点评和指导。

2.2.3 课后督学与拓展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及时查询学生课后学习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成绩分析、线下交流等形式调查课程授课效果,加以总结。

2.2.4 多元化评价体系 新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革新性变化。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转变为教师、助教和学生三大主体协同评价。教师主要负责线下课堂教学评价,助教主要负责线上平台学习评价,学生主要负责团队学习过程中的小组互评。评价手段则由手工向智能化转变。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多元协同智能评价,评价结果更客观、便捷、高效[5]。评价方式也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相结合,更加注重线上线下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上学习与测试(20%)、课堂参与度与测试(30%)、课后互动与作业(10%)、期末成绩(40%)。评价内容更是由传统教学模式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转变成涵盖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全面评价内容(见图1)。

图1 临床麻醉学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体系

2.3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导入和融合到临床麻醉学课程中 将家国情怀、医学人文精神、医学史、临床案例、多学科横向学习、科研思维及创新思辨能力培养、制作课件技巧、授课语言等作为深入挖掘临床麻醉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要点,并尝试将其导入和融合到以课前导学、课中精讲与互动、课后督学与拓展“教·学·做·思·测”合一的翻转课堂中,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协同育人[6]。预设课程思政元素如下:以心怀天下、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等家国情怀为切入点;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理论知识点的融合;以医学史为切入点,挖掘医学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将医学理论知识点导入临床案例并进行多学科横向学习;科研思维和创新思辨精神的导入;严把教学课件制作关,注重合理布局和美观;严把授课语言关,力求语言诙谐幽默或有特色。

综上所述,临床麻醉学课程线上线下+思政协同育人的破冰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研究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创造性地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思政元素协同育人新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桎梏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疏离的教育瓶颈,符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并符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其实践价值在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具有更高教学满意度。同时,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思政+视阈下的医学科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因此,构建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思政元素协同育人的临床麻醉学课程模型,有利于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

猜你喜欢

麻醉学思政知识点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模拟教学在麻醉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