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琴独奏曲《川江韵》的创作思路及演奏方法*

2022-07-22赵静怡庞卓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8期
关键词:川江扬琴号子

赵静怡 庞卓(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析作品于演奏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能力。首先要把握好每种风格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年代来体会创作者的意图和目的;其次结合演奏者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更加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旋律基调和情感走向;最后通过我们专业的处理,如强弱音变化对比、添花加眼以及舞台肢体语言等来呈现出来更加饱满的意境与形象。

一、作品主体及创作内容

(一)作品创作思路

扬琴于明末清初时期,由波斯传入我国,是一种表现性能较为完善的击弦类乐器。数百年的发展,不断地吮吸着华夏大地的文化内涵。华夏民族的音乐审美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扬琴技法发展与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近现代的作品创作,不再一味地追求西方音乐体系的科学规整与严谨。更多的符合了中华民族的“线性审美”,倾向于绵延悠长的音乐线条,类似于“写意派”的山水画,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描写更为打动人心。如今,扬琴也已成长为独具魅力的民族弹拨乐器,它已矗立于中华民族的膏壤之上。

《川江韵》由何泽森、黄河所共同创作,作品创作于1992 年。黄河教授认为在当时的民乐创作发展上,纵使各个流派扬琴曲目有似“吴侬软语”般的柔雅婉转;亦有如“若激奔雷”的火热激昂,但表现地域风格题材的扬琴曲目较为稀缺。黄河老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川渝人,对于川蜀地区的人民生活、劳动特点、娱乐方式、思想感情以及历史环境十分了解。常年远离家乡的他借此创作了《川江韵》来表达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表现川江两岸风土人情。乐曲以四川地方音调为创作基调,结合了川江号子简明朴实、粗犷豪迈、即兴编唱、节奏自由的演唱特点。《川江韵》有机地融合了浓厚的民歌特征,成为扬琴学习中一首极具西南特色的作品。

(二)作品与民歌体裁川江号子的糅合及表现功能

1.川江号子的糅合

劳动号子,是我国民歌的一种体裁形式,直接伴随体力劳动时演唱。号子曲调坚实有力、简朴热烈、短小精悍。曲调较为简单,多为即兴编唱。其中,川江号子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音乐风格独树一帜,具有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形式特征,在劳动过程中,哼唱号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一是组织指挥劳动者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劳动。二是调节体力,解除疲劳;三是鼓舞劳动斗志和自然协作。由于川江号子发展历史悠久、曲目品种繁多、风格独特,从而在民歌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其发展也较为完善。

扬琴曲《川江韵》也正是借鉴了川江号子的演唱特点和音乐特征,与扬琴独特新奇的专业技法进行了有机糅合,更细腻地体会川江景色的宏伟壮观,感受川渝子弟生生不息的斗争力量。《川江韵》也因此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民歌与民乐的结合是文化精髓的传承,让蜀地的民族风貌成为亘古不灭的骄傲。时至今日,扬琴独奏曲《川江韵》仍是“金钟奖” “粤华杯”等其他全国专业扬琴赛事的必考曲目之一。

川江自宜宾至宜昌,自古被视为险滩恶水。劳作于川江两岸的船工,数年来同恶劣环境、惊险江流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江内支流较多,因此常出现漩涡激流。劳动者在山川林立间,释放着雄壮威武的吼声,川江号子应运而生,这是劳动与艺术结合的民间瑰宝。每到湍急回旋之处,宏伟的“川号子”根据水势的急缓,川江号子节奏的快慢、情绪的变化也加以改变。情绪时而高亢洪亮,时而夸姣抒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川江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优良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对祖国和人民的喜爱与赞颂。

2.川江号子在作品中的表现功能

扬琴独奏曲《川江韵》在音乐演绎方面,曲作者使用了传统音乐中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方式,能在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曲式功能本身来考虑乐曲的发展。从而使乐曲呈现出带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

