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苏祠中的《醉翁亭记》

2022-07-28周玲周云容

廉政瞭望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敬仰醉翁亭记滁州

│文 周玲 周云容

翠竹隐隐,粉荷飘香。眉山三苏祠内,一群游客在廉洁讲解员的带领下,正在欣赏一通碑刻。此碑是三苏祠三绝碑之一的《醉翁亭记》碑刻。

“欧文苏字”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知州。他虽然内心郁闷,但秉持“宽简而不扰”,造福一方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得百姓爱戴。在滁州期间,欧阳修创作了《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与民同游的乐趣。“醉翁”欧阳修的“醉”,是陶醉于山水美景,陶醉于与民同乐,用寄情山水的乐排遣心系朝廷的忧,表达了他复杂交织、难以描述的家国情怀。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此《醉翁亭记》碑文由“宋四家”之首苏轼书写,由后人所刻。元祐六年(1091年),因《醉翁亭记》原刻石被人拓写多遍导致模糊毁损,在颍州,苏轼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重新书写了《醉翁亭记》。1959年,故宫博物院将北宋苏轼书《醉翁亭记》(宋拓本)调赠给三苏祠,成了三苏祠的镇馆之宝,并刻碑于三苏祠碑林。《寒食帖》让世人记住了苏轼“石压蛤蟆体”的行草。而《醉翁亭记》是苏轼楷书的代表作,书法大气浑厚、用笔丰盈跌宕,又有天真烂漫之趣。元代赵孟頫《松雪斋》云:“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

“欧文苏字、珠联璧合”,“欧苏”的传世杰作,被后人视为稀世珍宝。苏轼书写《醉翁亭记》非常用心,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这份用心源于一份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在《醉翁亭记》题记部分点明了苏轼以欧阳修学生的身份,欣然书写老师的文章。

欧阳修年高德劭,毫无嫉贤妒能之心,以宽广的胸怀,给苏轼留出一片天地。他曾对人书信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书信内容一经流出,苏轼更是声名鹊起。

欧阳修由衷欣赏苏轼,苏轼崇拜敬仰欧阳修,这是彼此人生中的一件幸事。在文学书法上,欧阳修给予了榜样之资;在为官仕途上,欧阳修给予了大力引荐。而欧阳修亦是苏轼童年的神往之师,非常敬仰欧阳修人品文章。师徒二人在政治上共进退,学识上共切磋,生活上共互助,精神上共慰藉。

师生交契

欧阳修为官清正廉明,政绩显著,无论是在中央任官,还是谪居地方,都为民办了不少实事、好事,百姓立生祠赞扬他。而学生苏轼不忘恩师教诲,为人坦荡、廉洁从政、讲究气节,经历签判凤翔、入试京官、通判杭州等一路走来,他大胆改革衙前役、密州拾弃婴、徐州抗洪、杭州建安乐坊、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始终守其初心、廉洁从政、为国为民。

在政坛和文坛,欧阳修和苏轼共同经历了生命的低谷和高光时刻,师生情谊在考验中历久弥新,更趋牢固。欧苏两家子女共结连理、世代交好,影响深远。

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病逝。“师友之义,凡二十年”,苏轼回忆恩师悲痛不已,为欧阳修写下祭文,从细微处入笔,从平实处着墨,将童子仰慕之情、青年知遇之恩、贬谪时勉励之师娓娓道来,敬仰、感恩、怀念之情越发感人,如江河之水,源源不绝。后来,苏轼知湖州三过平山堂,睹物思人,写下“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后来,苏轼还作了《醉翁操·琅然》,用不同方式深情怀念欧阳修,恩师音容笑貌深深印在苏轼心里。

如今,三苏祠《醉翁亭记》(欧阳修文、苏轼书)处立于碑亭,让游人能够近距离欣赏。“为了刻好此碑,当时眉山有名的工匠师傅,带着徒弟,以一天刻三字的功夫用心雕琢。这是我们对欧阳修、苏轼的怀念,是对师生情、亲情、家国情的敬仰。”三苏祠工作人员介绍说。

当我们来到三苏祠欣赏此碑时,三绝碑不仅向我们展现了欧阳修文章的精彩、苏轼书法的精妙、工匠刻功的精准,心心相印的师生情、始终不改的为国为民初心更是感人至深!

猜你喜欢

敬仰醉翁亭记滁州
《滁州西涧》(草书)
肖像画
互动平台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