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

2022-07-30张灵通

科技风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张 震 张灵通

新疆理工学院 新疆阿克苏 843000

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1,2],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理念需逐渐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随之不断深化。本文以新疆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落地生根进行了探讨。

1 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专业特点、企业市场的需求,新疆理工学院特别重视专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并对教学模式展开了创新性的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紧跟学校发展需求,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位的创新与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对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困境。

1.1 课程体系不完善,应用型特点不明显

新疆理工学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符合当地相关企业的需求。但目前现有的课程体系应用型特点不明显,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不相符,且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实践脱节严重[3],所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跟不上专业在实践中的更新速度。

1.2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不能够与时俱进,与当地企业合作程度低,学生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足的培养;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操作内容很少,大部分时间是进行观摩学习,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脱节严重[4];学生考核形式单一,考核依据局限于平时考勤,成绩量化指标过于传统,不能够公平、准确、完整地反映学生实践水平。

1.3 “双师型”教师水平不足,育人效果不突出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多为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未参与过企业项目,对企业运营不熟悉、技术应用不了解、项目实践经验不足,往往重于理论教学、科研及学术研究,轻于实践教学;学校聘请的企业专家不是专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虽能向学生讲授土木工程专业新技术的应用,但对学生的教育不够系统化,缺乏引导性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同时,由于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缺乏充足的沟通,双方在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没有协同前进,使得最终的育人成效不够理想。

1.4 校企协同程度浅,育人不深入

目前,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数量不足,校外实践基地少,学生实训规模小,至企业实践时仅仅是实习参观、操作演练,时间短、内容少,导致育人不深入[5];校企协同育人程度浅,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等没有共同去研究制定,联合培养学生的目标没有达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效果欠佳。

2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

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满足“新工科”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育理念、完善培养机制、搭建育人平台等,深入协同育人,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探索。

2.1 课程体系的创新

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联合相关企业建立课程体系创新专家团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对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南疆相关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坚持产学对接、企业高度介入,按照分层分类思想、不同类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学时,实践内容为与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实训;部分课程设计,如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同企业工程师一道设计相关课题,紧贴专业发展;部分实验、设计、实训课程增加实践周数,联合对口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使学生真正融入实践。同时,课程体系中还增加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创新创业与专业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邀请相关企业专家为在校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土木行业新技术、新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校企合作实践体系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利用雨课堂、钉钉、MOOC、智慧树等充实、更新教学方法,实行学生在线预约、企业专家线上授课、学校教师线上线下引导、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制度,线上线下混合,延伸第一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开展翻转课堂,建立企业实习制度,同时吸纳学生参与团队教师的各类科研、教改项目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参加学科竞赛,课内课外联动,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实践培训体系,完善企业项目数据库,拓展学生创新实践深度[6]。三“维”融合,形成“三维拓展”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成效。

2.3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完善

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讲授实践性强的实践课程,授课中引入专业发展、企业需求,在提升自身授课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展现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学校教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及部分课内实践教学,同时鼓励土木工程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对接企业项目,将教学实践与协同创新相融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能力。目前,我院已与阿克苏四方设计院、阿克苏第一师勘测设计院、阿克苏欣勤建筑等多家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完善协同育人平台。

2.4 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图2),校企人员共同制订符合专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考核机制,建立督导小组,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指导、实践实训环节,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校外实习,结合企业项目进行,以企业专家指导为主、校内教师引导为辅,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图2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3 校企协同育人路径实施

3.1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校企协同育人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校企共同参与育人的持续性[7]。校企双方成立联合指导小组,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商讨校企导师的遴选工作、考核考评工作,同时对企业兼教人员的教学质量共同评价、指导、监督;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教学能力培训,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培训,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3.2 创新课堂形式,提升育人效果

学校根据专业特点,以企业项目为支撑,创新课堂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串联起来[8],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工作中。学校通过与“智慧树”合作,加强第一课堂创新,同时邀请相关企业工程师进入第一课堂,通过真实的项目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育人效果。

3.3 完善平台搭建,加强校企双指导

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建立创新项目、实践项目资源库,增加企业导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企业指导,逐步消除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感。学校依托创新实践活动、各类竞赛、实践教学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吸收、理解、运用、转化,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更新、创新意识。目前,我校聘用企业专家到校任教,同时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校外学者开展报告会、交流会,解答学生困惑,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和企业互利互助,探索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企业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特点及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利用学校科研及学生优势资源,从企业项目入手,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缓解人才缺失状况。校企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协同育人,最终达到共赢效果。

猜你喜欢

新工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