引子,由自由的散板切入。引子部分并未设置小节线,使演奏者得以有较多自我发挥空间。乐句划分明确,具有严谨的音乐逻辑。引子借鉴“川江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以自由延长的轮音“对话”下行半音阶。引子部分多次出现的半音阶,形象地描绘了波流涌动、碧波荡漾的场景。泛音、刮奏技法的运用,更展现了江面归于平静、枕山栖谷的意象。

慢板,情绪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以徐缓的音调为中心,主旋律加花出现。第一乐段,曲作者用长段轮音,含蓄表达川江子弟生活氛围;以及运用温柔明亮的旋律尽显怡然安逸、开朗豁达的人生立场。同时表达了曲作者千岁鹤归、魂牵梦萦之感;第二乐段,情绪渐入佳境,阐述了更深层次的联想。自由的六连音,旋律音落在左手,以高音区温馨引入后,左手旋律翻高八度,情绪更加激昂。生动描绘出川江由于两岸地势原因的影响,水势变幻多端。一面细水潺潺,一面波涛汹涌;乐段结束则采用长线条的轮音来缓和激动的旋律走向,同时又加入竹尾拨弦技法,使音乐急速转折,变得轻巧,具有一定的舞蹈性。整个慢板主题部分以大旋律线条进行,既描绘了江水变化的莫测,又展现了西南川蜀地区人民的闲适自得、豪爽泼辣。演奏者在弹奏本段时,要合理品味音乐内在情绪的变化;注意乐句的衔接;把握气息变化。

急板,乐曲发展进入高潮。旋律浑厚,着重表现了“川江号子”的粗犷豪迈、荡气回肠。全段以急速的八分音符贯穿,运用双音的演奏技法,尽显川江巍峨之势。乐句的急促,营造了紧迫情绪,如同船工哼唱的“闯滩号子”。既表现川江气势雄壮的场景,又彰显川渝人民与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充满激情与活力。演奏者在演奏此段的时候应特别注意要尽量弹奏的板眼分明,左右手旋律交替时,节奏型要把握准确。演奏者要尤为注意整段情绪的层次感与旋律的递进。

尾声,乐曲高潮之后主题再现。尽显恬静悠然的画面,江面归于平静,泛起点点涟漪;指挥船舶运送货物航行的船工也卸下劳作的疲惫,高昂的“川江号子”随着江水渐行渐远,乐曲呈现出天高云淡、江天一色的形态。结尾运用的手指拨弦的技法,宛如船工向威严多险的江水喃喃道别,展现一幅山静水缓、浪平船远的景象。演奏者在演奏结束段时,要考虑音乐与慢板主题部分形成的内在呼应,强调音色的细腻悠扬。

二、作品演奏处理

(一)作品演奏技法分析

1.泛音

在《川江韵》中,泛音主要运用于引子与结尾再现部分。泛音,演奏者需将左手指腹置于泛音点位,右手使用琴竹敲击主音所在的琴弦,击弦与按弦同起同落。泛音是扬琴演奏中常见的音效类技法,意在展现空灵、氤氲气氛。本曲使用泛音技术意在营造出一个朦胧缥缈的意境,仿佛置身烟波浩渺、虚无飘荡的山水画卷中。

演奏者在演奏本曲的泛音技法时,左手轻触高音区的滚珠,右手同时轻巧地击弦,模仿古琴音效。刮奏传递意犹未尽的韵味。泛音的运用旨在感情的升华,与低音形成层次感。泛音技能运用时,要控制音量扎实的基础上,保证音色的温婉,切忌与作品整体意境脱节。

在本曲结尾再现部分运用的泛音,则呼应了散板主题,与前段高亢嘹亮的“川江号子”形成对比。泛音之后的刮奏改为手指拨弦,终止意向铿锵明确,又不失虚幻深远意境,一切归于平静、海晏河清。

2.急速齐竹

齐竹,也称为双音,是扬琴演奏中常见的击弦类技法。用来加强和声色彩,演奏时要求手腕空、通、张弛有度。以手腕为主,小动作击弦,当演奏速度与力度提升时,再借助小臂、大臂,时刻保持手腕的放松状态,精准击弦。突出重音,做到快而不燥。

