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探讨
——基于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

2022-07-22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830054张文华黄佛君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韦伯区位因素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830054)张文华 黄佛君

区位论是一种研究人类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域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区位论是贯穿人文地理模块始终的一条主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区位论思想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现状分析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中的第二节内容。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本节内容的教学。例如,张酉童以“鞍钢”为例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卢莹选取了五个工厂的生产过程及特点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归纳资料中体现的工业生产特点进而分析其主导因素[2];张宁基于淮安市乡土地理素材,以探究活动形式开展教学[3]。这些地理课例中教学素材的选取通常是基于学生熟知的乡土性内容,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习得一般性的地理思想方法,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二、工业区位论的思想内涵和认知结构

(一)工业区位论的思想内涵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区位论是解释人类生产布局的理论,具有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中学地理区位论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地理空间认知展开,针对特定地理空间区域,通过正确认识区域内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能够对该区域的区位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探究其如何科学指导人类活动,从而实现区域的合理规划布局与可持续发展[4]。工业区位论是有关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规律的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被认为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者,他于1909 年发表了专著《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区位因素的合理组合,目的在于寻求使企业成本最低的区位[5]。

区位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6]。基于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来认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工业区位因素”系统的认知结构。

(二)工业区位论的认知结构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对工业区位因素进行了分类(见图1,本文以“经济因素”替代教材中的“经济效益”)。学生需要在理解工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及一般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以及认识工业区位因素的动态变化。其中,系统认知工业区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案例分析的关键,也是落实“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图1 工业区位因素分类

本文将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融入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的教学,依据是工业区位选择更多的是受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韦伯工业区位论是适用于不同经济制度的纯理论,以追求最低成本为主要的“区域要素”,对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区位思想有着重要价值,依托这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厘清工业区位选择一般性的地理思想方法,把握工业区位选择的本质。

三、“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系统分析

(一)基于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的教学分析

在课堂中融入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采用从单因素到双因素的综合分析思路,有助于学生探索影响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及其主导因素,并结合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区域性因素”与“集聚因素”,深化对区域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的认知。因此,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的认知水平可划分如下(见表1)。

表1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认知水平分析

(二)教学过程

教师将教材中涉及的影响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与韦伯工业区位论讨论的因素综合归纳并抽象转化为教学的一般性知识,再通过“情境导入—课前调研—课堂深化—课后迁移”的模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认知并内化该节的教学内容。其中,工业区位因素认知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工业区位因素认知过程示意图

1.课前角色扮演及调研

课前,教师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为学生提供当地工业企业相关乡土地理素材。学生分别扮演三种角色——工厂投资商、招商引资方以及工业企业总经理,并以问题为导向参与课前调研。课前调研任务如下(见表2)。

表2 课前调研任务

通过角色扮演和课前调研,学生初步了解了工业活动以及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并对其主导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知。与此同时,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从身边熟悉的区域出发参与调研活动,能够增进对家乡的了解,深化乡土情结。

2.课堂理论知识深化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调研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并引入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区位因素”就是“成本优势”,让学生认识到运费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归纳工业区位因素,理解原料和市场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达到区域认知素养水平1,即认知工业生产和分配的过程,归纳出运费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一。

韦伯工业区位论还探讨了工业分布的双重影响因素,将区域性要素进一步抽象为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力。教师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劳动力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分析顺德家具产业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获取和解读图表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并从顺德家具产业集聚的原因入手,归纳工业聚集的优势和不足,达到区域认知素养水平2,即充分理解工业布局的双重影响因素,归纳出区域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讨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主导因素,让学生在前两个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能源、技术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学生结合课前调研进行综合分析能够认识到,不同工业类型在进行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有差异的,而这些区位因素往往就是该类型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建厂时,厂商需要考虑众多的区位因素(即理想区位条件)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但现实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工业区位选择的结果常常由主导因素来决定。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主导区位因素划分工业类型(见表3),使学生达到区域认知素养水平3,即综合认识工业生产与布局的事象,分析主导区位因素影响下的工业布局基本原则。

表3 工业类型及布局原则

续表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也在不断变化。韦伯工业区位论与现实工业区位选择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可结合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总结现实中工业分布的规律,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课堂教材案例的讨论分析,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见表4)。

表4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然因素中的原料、燃料等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人文因素中的交通、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同时,工厂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有所加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科学技术的结论。

3.课后知识迁移及能力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调研与课堂深化学习,总结归纳“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的知识体系,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绘制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如图3),形成较为系统的逻辑认知。

图3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思维导图

在课前调研和课堂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课后分组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以首钢搬迁为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进一步深化对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认知。教师可提供一些我国著名的钢铁生产基地(如鞍钢、宝钢等)相关信息,让学生探究其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与教材中的首钢进行对比,分析出各自的区位优势。各小组可采取多种形式汇报其探究成果。学生通过搜集、分析、整理材料,比较不同钢铁生产基地的区位优势,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地理实践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达到区域认知素养水平4,即综合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动态变化的原因以及趋势,合理进行不同区域的工业布局,进而构建“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系统认知。

对于“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教师既可结合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来组织开展,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又可运用乡土地理素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双管齐下,有助于学生理解区域概念并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发展区域认知素养。

本课通过情境导入、课前调研、课堂深化、课后迁移等环节,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系统学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内容,构建相关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关注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得到了发展。

猜你喜欢

韦伯区位因素
韦伯空间望远镜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韦伯空间望远镜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
辩证看城市“区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