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音乐与舞蹈的交互性平台构建研究

2022-07-22戴苗羽济南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18期
关键词:舞者舞蹈创作

戴苗羽(济南大学)

一、互联网+音乐与舞蹈的交互性平台构建之价值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下音乐与舞蹈交互性平台的协作构建,是新媒体技术下的新产物,是搭建原创音乐家和原创舞者之间最便捷的桥梁。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前进,人类文化生活也出现了新的模式,而社会发展必将需要大量人才,但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音体美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未来的艺术传播手段也必将越来越科技化、多元化、融合化。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原创音乐、舞蹈作品的交互融合发展仍存在着空白。在新媒体时代下,借助互联网建立音乐与舞蹈交互性平台,可以将音乐舞蹈与网络资源充分融合,进行理念与模式两方面的创新传播,建立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资源库。此平台的构建将以更加迅捷有效、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最短时间获取音乐和舞蹈的相关资料,促进作品更加专业化、风格内容更加多元化,积极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实现与社会的互动。

(二)音乐与舞蹈本体发展的需要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编创者对舞蹈的情景布置进行设想,兼顾到歌曲旋律与舞蹈的相互配合,揣摩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感情,通过舞姿与动作的编排来表达歌曲,利用肢体语言的设计,更多层次的抒发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使舞者动作与音乐律动协和统一,浑然天成。音乐的艺术效应主要借助于节奏、曲调以及和声加以表达,音乐的律动感也是音乐美学的主要体现内容。舞者在创作时要对音乐的艺术特征以及情感特点进行良好的把握,进一步认识歌曲的艺术性,进行动态的节奏感与乐曲旋律相互作用,有利于节奏感与乐感的培养,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舞蹈动作根据音乐有节律的进行变化,使舞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舞步与动作的设计,舞蹈与音乐的高度契合能充分展现艺术作品的独特美学与意境情感,使作品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因此,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的相互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舞者在学习、练习的作品剧目,也大多是早已编创好的作品,对表演创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会有所忽视,缺少即兴练习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自我编创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会因每日重复基础的练习而产生消极的情绪,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如今有广大的原创音乐人、原创舞者,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但由于缺少推广平台,难以实现其音乐价值。从事音乐、舞蹈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在一些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自我创作,但他们对专业的学习仍在探索阶段,交流圈范围较小,实施原创作品的途径少,无法高效找到适合的资源,音乐人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舞蹈作品,舞者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也从一定意义上阻碍了原创音乐、舞蹈作品的发展。通过专门的交流平台,曲作家和舞者可以迅捷高效地进行作品资源的搜集与创作,原创音乐人、原创舞者通过此媒介进行专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原创作品的创作与多元化发展。

(三)艺术实践的需要

舞蹈可通过灵动优美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且极具立体感的情感世界。音乐则是通过借助旋律、节奏、调式转化等艺术手段,带动听众的情感,赋予人们无限想象。一部精彩的舞蹈作品,并不是由随意地将动作进行组合,并从中加入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展示的方式编创完成的。如此拼凑出来的作品,往往由于缺乏故事性与趣味性,从而缺少角色感,缺乏观赏性和连续性。一支舞蹈应该是有人物,有场景,有思想的,所以对其主题结构和主题动作的选择也就变得尤为重要。舞蹈的动作的编排最主要的是由舞蹈家本人对音乐活动的体验中演变而来,音乐激发了人们潜在的情感,而舞蹈表演给予人们唯美的视觉享受。运用音乐元素,可以实现对编导创意思路和舞蹈语汇的统一,使听众更为精准地体会到作曲家、演员的情感意向,舞蹈伴奏音乐中所表现的内心情感和舞蹈动作的外在意象融合在一起,虚实相生,意与境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音乐与舞蹈交互性平台,从音乐和舞蹈两个方面建设数据库,可以将抽象的音乐艺术通过舞蹈动作进行具体化表现,亦可将一部创新的舞蹈作品通过音乐旋律的加持,实现音乐与舞蹈的和谐统一。音乐方面,上传音乐片段按照乐曲风格、情感表达等加以区分。舞蹈方面,利用根据舞蹈主题表达、情感抒发以分类,并通过寻找与自己舞蹈风格相近的原创音乐,结合舞蹈动作理解音乐,深入理解曲目的艺术性,针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自身优势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作品。在交互性平台下,平台根据歌曲和舞蹈的寓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标注标签,创作者们可以按照自我需求先行检索,线上交流探讨,为作品的创作增加无限的可能。