齐竹技法,出现在乐曲的急板段落,以左右手配合的八分音符为主体,乐曲情绪达到高潮。低音区的伴奏织体,体现了川江号子的厚重感,穿云裂石。急板由“fp”切入,力度变化明显。如同江水的暗波汹涌,演奏时把握气息的变化,蓄力而发;控制好左右手的力度,突出交替出现的旋律重音,仿佛重峦叠嶂间“川号子”声震两岸,体会乐曲蕴含的磅礴气概。

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可将本段视为练习曲,单独进行专项训练,要尤为注意手腕的松弛程度,同时借助节拍器由慢渐快练习。待音位与技法娴熟后,观察表情符号,加入情感表达,表现出乐曲紧凑的立体效果。

3.半音阶上下行

半音阶,是扬琴演奏中极具代表性的技法。重点在于掌握单竹击弦位置的准确、手速的控制以及音色的明亮柔和。

引子部分加入的半音阶,如潺潺流水,静谧温和;而乐曲华彩段中加入带有明显旋律激扬走向的半音阶,则运用密集的上行半音,营造紧张的氛围,突出川江波涛汹涌的特点。八分音符的重音,宛如急促湍流的回旋之处,江水碰撞在岩石峭壁,使乐曲发展达到制高点。上行的半音阶演奏时要严格控制气息运用,保证乐句的流畅;音色统一,使乐句连接更为自然连贯、一气呵成。

此段落常被视为各大赛事中技巧展示的必考段落,旨在考察演奏者的基本功功底。演奏者在半音阶的练习过程中,首先找准音位,斟酌适合自己的同音异位,以便于熟悉旋律走向,适应手感。其次,半音阶的密度大、速度快,对于演奏者手腕机能的要求更高,建议采取反复慢练的方式。先掌握音准与每次击弦的力度;再加以强弱变化的处理;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提高技法的熟练程度,此时进行加速练习,演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由于技术的娴熟以及情绪的持续高涨,演奏者会存在速度变快的问题,导致双手紧张,音色杂、噪。这就要求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半音阶旋律的长短,在起伏的力度变化中,保持节奏的稳定。

(二)作品情感演绎处理

透彻的作品分析对于演奏者尤为重要。一是为更好地掌握不同风格的曲目之余,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二是进一步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技能技艺,以便深入完整地演绎作品。音乐作品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些因素都是提高演奏者水平的一方面。音乐表演是一个讲究视觉、听觉的艺术,想要达到一定的视觉、听觉效果,每一处细节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整体的效果是由每一点积累起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沉淀自己,有侧重点的进行分析,渐渐会把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从而体会到每一首作品的灵魂所在。

1.引子

自由的引子,感情含蓄不必过分激昂,演奏与情绪表达较为自由。下行半音阶颗粒感分明,描绘江水顺势流淌、晨雾弥漫、号子声声的画面感。注意清晰流畅,不突兀。以气息控制,带动强弱变化,衔接自然。泛音技术的加入,徒增朦胧空灵之感。

2.慢板

如歌的慢板,情绪最难把握的段落,以单音击弦为主,旋律加花重复。慢板娓娓道来,体现川渝子弟的淳朴自然,气息连贯、旋律悠扬,“音断意不断”音质圆润。击弦轻柔,装饰音落竹轻巧,强调第二拍的轮音。进板轮音时情绪更加浓厚,线条感明显,彰显怡然自得的心境。

六连音的旋律变奏,情绪坚毅、积极向上,在翻高一个八度之后,力度加强,曲调高昂,劳动人民不屈服的精神更加深刻。左手起伏变化配合右手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行云流水、收放自如。

3.激进的急板

一领众和、抗争不息。情感发展制高点,急速双音要饱满,低音坚实厚重,富于动感。要求演奏者双手松弛,同起同落,琴竹高度一致,保持手腕中空的状态,可借助小臂进行演奏。给人以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好似低沉的嘶吼,又好似豪迈的斗争。华彩段转调半音阶,慷慨热烈、气宇轩昂。演奏者需要在换句中调整气息,推进旋律的层层递进,每次击弦都要注重音头连缀而成的旋律感,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气沉丹田,力量直接落在琴竹上去敲击琴弦,音乐自然流动自如、赋予活力。

