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信息类文本快速阅读策略

2022-07-31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勾画主观题现代文

广东 李 敏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

近年来,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以非连续文本的形式进行考查。这种新形式使考生们普遍产生畏难心理:三道客观题被称为“夺命九分”;两道主观题不仅需要考生用大量时间梳理材料间逻辑关系,而且答案书写量大。同时,很多教师也认为信息类文本阅读复习效率比较低,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设误方式,如“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时态混淆”等在信息类文本阅读题中也很少出现,答题失去了参考模板和套路,更看重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快速读懂文本的能力。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出信息类文本快速阅读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信息类文本快速阅读的必要性

1.学情分析

学生对信息类文本阅读怀有恐惧心理。究其原因,客观上来说,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字数比较多,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文本约1 800字;另一方面,信息类文本阅读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科技、教育、文艺、伦理等领域,高中生对于这些领域缺少深入的了解。主观上来说,如果学生在平时没有进行阅读策略方面的练习,很难在高考这种高度紧张的状况下读懂本就不熟悉领域的文本。

2.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厘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可见,对于考生来说,信息类文本需要迅速把握作者的观点,这也是做题的基础和前提。

二、信息类文本快速阅读的策略

1.借助标题、试题定对象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标题在文本结尾右下角,常被考生忽略。一般来说,文本的标题能够揭示文本最核心的问题。如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以下简称“联考卷”)中现代文阅读Ⅰ,从材料一标题《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在科技领域人类对待人工智能要有所警惕;从材料二标题《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可以看出,文章观点是在文学领域对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提出一种假设。根据材料一、二的标题可知,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人工智能展开的。

除此之外,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也可以提供一些信息,如联考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5题:“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材料标题和主观题题干,考生虽然知道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人工智能展开的,但是题中所言作者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才是我们阅读文本时所要关注的要点。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由题干可以看出问的是关于诗歌和绘画的关系,再深入探究绘画能否表述诗歌的内容?带着问题去读,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阅读效率才会提升。

2.举例部分可跳读

举例是为了论证某个观点,我们要找到作者论述的重点,只要重点关注例子前后评论判断的内容即可。联考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第二段: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

以上内容可以略看,考生在做题时可直接找后面评论的话,原文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证明“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联系我们先前对标题和第5题题干的解读,可以明确材料二的观点:在文学创作领域,由于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所以人工智能不会超越人类。

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举陆机和邵雍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这句话出现的位置就在这两个例子的前一句。第二段从“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开始举例,例子可以略看,例子想证明的观点,可以去例子之前去找,“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是“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也可以去例子后面去找,“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这样,遵循筛选信息的原则,把重要的观点凸显出来,使一篇长文看起来变得轻松了。

如果考生看不懂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理论部分,也可以从例子反过去推想结论内容。例子是为了证明观点的,观点看不懂,自然可以通过例子去体悟。因此,是否略过例子,要看考生自己的能力水平。

3.标志词句做勾画

阅读要留痕迹,尤其是信息类文本阅读。勾画标志词句,一方面能够凸显文本重点,便于梳理文本大意;另一方面也能在看到选项内容时,迅速回文定位。那么,哪些词句需要做勾画呢?笔者总结如下:

第一类:中心句,分论点,过渡句,以及对理解内容有帮助的一些重点实词、短语。

第二类:有助于厘清句间关系的词语。

表因果关系:因为、因此、因而等。

表转折关系:但是、反而、实际上等。

表并列或递进关系:也、又、还等。

表分类分层关系: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其次……;另外等。

表举例:例如、如、比如等。

表解说: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即、所谓等。

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一中,莱辛比较了拉奥孔诗歌和雕塑的不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紧接着出现了这句话:“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换句话说”是解说性词语,在材料一中是朱光潜先生对莱辛的文艺理论的解读,相对于理论原文,这段解读更简单易懂,更利于被考生理解。因此,考生在勾画这一段时,要勾画出这句解读的话。

4.行文思路在心中

梳理行文脉络,是快速阅读信息类文本的关键环节,也是主观题会涉及的考点,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为了使筛选信息整合答案时信息点更全面,需要考生具有高屋建瓴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思路的能力。

信息类文本在体裁上是议论文,议论文的特征是比较鲜明的,比如联考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第一段,就点明了中心论点:“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第一段也交代了中心论点:莱辛的代表作《拉奥孔》“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文本一般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我们参照以上步骤和方法,迅速找到分论点,然后理性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构建起全文的脉络图,以联考卷现代文阅读Ⅰ为例:

信息类文本快速阅读策略,着眼于高效阅读。借助标题、试题定对象,举例部分可跳读,标志词句做勾画,行文思路在心中,这四个方法呈阶梯排列:先带着问题去读,读的过程中一边跳读选重点,一边进行标志词句的勾画,最后梳理行文思路,做到心中有数。按照这个策略阅读后,考生会明确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对此的情感态度,以及围绕对象写了哪些方面,每个方面是什么关系,为准确高效地答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考生完成整张试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猜你喜欢

勾画主观题现代文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两种自动勾画软件对危及器官勾画结果对比分析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现代文阅读结构类题型指津(二)
找一找
考古学勾画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