二、互联网+音乐与舞蹈的交互性平台之构建策略

(一)建立线上数据库

建立线上数据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方便,资源丰富,有利于促进音乐与舞蹈艺术的数字化发展。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可以分为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蹈、当代舞和芭蕾舞等,音乐又可以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不同的风格,然而并不是所有风格种类的音乐都可以与舞蹈作品进行搭配,所以在对舞蹈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舞蹈种类的特征及表现特点,从而选择搭配不同的音乐,使得选择的音乐与舞蹈的配合更加默契,给予观众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建立线上数据库,人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舞蹈类型,了解多样的舞蹈形式,尝试不同的舞蹈风格,培养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平台根据歌曲和舞蹈的表演内容及其情感表达,对作品的风格、主题构思、情感表达等加以区分并标注标签,人们能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音乐资源和舞蹈资源,创作者间可以相互交流,丰富作品的内涵。根据查看作者的作品内容,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适合的作者并与之进行合作,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作品。曲作家在创作完成自己的音乐作品后,在平台进行发布,舞者通过平台备注的标签,进行音乐的筛选,寻找符合自己舞蹈主题的音乐。舞者也可以将自己的原创视频录制完成后,在平台上寻找创作风格符合自己心意的曲作家,与曲作者进行实时交流,沟通其创作的思路与理念,交流自己想要的音乐以及最后作品期望的表达效果。通过两者的交流有利于舞者多层次的理解音乐的情绪色彩,理解音乐的艺术性。曲作家按照舞者的想法与意愿,通过修改已有原创作品的个别乐句或进行重新创作,让伴奏音乐来更加符合舞蹈作品的主题内涵,使得舞蹈作品与伴奏音乐融合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创作出极具美感和特色的作品,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

(二)实现“云创作”空间

在原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曲作家和舞者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手段从而实现“云创作”。在传统意义上,舞蹈作品的创作更多要求在设计动作前,就必须对音乐进行代入想象,而非将所有动作设计好之后,再配上音乐的。交互性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能够打破这一传统的局限性,提供多元的选择,也能够做到“先有舞后有声”。舞者可以先将自己的舞蹈发布到平台,寻求曲作家为之配乐,如此,曲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对这部舞蹈作品的主观认识,结合舞蹈动作理解作品的核心要素,创作出“契合”的乐曲;或舞者根据自己对音乐表现形式的理解,事先将自己的创作想法与曲作家进行深入的交流,曲作家针对舞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方向,揣摩作品表现的感情,想象舞者设计出的场景,从而创作出舞者想要表达的音乐。曲作家根据交流的内容,可以多次观看录制的视频,反复的对自己的音乐作品进行修改、打磨,随时共享交流。舞者可以根据曲作家创作的音乐对自己的舞蹈进行细微的调节,或者与曲作家进行沟通探讨,修改乐曲的一些细节,从而使得音乐与舞蹈的配合达到完美的效果。音乐与舞蹈的交互性平台作为一个媒介,将广大的原创音乐人、原创舞者聚集在一起,音乐、舞蹈不同流派间可以进行相互的学习交流,了解多样的艺术形式,尝试不同的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手段,为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曲作家与舞者的互动,两者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曲目的艺术性,拓宽创作思路,从一定程度上打破固有的创作模式,为以后的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培养专业性人才

目前在很多舞蹈课程的培养中,重点训练的是舞蹈的基本功,如压脚背、大跳、踢腿、平转等基本动作,局限于基础教学及舞步组合动作的规范性,着重对优秀舞蹈作品的进行模仿练习,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情感培养,学生缺少即兴练习的训练,但如今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更趋向于重视创新性的发展。因此,构建互联网+音乐与舞蹈的交互性平台,将能够丰富音乐、舞蹈专业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与趣味性,学生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似照本宣科,模仿演绎已经排好编好的舞蹈,使舞蹈学习者在实践中寻找成就感和乐趣,激发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创作能力,促进音乐、舞蹈作品多样性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四)音乐与舞蹈的传播