4.尾声

恬静的尾声,平静如歌的进行主题再现,清丽爽逸、空旷缥缈。相对于慢板主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稍自由的演奏。将乐曲表现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去,以平稳舒缓的音响唤起听众的共鸣,激发听众的情绪。听众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演奏者的表达融合自己的联想,进行所谓的三度创作,去丰富发展乐曲。泛音轻快优美,可借助轻盈的肢体动作敲击泛音,更好地展现轻柔委婉的意境。

三、作品《川江韵》演绎体会

扬琴独奏曲《川江韵》蕴含大量的现代专业技法,需要过硬的基本功支撑乐曲的完成。乐曲巧妙的构想源于音乐素材的独特发挥。在以地方音乐元素为基调进行改编和提炼中,在音乐的在创造中使其蕴含了历史文化特色,传统典型的音乐创作形式的融入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如何在学习这部作品过程中结合相应技法的练习曲,提高基本功,更好地掌握乐曲完整度、完善舞台经验,也是一重要课题。

在演绎音乐作品时,要善于抓住观众的心。倘若整场演出下来,表演者没有与观众产生共鸣,仅仅是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自我陶醉。同时听众的情绪逐渐懈怠,在舞台之下自娱自乐,便失去了对演出以及作品内容的兴趣,那将是场不尽人意的演出。因此,我们注意力也需要转移到把控舞台,与观众互动。我们所演奏的每一首乐曲都要体现它的风格,我们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要成为这个角色,让观众真正感受到音乐旋律的魅力所在。

以扬琴独奏曲《川江韵》来说,学习本作品应在练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鉴于基本功较为薄弱的演奏者来说,在完成作品时,适当以基本功的进阶为主。初学者应当意识到扎实的基本功是乐曲完整表达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作品完美的展现的重要元素。首先,针对乐曲中出现的八度双音、上下行半音阶、左右手旋律交替等技法,有选择性地进行专项训练。例如,快速三连音练习曲、急速分解练习曲、左右手灵活性练习曲以及半音阶段落专项练习。通过练习曲巩固手腕机能,做到松弛有度,从而增加音色的饱满、坚实。

其次,丰富的肢体语言是为演奏增分加彩的重要因素。不仅可以使演奏者传递真切的情感;更能唤起欣赏者的共鸣,激发欣赏者情绪,使其身临其境。在熟悉了作品内涵之后,更要做到真情流露,全身心投入到乐曲之中。通过对乐曲的练习,日积月累中能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展现更稳定的台风,改善了一味地只把注意力放在基本功运用上的不足。

最后,克服心理障碍是取得更优异的舞台表现的一大突破点。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演出的整体效果。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可侧重于融入作品情绪的表达,抒发心境,避免对于技术方面的困扰。表演本就是表演者技术技能外化的艺术门类,需要的是生理机能与心理感悟的结合,既“心灵的交流”与“精神的共鸣”。积累更多的舞台经验,才能更好地适应舞台、真正地融入舞台,反馈给听众最优的舞台效果,展现自己对乐曲真正地理解与自我的表演魅力。

《川江韵》的内容纷纭冗杂,演奏者需要对作品二次理解,才能使演奏达到独特忘我的效果。现代扬琴乃至中国民乐作品创作,一味地追求技法而忽视中国乐器的音乐表现内涵则得不偿失。《川江韵》曲作者为了避免演奏者在学习过程中拔苗助长现象的发生,在乐曲创作上推陈出新,演奏技法和音乐表现方式也在追求继承传统精髓上的创新,始终以旋律优美作为创作的重要原则,与时俱进。在乐曲中增加大量扬琴特有技法以后,可以增强学习者对于技术标准和音乐欣赏及音乐理解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增加对相应专业技术的科学训练,更利于专业型演奏人才的培养。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和影响。

猜你喜欢

川江扬琴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我家的“号子”
《川江往事》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