现在随着高雅艺术进大众,越来越多的音乐、舞蹈的爱好者也投身于对音乐、舞蹈的学习中,人们不再仅仅只是观赏作品,而且还希望自己也能投身于创作中去。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开放、快捷的传播方式,使音乐传播更加公开化、便捷化与精细化,但由于爱好者们非专业科班出身,无法得到更加专业性的资源,他们也希望自己原创作品的旋律与画面更加契合,更加严谨、专业性。

大众接受信息的过程需要传播环境的积极熏陶与引导,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可以起到教化作用,为人们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且相较于传统的舞蹈教学,短视频平台等网络平台的教学视频规范性较弱,视频内容过于随意自由,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视频的方法内容并不科学却仍然获得大量的粉丝,大众难以准确分辨真正的有效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通过互联网+音乐与舞蹈的交互性平台,广大艺术爱好者可以通过此平台学习了解更加专业性、规范性、有价值性的作品,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学习环境。专业的创作者和爱好者们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放到平台上,人们可以各抒己见讨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与感受,与作者进行讨论交流,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性。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平台对作品进行精细的筛选,只允许发布积极、健康的作品,促进艺术环境的健康化。专业、规范、有价值性的作品,可以促进情感的升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健康向上的“善”,为大众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区别于传统的“单向模仿作品”,人们通过这个平台会更加多元化、健康化的进行作品的构思、重建,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了创作灵感,促进作品的时效更新,更有质量性地对大众进行艺术普及,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

三、互联网+音乐与舞蹈的交互性平台之实践应用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的压力日益增加,在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各种各样不顺意的事情,不免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焦虑等,繁重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家庭生活的压力等,让人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存在双重考验,这也会使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担,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自我调节。艺术是人们精神的栖息地,人们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寄托在这片土地上。而音乐就是一种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途径,音乐可以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起到舒缓作用,能够缓解人内心的疲惫与压力。人们针对出现的不同情绪,可以选择用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来进行缓解,通过对音乐的引导,人们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帮助人们提高自信,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不同的音乐作品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即使是同一首作品,每个人对其也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通过音乐可以将唤起聆听者的感官和情感反应,将人内心的情感迁移到歌曲中,从而实现情绪的转移。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舒缓优美的音乐可以调节紧张的情绪,使人们产生愉悦感;亢奋激昂的音乐可以为人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人们充满自信。通过音乐的和谐之美,摆脱内心的失衡与执拗,变得更加平和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音乐与舞蹈的互性平台通过建立丰富多样的资源库,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选择,使人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找到符合自己心意的曲子。人们不仅要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还要主动参与作品创作当中,根据自己想法来创作音乐,将内心的情绪进行宣泄与表达。对于舞蹈来说,每一个舞蹈作品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它们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完整的故事,活灵活现。音乐与舞蹈两者的结合,也是一种身心互动,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将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语言和肢体语言更好的表达出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参与一种隐形的人际交流。用舞蹈动作和音乐来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无法用语言诉说的事情,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到自我。灵活多样的即兴创作可以激发人们生俱来的艺术创造能力,更容易找到自我。在创作时,创作者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艺术功底,也不需要创作的作品有超高的观赏性,更不需要运用多么复杂的舞蹈技巧,他们只需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创适合自己的作品,用音乐唤起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用舞蹈动作将内心的感受进行外化,创作出更有“温度”的作品。在创作中,人们可以毫无顾虑的表达自我,宣泄情感,展现人的个性与自我,表达出人内心最为真挚的情感,释放内心的情绪与压力,用音乐与舞蹈来引导内心的情感和领悟,使人们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四、结语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广泛涉及教育各种应用领域,大大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使其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便捷化,也有效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应用。因此,通过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探索音乐和舞蹈互动性网络平台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对音乐舞蹈的现有传播模式加以优化升级,从而实现了音乐舞蹈的多样化。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人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就能够索取音乐与舞蹈的有关资源,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创作的音乐和舞蹈,促进了音乐与舞蹈的传播与发展,为音乐与舞蹈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朝着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前进。本文在对互联网背景下,音乐与舞蹈的交互性平台构建方面的见解只是冰山一角,在互联网+音乐与舞蹈的交互性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还涉及了诸多要素,如理论、作品、关键技术等,因此论文中只针对此平台展开了其价值的探究,但互联网对音乐与舞蹈交互性发展的作用,仍值得我们去深思。

猜你喜欢

舞者舞蹈创作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Jazz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舞蹈课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